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規模大的學生運動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野百合學運

野百合學運(又稱三月學運)是台灣在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發生的學生運動。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6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這不但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同時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在該次學生運動後,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一方面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另一方面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背景

  • 1980年代末期開始,台灣社會就歷經劇烈的變動:解嚴、解除報禁、黨禁,民間活力四起、各種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台灣各地瀰漫著一種騷動隨時而出、不安於室的氛圍。這股澎湃、新生的風潮,自然而然地也漫延到校園內,使校園成為聚積社會能量的一個重要場域。
  • 雖然蔣經國於1987年結束戒嚴,然而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政治改革卻似乎永遠追不上民眾的要求。1990年,是第8屆中華民國總統改選的年份,當年2月,中國國民黨提名李登輝、李元簇為第八屆正副總統候選人,由於國民黨內部對李登輝採用之副總統人選及決策方式有所歧見,國民黨領導階層爆發嚴重之權力鬥爭,形成所謂「主流派」(支持李登輝)與「非主流派」(反李登輝)之爭,非主流派企圖推出林洋港、蔣緯國參選,但因林洋港拒絕接受連署而破局,而這兩派之爭又牽涉敏感的「省籍問題」,史稱「二月政爭」。就在同年3月13日,遷台四十年來從來未曾改選過的國民大會,又在陽明山中山樓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1986年所選出的增額代表任期延長為9年,創下國會議員自行通過延長任期的惡例,在當時被嘲諷為「山中傳奇」。
  •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各界對國大代表一連串擴權牟利的行為,不但開始感到不耐,同時也開始展開抗議,「罷課、罷稅、抗稅」的呼聲四起。由於民進黨主席及國代赴總統府請願,遭抬離毆辱而有升高抗爭強度的趨勢。1990年3月16日,9名台灣大學的學生到中正紀念堂前靜坐抗議,拉出寫著「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的白布條,為「三月學運」揭開了序幕。

事件簿

  1. 3月16日
    • 由於學生選擇的靜坐地點在集會遊行所禁止的博愛特區中,靜坐者面臨了可能被警方驅離的狀況。於是,一些學運人士、社運人士、以及媒體記者,在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刻前往支援,在寒風中一直撐到第二天早上,廣場的指揮中心成立,三月學運度過了最危險的一個夜晚。
  2. 3月18日
    • 3月18日,廣場的靜坐運動已快速發展成全國性的學運份子串連活動,參與靜坐示威的大學生已達數千人。當天下午,甫成立的民進黨發起造勢大會,動員數萬群眾在廣場大門旁邊進行演說,主軸在於聲討國大。廣場之學生自治領域,表現出超齡的政治運作,以和平理性態度,擴大靜坐的參與,依共同討論來形成決策共識,發表《廣場通訊》與社會進行對話,並進行自我教育與組織的工作。靜坐廣場與圍觀聲援的民眾間以繩索區隔,在廣場決策委員會表示要以「自主、隔離、和平、秩序」的四大原則來進行廣場抗爭時,三月學運已用自主的邏輯,宣示了學運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力之一
    • 也是在這一天,在由學運團體所組成的校際會議上,學生們正式發表了三月學運的四大訴求:
    • 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
    • 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重建新的憲法秩序。
    • 召開國是會議,全民共謀體制危機的解決。
    • 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呼應民意的潮流。這四條要求反應當時台灣民間社會一部分人士對統治者的具體要求。
  3. 3月19日
    • 3月19日,在學運團體、學生自治組織與教授的集體動員下,廣場人數爆增。上午10時,10名廣場靜坐學生發起絕食抗爭,絕食聲明中要求總統李登輝與行政院長李煥於21日前答覆廣場四大訴求,將道德張力推向高峰。當日傍晚,廣場學生已突破三千人,晚間11點,校際會議
    • 「野百合」為三月學運之精神象徵,因此此次學運又稱「野百合學運」。在一份由學生廣場文宣組所發出之〈野百合的春天〉傳單中,學生們對選擇野百合作為該次運動之精神象徵的原因,有如下的說明:
    • 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
    • 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
    • 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 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這個時刻!
    • 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
    • 崇高:在魯凱族裡,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
    • 台灣野百合道盡了學生心目中的三月學運,包含了對台灣主體性的認同(自主性)、全民的運動(草根性)、對抗不義的勇氣(生命力強)、青春的活力(春天盛開)、學生的理想道德象徵(純潔)、以及參與者生命中的榮耀(崇高)。
  4. 3月20日
    • 3月20日,廣場靜坐的學生已超過五千人,決策委員會決定由原來七名擴增到十二名。面對總統大選的前一天,全國目光焦點均聚集在廣場,學生的壓力越來越重,而在社會力表態上,各級議會均派代表前往探視學生,但基於超黨派原則,沒有政治人物得以上台發言。總統府則發出新聞稿表示,李登輝總統已決定召開國是會議,以處理憲政體制與政治改革的問題,並訂定改革時間表。這是統治者對三月學運之四大訴求首次的正面回應。代表軍方的參謀總長也公開肯定學生的抗議是愛國行動,並建議學生儘早結束靜坐行動。這是軍方首次對學運公開表態,雖然是肯定,但是也令人嗅出不尋常的氣味。稍後,警政署、教育部、各校校長開始呼籲學生儘速返校上課。
  5. 3月21日
    • 3月21日,甫當選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決定於下午3時,在總統府接見53名學運學生代表。靜坐學生透過各校討論的機制,形成與總統李登輝會面的四點要求共識:
    • 請李登輝總統接受學生們追求民主憲政的決心情操,以及學生提出的四項嚴肅要求。並對民眾公開發表。
    • 在第8任總統就職前,國是會議必須由各階層、各黨派的代表公平組成,必須討論中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並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
    • 全體在廣場上的學生於李總統明確同意以上兩項要求,即結束靜坐活動,學生將對國政大事的發展繼續保持高度關切。若李總統不能對上述要求作肯定的答覆,我們將堅持原則、持續抗爭。
    • 為了確保上述主張得以落實,我們將即刻組成校際聯合組織,持續監督國是會議,必要時並隨時號召全國學生再度組織動員,在台灣未能完全徹底民主化之前,我們絕不停止奮鬥。學生代表在與總統李登輝會面後回到廣場,廣場上的學生在看過雙方會面的錄影帶後,進行分校討論,以決定是否要結束這次抗爭。#*最後,校際會議以的壓倒性投票數,決議於22日早上宣佈撤離中正紀念堂廣場。
  6. 3月22日
    • 3月22日,早晨,指揮中心正式宣佈撤退聲明:〈追求民主、永不懈怠〉,校際會議最後決定繼續「全國學生運動聯盟」(簡稱「全學聯」)之組織工作,各地學生陸續撤出廣場,結束為期六天的三月學運。

結果

  • 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依承諾召開國是議會,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野草莓運動

野草莓運動為一場發生在台灣的社會運動。行動人員自2008年11月6日靜坐至2009年1月4日,之後轉進至校園。行動旨於運動發起單位認為第二次江陳會談開始的前兩日,即2008年11月4日至5日之間,中華民國警察單位對此會談進行集會遊行之民眾,在執行維安工作時,造成對人民的基本人權之種種侵犯,與集會遊行法對於集會自由的種種限制,並抗議之。靜坐行動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在BBS上發起,但仍在泛綠媒體不斷報導高速公路交流道處,警員沒收中華民國國旗事件,和台北市中山北路上揚唱片,警員以公權力使其關閉合法公開播放之音樂,並且要求降下店鋪鐵門事件之爭議下,觸發上百名全臺灣之大學生及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東洪、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管中祥等二十餘名教授的共同集體發起,他們宣稱以理性、和平的抗爭方式是做為達成訴求的手段。

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

背景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於2008年11月3日來台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為期數天的行程,期間警政單位在各地行使路檢、盤查、搜索、管束、物資扣留、驅離或禁止進入、進入住宅、集會遊行法上的命令解散,甚至逮捕等國家權力,去對待表達對此次會談,或向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表達異議者,被認為是對於基本人權的侵犯。事件引起了部分人權關注人士(例如部分苦勞網成員)對於集會遊行法,及警權使用等不合理規定的檢討。

為甚麼要叫野草莓學運

野草莓這個名稱是由全台靜坐學生一起票選出來的,我們刻意取「野草莓」,也是要反諷「草莓族」的稱呼。70年代左右出生的同學們總是被社會戲稱為草莓族,認為我們像草莓一樣在溫室裏長大、頂不住壓力,我們就是要翻轉大家這樣的觀念,大家認為我們是草莓,我們就野給你看!  

訴求

    •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和行政院長劉兆玄必須公開向國人道歉。
    • 警政署長王卓鈞、國安局長蔡朝明,應立刻下臺。
    • 立法院立即修改限縮人民權利的「集會遊行法」。

事件簿

  1. 行政院靜坐行動:
    • 11月6日,數百名志願參加的大學生於上午十一時起陸續集結於行政院大門前,以著黑衣、戴口罩方式做為沉痛與抗議的象徵,表達訴求。
    • 11月7日於早上十一點,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出面與學生對談,其一開頭即以「政治是一時的」等勸阻語氣發言,希望以平和與討論方式進行檢討,並舉美國狀況和11月5日晶華酒店的抗爭,希望學生兩面思考;但由於秘書長薛香川無法滿足在場靜坐者的訴求,遭到學生的反對聲浪,進而造成雙方溝通之摩擦。雙方對談沒有交集,現場靜坐者決定活動繼續進行。下午四點將民眾駕離,故警方決定將靜坐者載往台大辛亥路校門、台大後門、五分埔等地釋放。
  2. 轉移地點、增加區域及發展:
    • 有位網路使用者「小海」於11月8日也為此靜坐事件寫了一首名為《野莓之聲》的歌曲,表達了對此運動的感受。
    • 11月9日,學生透過表決決定以「野草莓」做為運動名稱
    • 繼台北自由廣場的靜坐行動後,11月8日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校門口、11月9日台中市民廣場、11月10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海報牆旁也陸續聚集學生以及群眾進行靜坐的行動。
    • 11月11日廣場上,劉柏煙老先生在野草莓運動現場自焚抗議,燒傷面積高達80%。
    • 11月12日嘉義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於上午也開始了靜坐的活動,一樣沒有多少學生,而且也沒有經過申請。
    • 在11月15日,台北活動現場發起千人大會師,但是台南、高雄等地的靜坐學生主要還是留守原地,僅派幾位代表前去參加。
  3. 遊行和解散:
    • 12月7日,野草莓與台灣教授協會、全國教師協會、婦女新知協會等團體發起「1207野給你看」遊行,從自由廣場出發,經立法院、行政院,並繞行附近道路後回到中山南路,傍晚到凱達格蘭大道上演「人權出殯」行動劇,之後舉辦「感恩晚會」,結束為期一個月的自由廣場靜坐活動。警方統計遊行人數超過一千人。由於遊行未依法向轄區警局提出申請,台北市警中正一分局三次舉牌警告,但未驅離遊行群眾。
    • 12月11日,政府驅離於自由廣場大約 50 名的學生,同時帶走一百多位西藏流亡人士,其後他們重新於自由廣場集結
  4. 野莓之家:
    • 台北野草莓在靜坐形式之抗議進行的末期,開始成立他們自己的隊部,並稱之為「野莓之家」。

回應

  1. 行政院長劉兆玄對於野草莓學運要求總統馬英九及自己道歉的訴求表示,「這種事挺兩天就過了。」
  2. 馬英九在回應部分訴求時表示:「因為問題不在報備,問題在暴力」,這個觀點並不被學運主流論述所接受:「暴力行為可用刑法來處罰,不須要只是為了預防可能的暴力,就採行一個限制人民集會權利的集會遊行法」。
  3. 總統府高層私下勸阻學生放棄「下台、道歉」訴求,若果只談「修改集遊法」,總統馬英九願公開對談,而學生拒絕這個安排。
  4.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開委員會,就集會遊行法進行審理,當天的程序部分就是否要進入實體審查朝野黨團發生爭議,後來召集委員吳育昇裁定需先於11月27日召開公聽會,而將已提案五個多月的國民黨立委朱鳳芝版本草案擱置不理。
  5. 行政院通過集會遊行法修正草案,許可制改成5日前報備,禁制區改設安全距離,限縮警察命令解散權,將刑罰條例回歸至普通刑法,刪除集會遊行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的規定

太陽花學運

太陽花學運,初多稱318學運、佔領國會事件等,是指2014年3月18日起臺灣的大學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佔領中華民國立法院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事件。3月17日下午內政委員會中,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以30秒之速草率宣布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引發一群大學與研究所就讀學生的反對,並於18日18時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晚會,抗議輕率的審查程序;之後有400多名學生趁著警員不備,而進入立法院內靜坐抗議,接著於晚間21時突破警方的封鎖線佔領立法院議場。在26個小時內便有以學生為主的1萬多名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外表達支持。參與佔領立法院議場行動者,主要學生領導人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簡稱黑島青)的成員,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研究生林飛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研究生陳為廷、魏揚、世新大學社發所研究生陳廷豪等人。外圍的支持群眾則由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公民1985行動聯盟與各個社會運動團體組織。 330號召民眾上凱道靜坐。

發起人

  • 清大學生:陳為廷
  • 台大學生:林飛帆

名稱由來

  • 活動總指揮陳為廷表示:「向日葵有向光性,代表陽光,又稱太陽花,希望能照亮黑箱服貿,也期盼台灣未來能如太陽花般,迎向太陽。」因此向日葵便成為此次學運的象徵物。因此稱為太陽花學運。

訴求

  1. 第一階段
    • 退回服貿
    • 儘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2. 第二階段
    • 要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立即採取必要程序確定三月十七日的聯席會張慶忠之宣示無效。
    • 要求馬英九總統針對以下訴求進行公開對話與協商:退回服貿。承諾於本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且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不得與中國政#*府協商或簽訂任何協定或協議。
  3. 第三階段
    • 行政院退回服貿
    • 本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 馬總統出面回應
  4. 第四階緞
    • 退回服貿協議
    • 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先立法、再審查服貿協議
    • 召開公民憲政會議
    • 要求朝野立委站出來,響應人民的訴求
  5. 最後階段
    • 將服貿協議退回行政院。
    • 先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再用其來審查服貿。
    • 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應符合五大原則:公民能參與、人權有保障、資訊要公開、政府負義務,國會要監督。
    • 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公民憲政會議討論內容包括、憲政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兩岸關係法治基礎、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經濟政策與世代正義等。反對會議由馬江召開、反對侷限在經貿議題、反對由工商團體主導。
    • 立委應傾聽民意,不要只聽黨意,並要求政黨不要以黨紀處分控制立委投票。

結果

立法院長王金平赴議場探視學生,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表示感受到王金平釋出善意後,抗議者於7日晚間宣布將於10日晚上6時退出議場。並轉守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