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7年12月27日 (三) 06:16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課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汎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虚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撃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鰕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擧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挟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翻譯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的江面泛舟遊覽。清涼的風兒緩緩吹來,水面上平靜無波。我端起酒杯勸客人們喝酒,朗誦詩經「明月」的篇章及「窈窕」的詩歌。過了一會兒,月亮從東邊的山頭升起,在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濛濛的水氣籠罩著江面,水色和天光連接成一片。我們任憑葦葉般的小船到處漂蕩,越過茫茫萬頃的江面。江面是如此浩瀚啊,船兒像在空中乘風而行,不知道會到何處停留;我們心中是那樣飄飄然,像是脫離塵世,超然獨立,飛升變化,成為神仙。

此時,大家喝酒喝的痛快極了,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著:「桂木做的棹啊蘭木製的槳,拍擊著月光下的清波啊,在瀲灧的江水中逆流而上,我的情懷啊,是如此迷茫悠遠,遙望美人啊,她卻在天的另一方!」有位會吹洞簫的客人,應和歌聲吹著,嗚嗚的簫聲,像在哀怨、又像在思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傾訴,餘音柔細綿長,如一縷輕絲般繚繞在耳畔,這聲音,能使潛藏在幽谷裡的蛟龍起舞,更會讓孤舟裡的寡婦悲泣。

我的臉色頓時改變,整理了衣襟,端正地坐好,問客人說:「為什麼簫聲這樣悲涼呢?」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向西望到夏口,向東望至武昌,山水環繞,草木茂盛,這不就是當初曹操被周瑜困住的地方嗎?當曹操佔領荊州,攻下江陵,順著江水東下的時候,戰船綿延千里,旌旗遮蔽天空。當時的他,面對著大江暢飲,橫握著長矛吟詩,可以說是一代的英雄吧!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打魚砍柴,和魚蝦做伴,與麋鹿交友,駕著一艘小船,拿著葫蘆做的酒器互相勸酒。我們的生命,短暫的像寄生在天地之間的蜉蝣,渺小得像遺落在大海裏的一顆米粒。哀嘆生命是如此的短促,羨慕長江是那樣的無窮無盡。不禁想隨著神仙一起遨遊,伴著明月永世長存。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輕易實現的,只好把滿腹感慨寄託簫聲,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他說:「你知道水和月的運轉嗎?江水總是不斷流去,卻不曾消失;月亮有時圓有時缺,但實際上沒有增加也沒減少。所以,如果從變的那一面去看,天地萬物,不曾一瞬間不變;如果從不變的那一面去看,萬物和我們本身都是無窮的,又何必羨慕什麼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如果不是我應得的東西,即使是一點點也不可拿取。只有江面上的清風,和山林間的明月,用耳朵聽,便成為悅耳的聲音,用眼睛看,就成為美好的景色。沒有人會禁止你去取得,又可以無止盡地享用,這是自然界的無盡寶藏,也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啊。」

客人高興地笑了,於是洗洗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散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對方,在船上睡著了,不知不覺中,東方已經泛白了。

導讀與相關詩詞

蘇軾被貶黃州,和友人同遊黃崗赤壁,透過月夜泛舟和主客對話,表達了矛盾痛苦又曠達開朗的 複雜心情。並以託古抒情的手法,寫出面對山水、緬懷歷史的人生感觸。全文分五段。首段寫在皎 潔秋月下與客人暢遊赤壁,有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之感。二段以「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暗紓作者雖遭貶謫,寄情山水之餘,仍不忘關心家國,並借洞簫客的簫聲引起下文。三段寫洞簫客 引用赤壁之戰梟雄曹操的典故弔古傷今,感慨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四段作者借水、月的盈虛消長為 喻,闡述了自然界的變與不變,與人生的恆常與變化之理,表現出作者豁達的情懷,與洞簫客的多 愁善感形成強烈對比。末段以客人欣喜領悟,賓主盡歡作結。

文章溶合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於一爐,將深奧抽象的哲理具體形象化,讀來機趣橫生,引 人入勝。加上文句清新爽朗,音調和諧優美。允為膾炙人口之上乘偉構。

文章首段「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的應是《詩經‧陳風‧月出》,原文及翻譯如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翻譯:

月兒東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體態苗條姍姍來,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兒出來多光耀,月下美人眉目嬌,婀娜多姿姍姍來,惹人相思心頭攪。

月兒出來光普照,月下美人神采姣,體態輕盈姍姍來,惹人相思心煩躁。

而客人在第三段引用的應是曹操的《短歌行》,原文及翻譯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翻譯: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鬱長久填滿心窩。

靠什麼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那穿着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爲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羣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麼時候纔可以拾到;

我久蓄於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賦的流變

「賦」是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詩、詞、曲是典型的韻文,句數、每句的字數固定,大量使用押韻和對仗;而世說新語和史記是典型的散文,句數、每句的字數不固定,不押韻、對仗少。而賦句數、每句的字數也不固定,但對仗和押韻則比散文略多。

楚辭對賦影響深遠。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云:「賦者,鋪也,鋪采摛(ㄔ)文,體物寫志也。」南朝梁鍾嶸詩品也說:「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名稱短賦古賦駢賦律賦散賦股賦
時代戰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代宋代明清
內容
特色
篇章短小、語言簡樸、用以說理 1.多長篇鉅製,辭藻華麗
2.句式參差,韻散夾雜
3.敘事為主,採對話形式
篇幅短小,抒情多於鋪陳,多用駢偶句式 適合科舉考試用,講究對仗、押韻,內容貧弱,無文學價值 以散文之體作賦,駢散相間,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頗近散文 以八股文體作賦,為應科考,少文學價值
代表
作品
荀子賦篇,「賦」開始被用做文體名稱 漢賦四大家:
1.司馬相如:子虛賦
2.揚雄:甘泉賦
3.班固:兩都賦
4.張衡:二京賦
1.曹植:洛神賦
2.王粲:登樓賦
3.左思:三都賦
4.江淹:別賦
1.歐陽脩:秋聲賦
2.蘇軾:前後赤壁賦

君臣之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