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李彥廷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7年10月12日 (四) 18:38由李彥廷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鍾毓和鍾會

注釋

  • 少:年少
  • 第一個令:美
  • 聞:聽說
  • 第二個令:命令.吩咐
  • 敕:皇帝詔書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 鍾毓和鍾會在十三歲時很有美名。魏文帝曹丕聽說了,跟他們的父親鍾繇吩咐:「請你兩位兒子來」。於是兩個少年就見面了,鍾毓的臉上流汗。曹丕問鍾毓:「你的臉上怎麼流汗了?」鍾毓說:「皇帝很有威嚴,我嚇得一直流汗!」曹丕又問了鍾會:「你怎麼沒有流汗?」鍾會說:「皇帝很有威嚴,我更嚇到汗流不出來。」

惡搞改作

鍾毓與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有汗?」毓對曰:「剛剛在外面運動~」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剛剛去運動我坐在樹下乘涼。」

要表達的意思

  • 這篇文章要表達的第一層涵義,就是魏文帝曹丕非常有威嚴。更深層的則是要表達話術,從兩兄弟的回答可以發現,只一件負面和正面的事情可以把它正面的事。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 菽:豆類的種稱
  • 釜:鍋子
  • 煎:煎熬
  • 萁:豆莖

大意

  • 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要在七步之內說出一首詩,沒有達成就必須處死。曹丕一講完,曹植就說:「煮熟的豆子拿來做羹湯,把豆渣濾掉做成豆汁。把豆子的莖放在鍋子裡煮,豆子在鍋子裡哭泣。本來都是在同一根生出來的,為何要煎熬的如此急迫。」

惡搞改作

  •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走到第六步就滑到了,曹丕哈哈大笑。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期:約定
  • 舍:自己先走
  • 乃:才
  • 不:否
  • 相委:丟棄.拋棄
  • 引:拉
  • 顧:看.左顧右盼

大意

陳太邱和朋友約好了中午要一起出去玩,因為等不到朋友,就自己先去玩了。有人過了很久才到,問他的兒子,才得知爸爸已經自己去玩了。一聽便非常生氣,明明約好了,居然拋棄他自己先走。元方聽了,便說你晚到就已經很無理,當小孩面罵爸爸更無理。陳太邱的朋友聽了很羞愧,要去拉元方,元方就不理他進家門了。

惡搞改作

  • 陳太邱和朋友約好了中午要一起出去玩,等到中午等不到人於是自己先去了。去了時候發現原來朋友在那裡等他。他就問朋友說你怎麼沒到他家,朋友這才說他忘了約在他家集合,因此想說在這裡等他。

故事寓意

  • 講一個人再批評別人會先隱去前提,只要前提加上去就知道這個人是在強辯。

晉明帝

注釋

  • 潸:然而
  • 涕:眼淚
  • 致:導致
  • 以:因此.所以
  • 謂:認為
  • 然:如此
  • 異:訝異
  • 重:再
  • 乃:竟然
  • 色:表情
  • 邪:呢?
  • 夙:早

大意

有一天晉明帝做在元帝的腿上,元帝問了來自長安的人,聽到長安的狀況,並流淚了。明帝問了爸爸為何哭泣,安慰爸爸說:只要努力的收復國土,我們一定可以回到長安的。隔天,元帝把大臣都朝上朝,問了明帝一樣的問題,明帝竟然說出了不一樣的答案,諷刺群臣都沒貢獻。元帝聽了黯然失色。

惡搞改作

  • 有一天晉明帝做在元帝的腿上,元帝問了來自長安的人,聽到長安的狀況,並流淚了。明帝問了爸爸為何哭泣,爸爸邊笑邊流淚著說,因為長安的人鬧笑話,我聽了覺得很好笑。他召集所有人過來聽,所有人聽了之後哈哈大笑。

故事寓意

  • 這個故事主要要表達的是明帝說的兩句話,第一句: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這句話是在安慰老爸,就說我們只要努力收復國土,很快就可以回長安了。第二句話:日近。是再諷刺群臣都沒有甚麼貢獻。

捉刀英雄

注釋

  • 以:長得.生得
  • 形:形體.形貌.樣貌
  • 使:使者
  • 床:椅子
  • 既:動作已經結束了
  • 令:命令
  • 然:如此.是
  • 乃:才

大意

曹操要見匈奴的使者,覺得自己很醜,派人假裝自己,並請那人問匈奴:覺得曹操如何?曹操自己假扮士衛在旁邊聽,使者說:魏王很有威嚴,站在旁邊的那個士衛,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不想讓匈奴使者知道自己的拔炳,便追殺了匈奴使者。

惡搞改作

曹操要見匈奴的使者,覺得自己很醜,派崔季珪假裝自己,並請崔季珪問匈奴:覺得曹操如何?曹操自己假扮士衛在旁邊聽,使者說:魏王很有威嚴,站在旁邊的那個士衛,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不想讓匈奴使者知道自己的拔炳,便追殺了匈奴使者。

故事寓意

  • 這篇故事的寓意是在講曹操多疑,不願意被看輕自己的真面目,怕這個使者成為他的勁敵,所以先把他殺了。

歷史五個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夏商周)

  • 各有各的地盤,許多有地盤的人會找一個厲害的做老大。然後當老大有甚麼要去打仗,小弟會跟老大一起去揍別人。沒事老大會要小弟要固定到他那裡捐獻和送禮。這就是共主時期。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 第一次大分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地盤,一個都想比一個強。因此在徵求人才改良新的制度。

階段二:第一帝國

  • 第一帝國是在秦、漢帝國,統治了全天下,只求穩定性發展,每一天都要過著一樣的日子。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 第二次大分裂是在三國、魏晉、南北朝。當時也是拚命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帝國

  • 第二帝國是隨、唐,講求穩定發展,沒有紛擾。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 這個階段是游牧民族開始興起的年代,與漢人互相爭天下,與漢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

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

各歷史階段的資訊工具發展和資訊工具對公職人員的選拔影響

  • 共主時期(三代):共主時期的資訊工具是用刀在竹簡或竹片上刻字,當時只有貴族會讀書,所以就是都是皇族的人擔任。中央管制採公宰臣尹。
  • 第一次大分裂和第一帝國:接下來筆和墨發展出來了,所以就更方便了,有竹.邸報。貴族下去貧民間教書。春秋戰國時期公職人員都是自我推薦的,各國的都不統一,一國都想比一國強。秦漢帝國則是用鄉里舉選得方式去選拔公職人員,中央管制採三公九卿制。
  • 第二次大分裂和第二帝國:再來就是紙被發展出來了,減低了很多成本,所以文字都寫在紙上,或用拓印,還有報紙,而且可以大量印刷,還可以裝訂。第二次大分裂是公職人員採九品中正,中央管制採過渡制。到第二帝國的時候用科舉考試選拔公職人員,採三省六部制。
  • 農牧帝國興起:這段時期也是用科舉選把制度,資訊工具:紙、印、書、小報。
  • 現代化:發明了報紙、電波、電腦、網路,以要做很多事都很方便,公職人員用公民選舉、考試和專政。中央管制就是府、院和黨、院制。
  • 天子要考十三經,所以他把內容刻印石頭上,放在路邊,讓窮人看到的時候可以運用拓印,可是只有紙可以拿來拓印,竹子竹簡不行,所以就用這個方法來讀。

三公九卿

  • 隋唐確立後延續到清末。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動,三省制,各不同時期有過一些調整和補充。
  • 三省:中書省(決策,起草皇帝的命令)、門下省(審議皇帝的命令)、尚書省(行政,執行皇帝的命令)。
  •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而且將行政、軍事、監察分開,相互制衡,更方便皇權來操縱和控制。
  • 六部:吏、禮、戶、兵、刑、工。是針對國政分工精準的中央行政機構。
  •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成祖設內閣,內閣大學士沒有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 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設立軍機處。

三省六部

  • 秦漢時期。
  • 三公是指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和太尉(主持軍事)。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
  • 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
  •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

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不同

  • 前者是將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後者分門別類非常精準的一個組織。

將進酒

注釋

  • 樽:酒杯.酒器
  • 且:暫時的
  • 將:拿
  • 鐘:編鐘:打擊樂器
  • 鼓: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
  • 饌:美食
  • 玉:珠寶
  • 鐘鼓饌玉:請樂隊來伴奏
  • 徑:直接

大意

李白和他的兩個朋友在喝酒,一開始感嘆人生苦短,一下子從黑髮到白髮。後來提到人生就是要痛痛快快的玩,不要捨得花錢,錢再賺就有了。李白邊喝邊說喝酒就是要有下酒菜才好玩,我們在喝三百杯。李白一直喝喝到醉醺醺的,發酒瘋唱起歌來,希望自己痛痛快快的喝一直不要清醒。誇大的說古時候的聖賢都很寂寞,只有喝酒才能留大名。然後舉了陳王辦酒宴喝酒用斗裝的例子,並跟他的朋友說,你只需要把錢拿去買酒就好,把我身上的衣服和配飾拿去換酒,讓我們繼續痛痛快快喝,把煩惱拋到九霄雲外。

理解與思考改作

  • 「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接「千金散盡還復來」?
    •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再講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賺錢的能力,所以接著說花掉的錢再賺回來就有好了。
  • 「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要接「陳王昔時宴平樂」?
    • 因為惟有飲者留其名是再說飲酒的人在歷史上留大名,為了證實這個,因此舉了陳王以前在平樂舉行酒宴的例子。

北京話與河洛話

  • 北京話與河洛話有什麼不同?
    • 北京話有的河洛話沒的音:唇齒音(發財).翹舌音(吃飯)
    • 河洛話有的北京話沒的音:入聲.閉口音(金).深喉音(孩子),河洛話有7個音調。
  • 今天何洛話為什麼比北京話保留了更多古代中原的古音?
    • 因為河洛話跟北京話是不同的,從唐代那時候就有了,保留了許多的古音。但是北京話是從滿州清代的時候才發展出來的分支。
  • 下載河洛話版的「將進酒」,並在安靜時自己專心地聆聽一次,然後在本段中寫下自己聆聽時的感受與心得。
    • 雖然我不是那麼喜歡聽這種歌,也沒有跟李白一樣覺得喝酒的看法。但聽到幾句話蠻有道理的,例如: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我覺得人生苦短這句話很好,就是人生一下子就從年輕到老人。我認為就是人生很苦短,如果不好好珍惜時間的話,一下子就變老人了。我一定會好好的珍惜自己的時間。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

  • 請說明為什麼東漢末年政治混亂。
    • 北方的胡人被允許到長城以南的地方居住,張角帶領信徒起義,稱為黃巾之亂,之後成分裂狀態,有許多的軍閥。
  • 請說明在政治混亂,百姓生活痛苦時,什麼性質的組織,容易串連百姓,起來起義造反。
    • 具有互助精神的宗教組織。
  • 造成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是哪兩個事件。
    • 黃巾之亂.董卓之亂
  •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的核心課題是「胡、漢關係到底該怎麼辦?」請問除了五胡十九國胡、漢互砍外,還有哪些朝代或國家提出哪些方針來解決這個問題?誰沒有成功?誰成功了?是用什麼方法成功的?
    • 前秦符堅短暫統一北方,和漢人互相砍殺,沒有成功
    • 鮮卑族拓拔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推動漢化,穿漢人的衣服,名字用漢人的。很多大臣都不願意因此藉由南征的理由想要推動遷都和漢化,沒有成功。
    • 北魏分裂先分裂東魏、西魏,再變成北周、北齊。北齊推動胡化要漢人穿胡人的衣服,改胡人的姓,也沒有成功。
    • 北周推行府兵制,用嫁娶打造關隴集團,執政於北周、隋、唐,成功了。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西晉司馬家沒有內鬨(八王之亂),天下仍能維持統一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 我認為不能維持統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漢人允許外族遷到長城以南居住,而且那些人非常討厭漢人,一定會壯大聲勢起來造反。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前秦符堅打贏了淝水之戰,他就能夠統一天下,建立長期穩固的王朝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 我覺得不能,因為我覺得有很多漢人會不服從前秦符堅,會起來起義。可能會推行許多漢人不認同政策,而且他還殺了很多漢人。

馮諼客孟嘗君

注釋

  • 屬:告訴
  • 好:喜好;愛好;擅長
  • 諾:答應;ok
  • 以:以為;輕視;看不起
  • 食:通飼;給人吃
  • 具:食具
  • 有頃:一下子;過了不久
  • 鋏:劍柄
  • 比:使之同等
  • 駕:駕車
  • 揭:舉起來
  • 過:拜訪
  • 客我:待我如賓客
  • 彈:敲打
  • 惡:討厭
  • 給:供給
  • 記:佈告
  • 習:擅長
  • 責:債
  • 署:簽名
  • 負:對不住
  • 謝:道歉
  • 倦:忙於事務,疲勞不堪
  • 憒於憂:心煩易亂
  • 懧愚:懦弱無能
  • 沉:沉浸於
  • 羞:不以為羞
  • 約車治裝:整理行裝;約車:套車
  • 市:買
  • 反:返回
  • 寡:沒有

大意

  • 齊國人馮諼托人告訴孟嘗君,願意在他門下當食客。孟嘗君聽了他沒什麼才能,笑著答應了。孟嘗君的部下以為孟嘗君看不起他,所以給他吃粗茶淡飯。於是他敲打他的劍唱歌,長劍我們回去吧,食物沒有魚,出門不能開車,這裡不能養家。雖孟嘗君都把這些抱怨都解決了,但是他的部下還是很討厭他,認為他很貪心很不知足。他還有乘車,舉著劍,去拜訪朋友說:孟嘗君待我跟客人一樣。

理解與思考

  • 第一段課文中,馮諼所有動作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麼?
    • 為了要引起孟嘗君注意,從食客中脫穎而出。
  • 如果沒有第一段的鋪路,馮諼說他要去收債,孟嘗君就一定會讓他去收嗎?
    • 不會,他會不知道他是誰,不會主動見他。
  • 第三段開頭,孟嘗君為什麼交代馮諼至買:「視吾家所寡有者。」
    • 因為他覺得馮諼長期住在他家,應該知道他家缺甚麼。

成語典故

  1. 雞鳴狗盜。
    • 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才作門客,他對賓客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的則讓他住宿。有一次,孟嘗君帶著眾賓客去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來,想要讓他當宰相。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當宰相。後來秦王身邊的一些大臣跟秦王說了: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孟嘗君軟禁起來,等到找藉口再殺掉他。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就派人請她幫忙,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做報酬。於是有個門客擅長偷東西,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很高興,開始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去。之後孟嘗君逃到了函谷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雞叫聲,接著,城關外的雞跟著叫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於是守衛聽到雞叫就把門開了,孟嘗君就順利逃出去了。秦王派人追敢,卻已來不及了。
  2. 狡兔三窟。
  3. 高枕無憂。
  4. 紙上談兵(須含秦趙長平之戰)。
  5. 毛遂自薦。
  6. 虚位以待。
  7.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8. 奇貨可居。
  9.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