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景緻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8年8月2日 (四) 17:35由葉亭汝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課文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請大家盡情快樂地喝。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王維·山居秋暝》

剛經過雨水洗滌的山上更顯得空靈清明了,夜晚來臨之際四處瀰漫著秋天寒涼的氣息。 明麗的月亮揮灑光芒照耀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漾晃泠泠地流經河川上的岩石。 竹林邊的喧鬧聲訴說著洗衣女子即將回家,水面上蓮葉動搖原來是漁船下水後的波動。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謝就任憑著它們凋謝吧!此情此景下隱居的王孫自然決心山間久留。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

百花凋零之後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落花縱橫散亂,隨風落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濛濛,垂柳的枝條縱橫交錯,在和煦的春風中隨風飄蕩。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我才頓然發現西湖之春的空寂。回到屋中,看見兩隻燕子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放下簾子。

賞析

《詩經·小雅·鹿鳴》

《鹿鳴》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係,馬上就會寬鬆下來。因為君臣之間限於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或是願意聽到群臣的諫言。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第二章寫出主人對嘉賓的讚頌且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說:「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與首章重複,唯最後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爲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羣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爲君王的統治服務,以宴會的情景來引襯君臣間的互動。

曹操曾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

《王維·山居秋暝》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以觸覺入手,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表達詩人的安適情緒,歸隱心境。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用精緻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了雨後山村的自然美景,宛如一幅清新、寧靜的山水畫卷。一個“空”字,渲染出了山村天高雲淡,萬物空靈的意境,有如世外桃源。

接下來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視覺上刻畫出了山雨初停的景色。那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彷彿一首歡樂的樂章。這裏的“照”與“流”兩個字,一靜一動,互相襯托,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彷彿使人置身於雨後的自然之中,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滌,這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爲寫人,"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發自內心的喜愛,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以動襯靜的筆法,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結尾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更是詩人有感而發的心裏話。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詩人願意留下來,在寧靜的生活中享受有限的光陰。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先寫景物之優美,再抒寫自己不願歸去,希望隱居山中的情懷。明月、泉水、松、石、竹、蓮花,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歐陽修·采桑子·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