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最初,基隆河的河道曲折,且上游的平溪山區為台灣雨量最多的地區,因此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襲時,易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故進行兩次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第一次於1964年11月5日至1965年7月19日處理士林段的基隆河,原河道東岸為基河路,西岸為士商路接承德四段。第二次於1991年11月11日至1993年11月10日,在大直、松山、內湖、南港段實行第二次的工程,以利於基隆河洪水的宣洩。但工程完成之後,雖然台北市段的水患獲得改善,但因河道縮短使得漲潮時潮水逆流而上,造成在降雨量大時,中游的汐止、基隆的五堵等地區反而經常發生水患。之後由於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使得臺北地區大幅淹水,政府於2003年到2005年間在瑞芳興建員山子分洪道,在洪水產生時,將上游流下的部分洪水經由分洪道直接排入太平洋,對中游地區的洪水防制具有相當作用。

員山子分洪道

員山子分洪道是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座水利設施,以隧道方式銜接基隆河上游之瑞芳河段與東海。其主要功能是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而將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流分洪攔河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而洪水則透過分洪隧道經基隆山西側於東北角的台2線79公里處排入太平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