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抒情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課文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萋萋 一作:悽悽)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關漢卿·大德歌·春》

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鬥銜泥。

翻譯

《詩經·蒹葭》

河邊蘆葦鬱鬱蒼蒼,晶瑩露珠凝成白霜。我日思夜想的那人,在河水的那一方。逆著彎曲的流水追尋她,道路險阻漫長。順著水流而下去追尋她,彷彿她又在水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乾。我魂牽夢繞的那人,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彎曲的流水追尋她,道路坎坷難攀。順著水流而下去追尋她,彷彿她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苦苦追求的那人,在河水的那一頭。逆著彎曲的流水追尋她,道路迂迴難走。順著水流而下去追尋她,彷彿她又在水中沙洲。

《杜甫·月夜》

今晚鄜州的月亮,閨中的妻子大概正獨自寂寞仰望吧。心疼遠方的子女,年幼的他們還不懂思念在長安的父親,不能理解母親是如何思念流落在長安的父親。妻子久立望月,想必如雲般的鬢髮已被霧露霑濕,而白玉似的手臂在清冷月光下一定也微覺發寒。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聚首同倚窗共賞月,讓月光照著我倆不再流淚?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不知不覺地妳我永久的別離,已經十年了。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妳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有一天,我們在九泉之下相見面,恐怕妳也不認得我了,因為我的臉上已沾滿了塵埃,頭髮白得像霜一樣。昨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幽靜的夢,我恍惚回到了故鄉,看見當年的小屋子,窗臺邊,妳正在梳洗打扮。妳看著我,我看著妳,有太多話要說而不知從何說起,只有流不完的一行又一行的眼淚。我料想在往後的歲月裡,能夠讓我肝腸寸斷、念念不忘的,只有在那明月照耀之下,妳那孤零零的墳墓了。

《關漢卿·大德歌·春》

杜鵑叫了,就好像在說「不如歸去」,想起你走的時候,說春天到了就回來,但春天已經來了,卻仍不見你的蹤影。日子一天天過去,增添了憔悴的面容,心情就像那飄飄的柳絮一樣飛上飛下,忐忑不安。等了一整個春天,卻等不到半點音訊,只見一對對燕子相爭啣著泥塊建築穴。

賞析

《詩經·蒹葭》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爲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情懷。每章開頭一、二句寫景,以下六句寫訪求伊人困難及未得之情狀。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它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為詩人訪求之對象,可以是男是女,是情人、友人或賢者,也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而“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它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有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寫出主人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爲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爲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的可望難即看成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從之,道阻且長”的困境和“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一種反覆追尋與追尋的艱難和渺茫的象徵;人們可能經常受到追求的興奮,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可以從這裏聯想到愛情的境遇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聯想到理想、事業、前途諸多方面的境遇和喚起諸多方面的人生體驗。

《杜甫·月夜》

安史之亂發生,長安淪陷之際,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後來杜甫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他被困在長安時創作的。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詩人開頭沒有明寫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寫到了親人避難的鄜州,因為自己困在長安,寫妻子孤獨望月,更道出自己的遊子哀愁,可見詩人急切想要見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首聯杜甫即以「月」作為起興之發端。「月」,自古便是團圓象徵,多少悲歡離合都在其中,頃刻間便觸動了每個人的心弦。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

第二聯詩人寫到「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句點明,妻子不是單單看月,而是看月懷念詩人,此時,兒女都很小,還不知道思念父親 ,孩子不能分擔母親的思念,這反襯了妻子更加孤單。一個“憶”字飽含了辛酸之情。曾經和妻子在一起賞月、共渡難關的日子,可能在詩人的腦海裡不斷地閃現吧。“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不能爲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句詩人想到了妻子獨自賞月時的情景。表現了妻子獨自思念之深,甚至霧打濕衣服,天氣漸漸寒冷,還不知道,只想著在遠方丈夫的安危。「香霧」、「清輝」、「雲鬟」、「玉臂」這些華麗的字眼,卻也反襯出妻子久立望月後「濕」、「寒」之淒清,強烈表達出作者的沈痛心憂。

詩人思念之情達到了極點,不免感傷落淚,於是寫道,「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表達了詩人迫切想要結束這種思念之苦的心情。"雙照”兩字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平定和家人團聚的渴望之情。全詩最後一句精華「雙照淚痕乾」回應了首聯「獨看」的寂寞,"雙照" 指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與“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淚痕幹”反襯雙方各自“獨看”時的淚流不止,這些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憎恨亂離,盼望團圓的迫切心情。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在妻子過世十年後在密州夢見妻子便寫下的。 上片寫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首句便直接傾訴了作者對亡妻十年來的深摯懷念和傷悼。陰陽兩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對亡妻的懷念始終沒有淡化。長久鬱結於心深長的悲嘆,在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爲全詞定下了主調,悽哀至極。“兩茫茫”說的是不只是詞人單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生者和死者,一樣的情思,一樣的哀緒。既使不去思量,過的的一切自會浮漾心頭,難以忘懷。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裏的"淒涼"一詞有兩種含意,一是指作者思念亡妻的淒苦。同時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涼。一句"無處話淒涼"寫盡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令人爲之心酸。“無處話淒涼”一句,也可說是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亦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淒涼在內。

"縱使相逢應不識"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後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像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變化。"塵滿面,鬃如霜",短短六個字便將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裡面,悼亡妻,也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慨。

下片寫夢境。有所思,必有所夢,于是作者"夜來幽夢忽還鄉",而"小軒窗,正梳妝"生動地寫出了十年前夫婦問那充滿歡樂的愛情生活,使夢境帶有真實感。作者自妻子辭世後已經曆了十年的宦海沈浮,也飽嘗了十年的相思之苦。此時,他該有多少要講給自己心愛的妻子的話啊!但是"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無聲更勝有聲。通過寫夢見妻子的情境,真實地表現了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恩愛之情。同時正是夢裏相見更加重了現實中的生死之隔的悲涼之感。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最後從夢醒來又回到現實,是明月夜下短松崗上的孤墳。而這正是作者每每想起都要肝腸寸斷的地方。“腸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承接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意,首尾呼應,使感情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於是詞人從美好的夢境又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巨大悲哀。

《關漢卿·大德歌·春》

關漢卿的大德歌分別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以一位閨中女子的口吻抒發其久久盼望離人歸來,而屢屢失望的相思之苦。這首是寫春季的,以春季而人未歸,抒寫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此曲首二句「子規啼,不如歸」,既寫景,又寫時。意為:春天的杜鵑叫了,好像在說「不如歸去」。聲聲響在少婦耳旁,深深觸動了她懷念遠人的情懷。所以第三句寫道:「道是春歸人未歸。」意為:你走的時候說是春天就回來,而今春已到,卻不見你的蹤影。由於盼人人不至,精神飽受折磨,於是引出「幾日……絮飛」兩句。「幾日憔悴」是從外形上描繪其愁苦。「虛飄飄柳絮飛」,表面寫的是景,實際是比喻少婦的心理狀態。情侶在外是凶、是吉、是禍、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擔心。因而心緒不定,正如虛飄飄的柳絮,無所適從。下句「一春魚雁無消息」是說:她等了整整一個春天,九十個日夜啊,卻一點消息也沒等到,痛苦已極,百無聊賴。妙的是作者未從正面明寫這種感情,而是宕開一筆,用「則見雙燕斗啣泥」來反襯。燕是「雙燕」,它們為築愛巢在比賽著啣泥。此情此景,和孤居獨處、落落寡歡的少婦形成鮮明的對比,不禁使人又添幾分苦澀。

曲子以「歸」為眼。首句「子規啼」,因其聲若「不如歸去」,能發閨婦懷遠之情。二、三句妙用三個「歸」字,貼切、自然流暢,強烈地傳達出思念的情感。在飄飄柳絮襯托之下,「添」字尤見精神,準確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態。末句寫眼前景,以雙燕啣泥營巢繼續映襯和強化濃郁的思念和獨寂之情。

此曲開頭用的是比興手法。中間寫少婦的離別之苦,由表及裡,層層深入。最後用雙燕啣泥反襯少婦的孤獨之苦。全篇緊緊圍繞一個「春」字,從各個側面描繪,突出了少婦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