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早期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國際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圍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第一次柏林危機

隨著德國二戰後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占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為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占領區三合為一。為了使法國在合併占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巨額援助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的合併。

中國

中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進行到1949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已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土地。9月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與社會各界人士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國家名稱不同於中華民國的新中國,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新國家的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定於1949年10月1日舉行建國儀式。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占領該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三十二軍船隻分發給第二十八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在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

臺灣政治

日本投降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大使館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未遂政變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二二八事件 是臺灣於1947年2月底發生的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以及3月至5月間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屠殺臺灣人民、捕殺臺籍菁英事件。其中包括民眾與政府的衝突、軍警鎮壓平民、當地人對外省人的攻擊,以及臺灣士紳遭軍警捕殺等等情事。 1947年2月27日下午七點半左右,「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盛鐵夫、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等六人及四名警察,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法主公廟對面、天馬茶房前,發現一名40歲並育有一子一女的寡婦林江邁正在販賣私菸,查緝員於是沒收林婦所有販賣的香菸,以及身上所有的錢財。

林婦表示生活困難,跪地求饒,苦苦哀求至少歸還其錢財、以及其餘經過合法繳稅的公菸,但查緝員堅持全部沒收。而林婦的糾纏讓查緝員心生不耐,同時紛擾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圍觀,使查緝員大為緊張,情急之下林婦被葉得根以槍托擊傷頭部,頓時血流如注,滿臉是血昏迷倒地。圍觀民眾目睹此景後,憤而將查緝員包圍。傅學通逃到永樂町(今西寧北路)開槍示警,卻擊傷了在自家門口看熱鬧的市民陳文溪(20歲,胸部中彈,送醫次日死亡)。隨後查緝員逃至永樂町派出所,再被護送轉移至中山堂旁的警察總局。激憤的群眾六、七百人在當天晚上包圍警察總局,要求警方懲兇,但是由於警察局長官有意包庇下屬。市民眼見官吏濫開槍傷及無辜,卻得不到滿意的答覆。

經濟

  • 臺灣銀行於1946年5月20日由「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改組而成後,於5月22日開始發行舊臺幣,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剛開始僅發行一元、五元、十元三種面額,以一比一的比率與臺灣銀行券進行兌換,但1946年9月1日發行五十元與一百元面額後,收換工作才順利進行,此外事實上雖然5月22日臺灣銀行便開始發行舊臺幣,但行政院在同年6月15日才正式核准授權給臺灣銀行。
  • 但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輸出大量貨幣,以取得臺灣民間蔗糖、米等資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連帶也使舊臺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臺灣物價水準急遽上揚,引爆經濟危機上海爆發金融危機。1948年上半年開始發行五百元、一千元的鈔券,年底發行了一萬元的鈔券,而由於中央印製廠因趕印法幣、金圓券等問題而影響到臺幣的印製,臺灣銀行在1948年開始自行印製鈔券。
  • 然而由於1949年舊臺幣仍大幅貶值,於是為了恢復經濟秩序而進行幣制改革,臺灣省政府在1949年6月15日公布〈臺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與〈新臺幣發行辦法〉其要點為:
    1. 照中央指示臺銀發行新台幣總額二億元(摺合美金四千萬元)。
    2. 新臺幣以美金為計算單位。
    3. 新台幣對美金之匯率以新臺幣五元摺合美金一元。
    4. 新臺幣對舊臺幣摺合率定為舊臺幣四萬元摺合新臺幣一元;舊臺幣於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遭到淘汰。

教育文化

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是台灣歷史上曾經存在的1個文化、教育機關,專責推廣國語和「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這些語言文字工作。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簡史

  • 1945年末,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派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參議魏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畢,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周樹人、胡適、蔡元培、陳獨秀等的學生,原任教育部國語會簡任專門委員)開始主持籌建,魏的副手是北京大學學弟何容(兆熊)。
  • 1946年4月2日正式成立,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直屬機關。
  • 1947年5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國語推行委員會由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平行的直屬機關變成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的所屬機關。不久(約在1947年6月或以後),魏建功永遠離開台灣,何容升主任委員。

影響

  • 在這個裡面所稱的國語是以北京話發音為基礎的中華民國官方語言,機關任務是在戰後台灣首先試驗實施國語與中國文字間「言文一致」的做法與理想。
  • 在台灣有許多推行國語的方法:取締日文圖書,建立國音標準,使用國語注音,強制推行國語,設置國語推行員,獎勵學習國語,利用方言學習國語等(台灣教育界至今仍使用國語注音、國音標準)。
  • 有一說這是國語推行委員會的首任主任委員魏建功擘劃的,其中利用方言(當時的用語;就是母語)學習國語是魏建功非常強調和鼓勵的推行方法,魏本身也努力學習和研究閩南語(留有與吳守禮討論閩南語的論文)。這也與與魏建功本身的左翼思想及北大重視民間文化研究的學術背景有關。
  • 魏去職後,利用方言學習國語變成官方最厭惡的方法,學校教育長期全面禁用被貶稱「方言」的本土語言(包含原住民語、客家話、閩南語等)。
  • 其他方針被後來遷徙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予以全盤接受,而且強力推動。本土語言、文化(閩南語、客語歌謠和戲曲等)被宣傳成「沒水準」,學校曾實行嚴苛的賞罰制度(以罰為主),說「方言」要受很嚴厲的責罰:罰錢、脖子掛牌示眾、打屁股、打手心等。
  • 國語推行委員會雖然完成普及國語的任務,但是因為其任務只有「推行國語」,許多台灣學者認為該委員會或推行之國語運動也造成了「台灣語言生態失衡現象」。

台灣早期的國語運動

  • 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以綜理各項治臺事務。當時在臺灣最常用語是日語和臺語,來臺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19]。雖與日本的「國語」用法名稱截然不同,但近現代「國語」名詞語源來自20世紀初的日本。
  • 1946年,陳儀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員、何容任副主任委員,綜理全臺灣的國語推行業務,以取代日本統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同年10月,陳儀下令停止報紙、雜誌的日文版本,並禁止臺灣作家用日文寫作,對當時的台灣本地人有相當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