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事件 延伸課題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公民不服從

條件

公民不服從的抗爭行動必須合乎良心且追求公平正義,並以公開且違法的方式進行。但抗爭活動不能有暴力因子,必須以非暴力的方式執行。

梭羅

梭羅是公民不服從的首倡著,他的隨筆著作公民不服從主張,人民不應允許政府統治他們的良心或使之萎縮,且人民有義務避免這樣的默許,防止政府把他們變成不正義的行動者。梭羅對奴隸制和墨西哥-美國戰爭的厭惡,部分地驅使了他寫作此文。

聖雄甘地的公民不服從

南非的公民權利運動

1893年4月,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的現狀,很是灰心。這些移民主要是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於是他開始抗議和遊說,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抗議的對象擴展到針對全體非洲人的法律。在他在南非的早期,有一件事常被人提起。那就是他買了一張一等車廂的車票,拒絕換到三等車廂,被人從彼得馬里茨堡火車中扔了出去。1903年6月,甘地組織了一場抗議運動針對「黑法令」,這個法令強制所有在南非的亞洲人接受登記。1913年9月,他參加了一場抗議不按照基督教儀式結婚就無效的運動。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當時他正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在南非的這些年裡,甘地從《薄伽梵歌》和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汲取靈感。托爾斯泰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轉變成了一個個人形式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 甘地翻譯了托爾斯泰的《給一個印度人的信》。這封信是托爾斯泰在1908年寫給一個激進的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他們一直通信到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為止。托爾斯泰的信引用了《吠陀經》的印度哲學和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名言來表達他對逐漸高漲的印度民族主義的看法。除此之外,甘地還受到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作品《論公民的不服從》的啟發。總之,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 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開始形成。

一戰時,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裡他發動運動,號召印度人參加英印陸軍。他認為這樣表現對英國的忠誠就會使英國同意印度作為英帝國的一個自治政體而達到印度自治。但是,這沒有成功。

印度獨立運動1

一戰後,他參與了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他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他被英國當局多次逮捕。例如,1922年3月18日,他因為他領導的公民不服從判刑6年,但是只服了2年刑。甘地別的成功的獨立運動的戰略還有「排斥英國貨」政策,即抵制外國產的商品,特別是英國產品。與此相關的還有他的關於所有印度人應該穿土布的宣傳。反對用英國的織布。甘地宣傳說印度婦女,不論貧富,應該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織布,來支持獨立運動。那時很多人認為這些獨立運動這些事,不適合婦女參加。甘地的這個策略把婦女加入到獨立運動中來。1919年的阿姆利則血案後,他支持獨立的立場更加堅決。當時英國政府和廓爾喀僱傭兵向和平政治集會的人群開槍, 數以百計的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被殺。除了抵制英國產品外,甘地還極力鼓勵人們抵制英國學校,法律機構,辭退政府工作, 拒絕繳稅, 拋棄英國給的稱號和榮譽。1920年4月,他當選印度自治同盟的主席。1921年12月,他又被授予國大黨在同盟內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黨章規定他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用來規矩和管理混亂無序的運動的委員會的層次結構也被建立。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了一個大眾化政黨。

印度獨立運動2

甘地再次參加獨立運動是在1930年。國大黨當時拜訪他,希望他領導另一場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於是在1930年3月21日到4月6日領導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從德里到艾哈邁達巴德遊行達400公里, 被稱之為德里遊行。 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是給政府交稅。

他1915年回印度,並很快地成為正在從事獨立運動的國大黨的領袖。通過聯合抵制英貨,甘地促進了印度農村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宣傳非暴力抵抗,來抑制恐怖活動的暴虐,雖然他不能阻止這些恐怖活動。

雖然他經常攻擊英國政府,但是他一直聲明他尊重英國人。因此大多英國人也佩服他,雖然他們並不明白甘地做事的內因。

甘地開始穿了一道纏腰布在印度鄉下四處演講,鼓勵使用手紡車來解除印度對蘭開夏紡織廠的依賴。

1933年5月8日,甘地開始了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政府對印度的壓迫。1934年夏天,他又進行了他一生中三次不成功的絕食。1939年3月3日他又在孟買絕食抗議印度的獨裁統治。

甘地選擇在國大黨內的繼任者是尼赫魯,就是後來的總理。尼赫魯和他的政治對手Sardar Patel對於獨立的印度該走那條路公開承認有不同意見。但是甘地更相信尼赫魯能建立保障印度人民自由的政府。

他曾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四次入獄,在獄中通過絕食展開他的文明不服從運動。1931年赴倫敦參加了有關印度將來的一次圓桌會議,但並沒有結果。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於1947年8月15日公佈。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1939年二戰爆發了。雖然甘地對法西斯侵略的受害者深表同情,但是他經與國大黨的同志們深思熟慮後,宣佈印度不會支持表面上為自由而戰的戰爭,儘管印度當時也還沒有自由。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鬥。

英國政府的反應是完全負面的,他們還試圖在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製造分裂。

二戰時甘地的獨立要求更加得到擁護。他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這個草案立刻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這個運動導致了很多人的被捕和史無前例的暴力。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的支持。他說,他身邊的這個「有序的混亂狀態比真正的混亂狀態還壞」。他於1942年8月9日在孟買被英國軍隊逮捕,並被關了兩年。

甘地認為成立自治政府的進度緩慢,於是加強了對英國政權的反抗。他經常被抓入監獄。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宣稱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獨立的印度的支持。這一年他最後一次入獄。

印巴分治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信徒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有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衝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二戰之後,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獨立,甘地的接班人——尼赫魯成為獨立後的首位印度總理。

暗殺

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了他的第14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是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納蘇朗·戈茲槍擊死亡。中彈的瞬間,甘地還以手勢表示寬容兇手並為他祝福。

馬丁.路得.金恩的公民不服從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羅沙·帕克斯的黑人婦女在公共汽車上因拒絕讓白人座位給白人,被以蔑視蒙哥馬利市關於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的法令因而被當地警員逮捕。四天後,馬丁·路德·金恩在該市組織55000名黑人舉行罷乘運動。

1960年1月31日,一位叫裘瑟夫·邁克乃爾的黑人大學生來到一家連鎖店的吧台買酒,遭到拒絕,理由是「我們不為黑人服務」,入座運動由此開始。在此運動中,黑人們進入拒絕為黑人服務的地方,禮貌地提出要求,得不到就不離開。雖然有許多大學生在「運動」中被捕,但馬丁·路德·金恩早已向他的同胞發出了號召——「把監獄填滿」。

1963年8月28日發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迫使美國國會在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宣佈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

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參與領導罷工運動時,在旅館306號房的陽台被刺客詹姆斯·厄爾·雷開槍正中喉嚨致死,年僅39歲。

大埔事件的公民不服從

7月18日,當大埔四戶被強拆之後,馬江吳劉四人的行程就天天被公布在網路上,沒有號召和動員,每 天都有人自發性的、零散的前去嗆聲;而8月16日在苗栗縣政府廣場舉辦的「拆政府,守護苗栗音樂會」,千人替劉政鴻送終,加上主辦方忽然 拿出萬個臭酸雞蛋飛洗縣政府的橋段,讓全場苗栗縣警束手無策,接著,「818拆政府行動」當天,晚會中更發放「非暴力抗爭手冊」,列出198種非暴力 抗爭方式,包括「抗議與說服」、「拒絕合作」、「非暴力干預」三大類,希望能夠啟發台灣人民思考關於「公民不服從」的可能。

晚會結束後主辦單位「台灣農村陣線」帶領超過2000名「非暴力拆政府」志願軍往行政院前進,卻意外讓遊行隊伍在中途 改道停在內政部前,多位民眾踏過拒馬翻牆進入內政部,將內政部大門貼滿抗議貼紙與塗鴉,同時舉辦宣講和靜坐,到了早上甚至有人在內政部前的花圃開闢「希望 農場」,種起青江菜,象徵尊重農民、捍衛土地的信念。

主辦方「捍衛苗栗青年聯盟」於9月2日遭苗縣警局傳喚,但他們「拒絕應訊」,以公民不合作的策略表達對苗縣府強拆大埔、事前打壓集會、事後濫訴抗爭者等種種作為的抗議;不過,在日後的司法程序中,他們仍將承擔行動責任、陳述理念,號召行動夥伴一同往苗栗縣府廣場「自首」,網路上也因此掀起一股 「萬人自首募集中」活動熱潮,網友紛紛貼上自己的「在場證明」,用或戲謔或沉痛的照片、文字「公開自首」,表達聲援。

事實上,承擔不服從運動後的法律責任,也是梭羅一再強調的,以求改革能夠達到「非暴力」訴求,真正從體制內改變。

補充

國大黨

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印度國大黨或國大黨,為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也是印度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另一個是印度人民黨),國大黨創建於1885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爭取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權利而沒有遭到當局的反對,隨後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1947年印度獨立後,國大黨長期執政。1969年該黨開始分裂,1977年在大選慘敗下台,1978年英迪拉·甘地改組該黨。1980年重新上台,1989年下台。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剌身亡後,受惠同情效應再次上台。1996年大選,出現懸峙國會,國大黨慘敗,成為第三大黨,後支持由多個黨派組成的聯合陣線組建聯合政府,1998年大選,國大黨慘敗,人民黨組少數政府上台為止。1999年大選,國大黨再次慘敗,人民黨成功組建首個多數政府,共有109個席位,為議會第二大黨,成為在野黨。

2004年5月,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國大黨出乎意外獲得勝利重新取得執政地位,印度人民黨屈居第二;大選獲勝後國大黨全國委員會指定現任國大黨主席索尼亞·甘地接任印度總理,2004年5月18日索尼亞·甘地表示放棄新總理一職,國大黨元老、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於5月22日擔任新總理。2009年大選,國大黨領導的聯盟再次獲得勝利,蟬聯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