撰者:任懷鳴(理事長任期屆數:三、廿三)
日期:2025 年 03 月 11 日
這個《振鐸人的內心話:給年輕世代》其實是我出的餿主意,目的無非是讓大家都有參與感。當然,若真能勾引大家寫出金玉良言,那是再好不過了。於是我這個始作俑者,也就不得不說兩句:
話說前不久,女兒跟我聊天,說起她跟同事介紹她老爸,說「我爸是個憤青」;我心想,好傢伙,原來我從小每晚跟她們講床邊故事、努力做個好爸爸,也掩飾不了這個憤青的形象啊。
回想當初參加振鐸,的確是有點搞革命的調調。記得當年,為了擋下李煥的12年國教,決定丟下導師班、辭掉國中教職跑去當洪秀柱助理,確實是一股熱血衝腦。
之後,除了兩年半出國「陪太座讀書」,大體都有參與到台灣這三四十年的教改運動。要說有什麼結論嗎?我覺得還得再等等;但有幾點感慨,倒是可以說給年輕人聽聽:
一、晚近教改團體的陣營化和山頭化,造成民間力量的分裂、甚至對立,早年民間大團結對抗政府的氣氛已不復見,殊為可惜。
二、當年我們做師資改革、主打「師資多元化」,認為靠開放市場,就可以發揮選優汰劣的效果;如今想來,這想法未免膚淺和輕率。
三、最近讀林秀幸寫的《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忽然有一個體會:不管我們 在做教改還是什麼社運,如果不是同時在經營一個共同體,恐怕終將難以持久。
當然,未來終究是屬於年輕人的;我們這些老傢伙的體悟或感觸,也只能是天寶遺事了。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時代使命,他們也一定會自己找到出路。
撰者:張仁彰(理事長任期屆數:四、五、十四、廿六、廿七)
題目:振鐸與我
日期:2025 年 03 月 11 日
記得當年,很高興考上師大生物系,有機會為追求教育夢想而努力,更在師大認識一群熱心教育的振鐸夥伴,在台灣各地為教改一起努力,也豐富了我的教學生涯。
參與振鐸這40年來,正是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開放的時程,教育也從中央集權走向學校自主,從中央法令鬆綁到學校經營,推動教師會,爭取教師專業權和家長參與權,不斷開拓格局、創造局勢,激發民間的熱情參與!
在慶祝振鐸成立40週年的今日,回顧這段歷史,找回當年的文宣資料和照片,期待著和夥伴們談論當年勇,彷彿歷歷在目,成為最美好的回憶!
這群充滿教育熱情的振鐸夥伴,各個是追求夢想、不畏強權的好漢,平日溫文儒雅,和政府官員談起教育卻會擇善固執,爭得面紅耳赤!為了廢除聯考、常態編班、教學正常化、學生人權,不惜力爭到底!
40年的光陰竟飛快流逝,值得欣慰的是,在台灣開放多元的環境下,教改的下一代已經成為台灣的中堅,擁有更豐富的學識和視野,期待更多的年輕人能承先啟後,繼續改革創新,創建更理想的教育環境!
撰者:顏振寧
題目:話說振鐸
日期:2025 年 03 月 13日
#從無到有
民國73年暑假,丁丁號召台師大6個社團幹部發起籌備綜合性社團,包括青年輔導研究會、山服團、兒教社、自然科學社、人文學社、南廬吟社共同成立。從這些準備要進入教育現場的社團夥伴中,尋找參與者。
當時還是戒嚴時期,不能任意結社,初期我們連要取什麼名字都未定,只能以地下組織偷偷的發文宣,打游擊戰。由大四生李奉儒、鄧文政、劉秀娟、王嘉琪和我組成5人籌備小組,兩位男士逗趣的以我們3位女生的名字各取一字,以「劉嘉寧」為筆名寫些小傳單散發,引起校園裡有志之士的注意。我們每週一次聚會,有一次我遲到了,他們四人決定,社團的名字就叫「振鐸」。所以要跟大家釐清:不是因為我的「振寧」才取名「振鐸」,當天我不在,他們就這樣命名了,跟我無關喔!自此,我們就以「振鐸」發行手寫刊物,直到後來有電腦才停止手抄本。
#初試啼聲
在師大地下宣傳一年後,丁丁在當兵期間,常回來跟我們開會,看著這群熱血的準教師,對於畢業後要面對什麼世代,有些茫然!他決定讓我們在畢業前,先面對學生,了解教學現場,看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於是聯絡當時在貢寮國中任教的翠娟學姐,由她聯繫貢寮的學生和場地;我們一群大三大四的準備教案,辦了一次三天的教學營,取名「青青營」。三天的活動內容很豐富、課程相當緊湊,我們每天開工作檢討會,把活動辦到最好。那場震撼教育下來,我們開始思索學生學習的問題,也看到台灣城鄉教育的差異,大家似乎對未來的教學現場更有臨場感了!
#教師成長
74年畢業後,當時的教育環境還處於「講光抄」當道的時代。我們這些年輕人很想創新,開始透過振鐸辦理刊物,分享教育理念、教學策略、班級經營等,內容由大家分享,形成教師共學模式。在寒暑假則辦研習,除了外聘一些專家學者,也由不斷吸引來的夥伴彼此教學相長。當時丁丁在師大成立「教改社」,提供老師們及師大校內即將畢業的在校生學習成長的機會,讓未來的教師學習如何面對時代變遷,處理各類學生問題。
在丁丁潛心研究下,振鐸也同步提出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教育政策,催生教育法令,跟政府對話,和其他社團互通有無,合作爭取更多讓台灣教育進步的機會。
#家長參與
82年暑假,振鐸在中部基地(我家)辦理教師研習,丁丁廣邀主婦聯盟及人本教育基金會推薦講師,為教師們說明「親師合作」的重要性。由江鳳英老師和羅隆錚老師來跟我們分享:如何推動「班級家長會」及參與「學校家長會」,這竟然成為開啟全台「家長參與教育」的關鍵!課程結束後,我們發現羅老師參與的家長會,竟然是我們夫妻任教的學校!就直接和他推動在地的家長成長,從辦理學校父母成長班,到成立「臺中縣父母成長協會」,帶領一群家長參與教育政策。身為豐原女兒的江鳳英老師更是行動派,她不斷給我提醒「孩子是我們最大的資產,我們投資在學校,更要時時關心學校教育,讓投資增值。」提醒我一定要積極推動「班級家長會」,這和我在任教學校,以導師的身份推動「班級家長會」理念完全相符。我的孩子上國小後,便到孩子的學校推動,結合家長關心全班的孩子,讓導師肯定我們的用心。等到校長贊同之後,推動到全校,再由協會以「親師合作」為主題,到全台各地演講分享成果。適逢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政策,鼓勵家長參與教育,我們也順水推舟,邀請更多人參與教育。
83年臺灣發生410教改遊行,振鐸和人本教育基金會、主婦聯盟等社團聯手,進入教育法令與政策推動的關鍵時期,自此進入全民參與教改的時代。當李遠哲的行政院教改諮議委員會結束任務後,全國各地關心教育的朋友一同成立「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長期推動各類教育政策的振鐸會員們,再次義無反顧投入「教改協會」活動。
接著,振鐸催生教師法,面對教育權下放學校,開始在各地推動成立學校和地方教師會,並於民國88年成立「全國教師會」。我們中部也透過父母成長協會開辦「父母成長班」,結合更多家長積極參與教育,並與各地家長組織成立「全國家長聯盟」,代表家長參與教育的時代來臨。政府在教師和家長的積極參與下,進一步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實驗教育等,為新世代的學生量身打造不同的教育體制。
#從良質教育到均優論壇
振鐸在台灣教育發展史上,一直是幕前幕後重要的推手,提供資源陪伴教師與家長。當然,丁丁一直在振鐸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每個重要的環節,都有他參與的足跡。教改過程中,一直需要與親師生及廣大關心教育的民眾互動的機會。丁丁早期每年辦理「良質教育研討會」,後來更名為「均優論壇」,擴大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提出各種教育議題,提供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參考,俾能福留子孫,也成為每年臺灣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走筆至此,如果您還不知道「振鐸」到底和我們有什麼關係,那麼我是否有提供您一些認識「振鐸」的線索呢?40年來,我們平日低調的在幕後研究,遇重大事件也會慷慨激昂地帶領群眾吶喊。推動教育改革、倡議均優教育,作政府推動教育創新的推手,並看見臺灣教育在進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環境,讓每個孩子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
振鐸的努力軌跡,是伴隨著整體社會的發展,從戒嚴到民主開放的過程。我們何其有幸的參與,並很自豪的說:「振鐸的存在,就是幫助台灣教育更進步。」
撰者:李翠娟(理事長任期屆數:八)
題目:振鐸心語 For You
日期:2025 年 03 月 11 日
「振鐸」震盪了我的生命,在擔任教職的工作階段,他激發了我對教育使命的熱誠,且讓我閃耀一瞬之光。
「振鐸」凝聚了一群關心教育品質,覺察自己生命需要再開展的教師,透過不斷的交流、研討,集思廣益而後以實際行動關心社會,促成教育結構的轉變—教師會、家長會的陸續成立,和行政單位一起打造理想的教育環境。在台灣,90年代教師團體的逐步形成與發展,是當時國家解嚴、媒體開放、社會多元發展中的表徵。教師的自我成長與民主意識覺醒,不再認同「一條鞭」傳統由上而下的權威體制;期許由下而上運作,以溝通和對話的民主模式來形塑共識;營造能夠自主、快樂地教與學,充滿希望、生機的教育環境與校園文化。
當時,這一群不斷自我成長、持續關心社會脈動,且以行動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的教育工作者;每個人的角色可能參雜著家長、教師、學者、家庭主婦、行政人員……,經過了無數的集會研討、團體交流、正式非正式的會談溝通,醞釀出共識:校園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家長及行政人員需要互相合作,彼此充分溝通,清楚各自的權力和責任。
在教師會籌備階段,因緣際會、翠娟誠慌誠恐地擔任召集人,出席說明會、記者會、新聞廣播……責任重大,但我也很快領悟,這是整個世代、在這島國土地上、整個民心對教育的覺察、檢討與期許。而「振鐸」象徵教育的良知與核心力量,善知識的有力團體才能發揮影響及推動力。
賢者有言:「教育是人類昇沈的樞紐。」,智者也說:「你怎麼想,就怎麼變!」我們也看到投身教育的新生代,越來越能跨領域,善用媒體,結合科技與人文、自然、藝術等,群策群力,持續發揚提升人類的智慧。 在此祝福並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互勉:平衡自己的身心、發揮擅長的領域知能、以服務為樂。
值此國際局勢動盪、彼此牽連,AI資訊變化疾速,環境失衡的時代,正需要教師發揮振聾發聵的功能,盪開清明慧智,引領人類持續走向健康、豐實、喜悅的生活之道。教師們一起加油!!!
撰者:吳錦秀(理事長任期屆數:十六、十七)
日期:2025 年 02 月 29 日
因為我是幸福的小孩,雖然家境欠佳小時候永煤油燈長大,但是父母親把我們兄弟姊妹捧在手掌心長大,先父曾經親口告訴我即使當乞丐乞討也要供應我唸書,所以從小乖乖牌的小孩在菩薩保佑下考上師大,加入了育幼院義工隊開啟我現實人生的人生教育。
大同育幼院家庭式組合讓我見識到三歲娃娃要負責擦餐桌才有飯吃,這幕令我很震撼,因為我完全不記得自己三歲的記憶。因為傻傻跟著育幼院義工隊的兄弟姊妹一起成長,一起學習,在大學三年級擔任青輔社長,接下淑貞姐(現任新莊區頭前國中校長)的棒子,繼承青輔的使命讓更多人認識教育對孩子們的巨大影響,所以我的社會成長從青輔開始。
從1981年至今我的生命是由青輔和振鐸教育我,成長我,讓我有勇氣在民國79年遇見夏文汐老師擔任我的班級童軍老師開始,開啟我勇敢的對已故林清江教育部長說:如果部長都不能幫我,我只好自己來翻轉台灣老師的命運。回頭找到娘家振鐸訴說我遇見的困境,丁丁及所有振鐸人就開啟台灣砍斷四大鏈條改造教育部的漫長路程,這許許多多的奮鬥,造就台灣一連串的質變與量變,可是我當初沒有料到的竟然是人性的轉化,從古人的兼善天下到全世界各地都在喊少子化,台灣即使龍年也只有13萬多的新生嬰兒誕生,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初生人口只有13萬多,我去查閱1962-1963屬虎的我們竟然有超過42萬新生嬰兒,天啊!60歲的我們即將進入老年人口,卻得面對可怕的生育率,未來的台灣教育應該是古人所言:因材施教才能撑住台灣的未來吧!
四十年是從奉儒振寧等人命名青苑老人苑之後的開端,直到今年114-74=40年,而當年畢業即將為人師的我們也都要離開教育現場,雖然我現在因為經濟壓力仍然陪伴小二到高二的13個學生,但是因為能力有限,我只能盡力幫助我的13個學生,但是我發現孩子們的最大問題仍然是努力讀書是為何?因為我13位學生都是公立學校班級教師。
人生難得幾回40年,由此可知我們老振鐸人都超過60歲了,因為我是育幼院義工隊員,曾經我們74級的各系伙伴從大一加入青輔轉眼1985年六月要畢業了,學長姊們先立了青苑社團再叫老人苑,最後在1985年奉儒振寧等多位74級伙伴腦力激盪創造出振鐸,振興鐸聲,讓教育永世流傳於民間。更在解嚴後立案於內政部,開啟40年的光景,成就振鐸40年的翻轉台灣教育,我問心無愧於天地之間,因為陪伴孩子們快樂平安的學習是我最大的人生志業,年過一甲子我仍然陪伴13位學子成長。
四十年的振鐸何去何從?這是我們在少子化之後的憂心,我們74級的生育數是2-3人,到我們兒女成長成為公婆的又有多少?加入教育行列的有幾何?因為大環境對我們的子女不友善,所以我們現在子女的子女又有多少個?振鐸會員從200多人至今多少人?丁丁曾經告訴我口惠不實,也曾經告訴我只要妳你有50個團結一致的人就天下無敵,我跟著振鐸成長40餘年,深刻體認要不自私很困難,可是至今讓我看到振鐸的人真的不自私,至少至今振鐸仍然有兩個值得傳承的中心思想:愛孩子們和懂教育。並且願意隨著時局變遷而調整自己的中心思想,最重要是願意奉獻自己的健康時間和金錢而無怨無悔,持續不斷地努力改善台灣的教育環境,讓我們繼續再傳承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