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信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2月15日 (一) 01:22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名詞與基本概念

  • 宗教:超人類的秩序+具有約束力的規範和價值觀。
    1. 職業籃球不是宗教,因為是由人類發明,開會就可以改變規範。
    2. 信鬼也不是宗教,因為沒有產生什麼道德和行為標準。
  • 宗教要幅員廣闊須有兩個條件:
    1. 普世特質:其超人類的秩序必須普世皆同,不論時空皆能成立。地方神、民族神、泛靈、多神不常做到這一點。
    2. 鼓吹特質:信徒想試圖傳播給每一個人。
  • 多神教不會去迫害異教徒,要求屬民改變信仰,埃及人、羅馬人、阿茲特克人,都沒叫屬民去改變信仰。
    1. 羅馬人鎮壓基督徒是政治問題不是宗教問題。因為基督徒拒絕承認羅馬皇帝具有神性。在基督教創立到被奉為羅馬帝國國教的三百年間,被羅馬人處死的殉教者不超過幾千人;但之後的一千五百年間自相殘殺的基督徒高達數百萬。

閃族宗教

閃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族人。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閃族宗教」。

猶太教

  • 以舊約聖經為經典,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

基督教

  • 以舊約聖經及新約聖經為經典,上帝愛所有的人類。
  • 新教改革,之前的舊基督教認為人必須透過教會與上帝溝通;而新基督教認為人可以透過聖經直接和上帝溝通。

伊斯蘭教簡述

  •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Muhammad),西元 570 年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迦城(Mecca)。西元 632 年去世。
  • 「伊斯蘭」是閃語中「順從(真主)」的意思,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在閃語中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在中國稱為回教。任何民族,任何國家的人都可以稱為穆斯林,只要他承認真主和服從真主的命令。
  • 今日的穆斯林數目是 16 億,約為全球人口的 25% 。伊斯蘭教是今日 53 個國家的主流宗教。在另外 86 個國家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穆斯林當中約 85% 是遜尼派穆斯林,另外的約 15% 是什葉派穆斯林,還有少量其他教派的穆斯林。
  • 伊斯蘭教的中心要義分為兩大項,就是信條(Iman)與職責(Din)。信條與職責又分了千百條之多,為了實用起見,各歸併為六點,使大家對伊斯蘭教有些全面的認識。
  • 伊斯蘭教徒的職責(Din):
    1. 念,唸真經 ─ 遵守信條(Shabadah)。除了真主阿拉之外沒有別神,穆罕默德只是祂的使者。如此承認而相信的就是伊斯蘭教徒,信了之後而改變的將被處死。
    2. 拜,拜讀(Salat)。一個忠實的伊斯蘭教徒每天禱告五次:① 天亮之前 ② 中午 ③ 下午 ④ 日落 ⑤ 睡前禱告。
    3. 齋,齋戒 ─ 遵守三十天禁食(Sawm)。每年陰曆齋戒月(Ramadan)舉行禁食,每年提早十一天。並不是完全禁食,而是每天從天亮到日落不吃東西,從日落到天亮可以隨意吃喝。齋戒月期間,應該研讀可蘭經,每夜研讀三十分之一。
    4. 課,捐獻(Zakat)。按照伊斯蘭教規章,伊斯蘭教徒必須捐贈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給窮人或伊斯蘭教事工,此外並鼓勵自由捐獻(Sadaqat)
    5. 朝,朝聖 ─ 聖地旅行(Hajj)。這是伊斯蘭教徒的責任,每一伊斯蘭教徒(有疾病或經濟困難者例外)一生至少一次到阿拉伯麥迦朝聖,繞行神之屋(Kaaba)七次,用石頭擊打魔鬼,在亞伯拉罕之所在(Station of Abraham)禱告,飲Zamzam 的井水(紀念夏甲及以實瑪利)及其他。
    6. 部分穆斯林將聖戰視作信仰支柱之一,與上述五功統稱為「六功」。為神奮勇(Jihad,聖戰),運用最大限度的力量、氣力、努力及能力對付不被認可的事物。不被認可的事物可指敵人、魔鬼及私慾,故可劃分為不同種類的聖戰。
      在伊斯蘭法學裡,軍事上聖戰常指對非穆斯林採取的軍事行動,以保衛及捍衛伊斯蘭為目的,視為被壓迫下的最後選擇,但戰爭方式則受許多道德條件的約束。聖戰是伊斯蘭法律裡唯一容許使用的戰爭形式,穆斯林可對路霸、暴力團體及攻擊伊斯蘭教的非穆斯林領袖及國家等發動聖戰。大部分的穆斯林只會把聖戰理解為防衛聖戰。
  • 伊斯蘭教的信條(Iman):
    1. 只有一位神。祂沒有夥伴(所以沒有三位一體),祂不生養(所以沒有獨生子),祂有絕對權威,一切都本乎祂(所以惡也是由祂而來)
    2. 神創造了天使。天使無所不在,一個站在人的右肩,記錄人的善行,另一個在左肩,記錄人的惡行。審判之日來到的時候,人要按照這些記錄受賞或受報。
      魔鬼本為天使,因為違背神不肯敬拜亞當,後來變成邪靈(Jinn),是由火創造出來的,可以附在人身上。
    3. 神在每一時代設立先知。先知的線從亞當開始, 包刮聖經所記載的一些人,如娜亞,亞伯拉罕,以實馬利,以撒,雅各,......等,此外也包括了聖經沒有記載的阿拉伯人及穆罕默德。耶穌在伊斯蘭教只是一個先知。穆罕默德才是最後最大的先知。
    4. 聖書。神賜給每一位先知一卷聖書,從亞當到穆罕默德共有先知124000位。伊斯蘭教相信這許多聖書都已遺失,只有四卷得已保全就是摩西的律法書(Torah),給大衛的詩篇(Zabur),給耶穌的福音書(Injil),給穆罕默德的可蘭經(Quran)。穆氏相信每卷書都是預先存在(Pre-existent),到了時候賜下來給各位先知,伊斯蘭教徒今日仍相信此說。
    5. 審判日。神要在[災難日]審判世人。善行多的男人將要享受樂園的賞賜,園中充滿美麗的花朵,果樹,溪流,酒河及黑眼睛的美女。惡行多的人結局是火燒的地獄。
    6. 神的命令。神決定依切,祂是一切(包括善惡)之源,隨己意領人走歧路或走正路,無人能抵拒祂的命令。

梵是整個宇宙所有現象的永恆本質或靈魂。不帶私心與偏見,不必祭拜。透過苦行達成「梵我一如」。

印度教

  • 梵之下有各種專精的神,人類可以和這些神談交易,靠這些神來贏得戰爭,打倒疾病。

佛教

  • 苦由欲起,放下欲望,就能離苦得樂。熄滅欲求就能達到圓滿寂靜的「涅盤」境界。
  • 三毒,又稱三不善根,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合稱。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1. 貪愛五欲,五欲是: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或是泛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2. 瞋指憤怒、厭惡、侵略他人等。它是一種心態狀態,包含各種程度的畏懼與厭惡。因為不願意得到我們不想要的事物,或是得不到我們想要的事物,但又無法控制,因而產生不愉悅、憤怒、刺激、煩惱與仇恨,它會造成錯誤行為與惡業。
    3. 癡又稱愚癡,指沒有智慧、愚笨、無知、妄想、困惑等意思。它是無明的同義詞。
  •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 現行於亞洲各地的佛教,通常區分為北傳佛教及南傳佛教兩種,前者是根據由梵語轉譯的佛典為依歸,教義以兼度自身及他人為旨,因此習稱「大乘佛教」。後者是根據巴利語佛典為藍本,崇尚標榜自我徹悟,因此習稱「小乘佛教」。要知道這純粹是後世之人賦與的區分而已,而且更要體認所有的佛經都是「翻譯文學」。南傳佛教中不自稱自己是小乘佛教,唯大乘佛教自稱為大乘佛教。這說明以大乘為己任,對小乘佛教開始有貶稱意義。

意識型態

共產主義

  • 聖經與預言書:馬克思的《資本論》。
  • 節慶:五一勞動節。(基督教有耶誕節)
  • 神學方法:辯證法。
  • 牧師:軍隊中的政委,檢查士兵和軍官虔不虔誠。
  • 有聖戰、有殉道者、有異端。

民族主義

  • 國家接管一切。
  • 傳統家族和地方社群崩潰。
  • 父母權威衰減。國家介入,家長不能打小孩。
  • 兩大想像社群:民族和消費大眾。
  • 用民族的想像來凝聚國民。

資本暨消費主義

  • 崇拜自由市場。
  • 教條一:應該和利潤拿出來,再投入生產。
  • 教條二:長期來說餅會變大。
  • 教條三:經濟成長至上。
  • 消費主義,消費是美德,這種美德不用苦行,人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人文主義

崇拜人性,現代智人是獨特、神聖的,和其他所有事物本質不同。

  1. 自由人文主義:人性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特質,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人權」神聖化,反對酷刑和死刑。
  2. 社會人文主義:所謂人性是集體而非個人,神聖的不是每個人內心的聲音,而是人類整體,追求平等,反對富人比窮人更有特權,因為這表示金錢超過了人類本質。富人、窮人人類本質相同,只是錢多錢少不同。
  3. 進化人文主義:納粹相信人可以進化成超人,也可以退化成非人,雅利安人是進化的,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精神病患是退人的。不合目前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