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補充: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蘇軾
蘇軾
第 36 行: 第 36 行: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
 +
==關漢卿==
 +
 +
==王維==
 +
 +
==歐陽修==
 +
 +
==白樸==

2018年8月8日 (三) 13:37的修訂版本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 、 白華 、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 ),周初至週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 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 雅 》、《 頌 》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 週頌 》、《 魯頌 》和《 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 無邪 ”,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 、 荀子 、 墨子 、 莊子 、 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1-2] 自號少陵野老,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 詩聖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登高》《 春望 》《 北征 》《 三吏 》《 三別 》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 飲中八仙歌 》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 杜工部集 》。

張元幹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 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 嵩口鎮 月洲村人)。 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 曾賦《 賀新郎 》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幹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張元幹詞集為《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其詞的數量以婉麗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詞著稱於時,存詞一百八十餘首,早年詞肩隨秦觀、周邦彥,詞風清麗,南渡後一變而為慷慨悲涼。此等水平足以證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詞已進入成熟的意境。張元幹性情開朗,雖屢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沒有衰邁之態。他的詞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風格略近於周邦彥。南渡以後,則多激昂慷慨之作。張元幹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詞人,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對宋辛棄疾等很多優秀詞人都 起了重要的影響。

張養浩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與張可久合為「二張」。其散曲多寫棄官後的田園隱居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 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 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 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 榮祿大夫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柱國,追封濱國公,諡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 與清河元明善 ,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 山坡羊·潼關懷古 》等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關漢卿

王維

歐陽修

白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