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盧星瑜: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第 205 行: 第 205 行:
 
*不要懊悔,把握現在的機會去學習
 
*不要懊悔,把握現在的機會去學習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源遠流長的正統漢文漢語
+
壹、臺灣的雙(多) 語教育政策
 
+
河圖洛書乃華夏文明之源,夏、商、周、漢、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96位皇帝在河洛地區的洛陽建都,長達1529年之久。「古文篆?,隨世遞變」,至漢始稱漢字,河洛地區的發音稱漢語,用漢字漢語發展出來的醫術叫漢醫,用漢字漢語創作的詩詞歌賦及文書典籍統稱漢文或漢學。御製《康熙字典》序有一段話說:「至漢許氏始有《說文》,然重義而略於音,故世謂漢儒識文字而不識子母,江左之儒識四聲而不識七音。七音之傳,?自西域,以三十六字為母,從為四聲,橫為七音,而後天下之聲總於是焉」。因此,漢字固然統一,但發音則「嘗考《管子》之書所載,五方之民,其聲之清濁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淺深廣狹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則能全備七音者鮮矣。此歷代相傳取音者所以不能較若畫一也」。其原因是由於漢字是象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古代音韻書如《唐韻》、《廣韻》等書都用反切定音:就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表示一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古,公戶切”,取“公”的聲母和“戶”的韻母注“古”讀音,還加注直音:就是用一個漢字標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如“古”音“鼓”。只要幾個基本的聲母或韻母發生變化,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系統性變化。因此,除河洛地區的漢語是標準古漢音外,其他 地區的發音就不易統一了。
+
 
+
#古漢語的南遷--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的起源
+
 
+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士族、知識分子、農工商人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有一支經長年逃亡遷徙,輾轉逃到閩南漳泉地區定居。後來又有一部分漳泉地區的人士,遷至臺灣尋找生活的新天地,他們就是臺灣河洛人的祖先。
+
 
+
河洛人所說的話叫河洛話、閩南話、或臺灣話。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的起源地,在黃河、洛水之間,乃漢族的文化語言發源地。在長期輾轉遷徙過程中,受到沿途地區住民(如閩南、臺灣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等)語音的影響,部分口音難免有所改變:如臺灣鹿港或宜蘭的河洛話腔調,可能就是貧寒的單身漢人娶平埔族女子而造成的。但第一、母語從出生就由母親口授,比較不易受沿途地區住民口音的影響而改變;因此,雖然古時女子很少接受漢學的教育,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的語音,大致仍能保持原來古漢語的原音而不變。第二、漢人的文化與語文本是亞洲強勢語言,又有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漢學堂、私塾、科舉制度的維謢,臺灣的漢文、漢語及私塾歷經清朝、日本等朝代而不衰。臺灣1938年以前生的人(包括客家人),應該都有機會聽到或學到漢文及漢語。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在國軍來臺接管前的短暫空窗期,臺灣小學的國語課立刻改用漢文及漢語教學,沒有漢文及漢語老師短欠的情形,証明漢文及漢語在臺灣被完整保留下來。
+
 
+
由於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可以同時注閩南話、臺灣河洛話,及北京話的漢字發音,在缺乏錄音証据下,如何判定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比較接近?第一、歷史文獻記載如本文所述。第二、根据居住美國鹽湖城林安慶教授的研究,北京話受突厥語的影響很大,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很少受到突厥語的影響,証明北京話是原來胡人講的漢語。第三、懂得日語的河洛人都知道:不少河洛話和日語漢字的文讀音比較類似,証明河洛話和日語比北京話更接近唐朝的古漢語發音,因為日本在唐代派了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漢字漢語,並依此創造日本的語文。第四、唐詩的寫作與朗誦有嚴格的平仄聲韻規律要求,用閩南話、河洛話或古漢語朗誦唐詩朗朗上口,完全合乎唐詩的平仄聲韻規律;用北京話朗誦唐詩,則不合唐詩的平仄聲韻規律。第五、用古漢語讀古今漢文書報文章,不識字或沒有學過古漢文漢語的現代河洛人或閩南人,也可以輕易聽懂絕大部分的內容,証明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大致相同。第六、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漢語語音,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的原貌;去掉這上百個外來的口音或用辭,河洛話基本上仍可通行無礙;去掉幾百個常用的基本漢字漢音,就無法用河洛話自然交談了;因此,不能因少數幾個外來語而認定河洛話屬海島語系。
+
 
+
#喧賓奪主的北京話
+
 
+
另方面,五胡亂華之後,華北地區漢族及北方匈奴、鮮卑……等胡族之間經過長期的戰亂和融合,胡人在文化上逐漸漢化,語文上胡人採用漢字為書寫文字,語音也想採用漢族的口音。但是因為:第一、他們的母語不是漢語,深受他們原來口音的影響,有些字的語音難免發生變化。第二、胡人也採用漢族古音韻書的反切法來學漢語,反切法是用另外兩個漢字的發音來注音,只要有少數幾個關鍵漢字的發音不正確,就會使很多字的發音,也發生連串性的系統性變化。時間一久,胡人說的漢言,聽起來就和原來的漢語不同。說標準漢語的漢人因為聽不懂胡人的漢語,就會「胡裡胡塗」地誤認為他們在「胡言亂語」或「胡說八道」了。但是,胡人的漢語經過唐宋元明清的慢長歲月,再加上胡人長期在北方執政,這種變異的漢語,慢慢成為北方尤其國都北京城附近地區居民的通行語言(即北京或普通話)。不過,根据我的研究,表面上北京或普通話聽起來好像與閩南話、臺灣河洛話或古漢語大不相同;可是兩者都完全按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的反切法發音,語音變化的規律井然有序,古音韻書(如唐韻廣韻)用兩個漢字的音來確定第三字的發音,同一個漢字配合同一組注音漢字,用古漢語來反切,讀出來的音就是古漢語、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的發音;用北京話來反切,讀出來的音就是北京話或普通話的發音(見本文附表)。証明這兩種語言體系有切不斷的母子或DNA關係。我相信這個語音 變化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客家、廣東話……的發音。
+
 
+
民國初年在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為統一中國的語音,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就北京話與古漢語進行表決,以一票之差採用通行於國都北京附近的北京語音為國語,並頒佈標準的注音符號以取代古音韻書的發音方法。北京話或普通話乃喧賓奪主的取代古漢語成為中國近百年來最通行的官方語言。廣東人誤認為當時在廣州的國民黨是要用廣東話取代北京話,這大概是不瞭解《廣韻》原是唐宋年代編輯的古音韻書,《廣韻》的廣是可以廣泛運用的廣而非廣東的廣。
+
 
+
#破壞臺灣社會合諧的語言論戰
+
 
+
1947年臺灣因為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發生了二二八事變,原來只是單純要求改革與自治的事變,被國民黨政權定位為叛亂,加以血腥的屠殺與鎮壓,引發了半世紀以來的臺獨運動。後來蔣介石因國共內戰敗退臺灣,為了消滅臺灣意識,「胡裡胡塗」地誤將臺灣話定位為地方性方言,並「胡作非為」地實行壓制或消滅臺灣話的政策,限制甚至處罰臺灣人說臺語。一方面,一個執意要保存並復興中華傳統文化及文字(正體字)的蔣介石政權,為了政治目的或根本就不知道臺灣話就是古漢語,卻用北京語來壓制正統的古漢言;不但沒有消滅臺灣話及臺灣意識,反而引發更高漲的臺灣母語及臺獨運動,最後並導致2000年的政黨輪替。另一方面,一部分臺灣人為了臺獨的政治目的或根本也不瞭解臺灣話就是古漢語,將保衛臺灣話定位為鄉土母語運動,和國民黨一樣「胡裡胡塗」地誤認為臺灣話是有音無字的地方方言或南島語系的語言,而不知道臺灣話的文字就是漢文的正體字,臺語就是正統的古漢語;毛澤東動用全中共政權的力量都不能將漢字拉丁法,少數臺語專家不知量力,想將臺文羅馬拼音化,肯定是一條死胡同。因此,臺灣的鄉土母語運動一直受到國民黨政權的執意抵制與打壓,增加推動的難度,至今仍無法順利實施雙(多)語的母語教育。
+
 
+
#臺灣的雙(多) 語教育政策
+
  
 
閩南語或古漢語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漢文化,也是碩果僅存的世界最古老語言之一。無論從保存臺灣母語或正統古漢語遺產觀點,都應受到藍綠兩陣營及臺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如能正本清源,將臺灣的鄉土母語運動重新定位為恢復古漢語(也就是清朝及日治時期臺灣漢學堂或私塾所教的漢文漢語)的教育政策,在臺灣實施北京話及古漢語的雙語教學,則臺灣人的母語(閩南語或河洛語)及正統的正體漢字及漢語得以在臺灣保存。而推行臺灣母語的政策也可望與統獨的政治議題脫鉤,對增進 臺灣社會的合諧,都有百益而無一害。
 
閩南語或古漢語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漢文化,也是碩果僅存的世界最古老語言之一。無論從保存臺灣母語或正統古漢語遺產觀點,都應受到藍綠兩陣營及臺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如能正本清源,將臺灣的鄉土母語運動重新定位為恢復古漢語(也就是清朝及日治時期臺灣漢學堂或私塾所教的漢文漢語)的教育政策,在臺灣實施北京話及古漢語的雙語教學,則臺灣人的母語(閩南語或河洛語)及正統的正體漢字及漢語得以在臺灣保存。而推行臺灣母語的政策也可望與統獨的政治議題脫鉤,對增進 臺灣社會的合諧,都有百益而無一害。
第 234 行: 第 212 行:
 
由於閩南語或古漢語與北京話都使用共同的正體漢字,只要在還沒有升學壓力的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進行一年或一學期的閩南語或古漢語發音教學就可。至於教材也不一定要重編,過去臺灣漢學堂或私塾都採用三字經及千字文為初級教材,約包括二千五、六百的常用漢字,可考慮採用為教材之一。由於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生的識字已不成問題,只要三個月至一年,都能學會標準的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客家話也可以比照辦理。
 
由於閩南語或古漢語與北京話都使用共同的正體漢字,只要在還沒有升學壓力的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進行一年或一學期的閩南語或古漢語發音教學就可。至於教材也不一定要重編,過去臺灣漢學堂或私塾都採用三字經及千字文為初級教材,約包括二千五、六百的常用漢字,可考慮採用為教材之一。由於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生的識字已不成問題,只要三個月至一年,都能學會標準的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客家話也可以比照辦理。
  
#閩南話(臺灣河洛話) 或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反切注音對照表舉例:
+
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 或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反切注音對照表舉例:
  
 
由本表所列,証明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同音而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不同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也屬同音字。
 
由本表所列,証明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同音而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不同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也屬同音字。
  
 
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漢語語音,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的原貌。
 
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漢語語音,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的原貌。
 
(取材自啟業書局印行的《新修康熙字典》,漢字繁多(49,000多個字)不及備載,有興趣的讀者可康熙字典自行查考其他漢字的語音)
 
  
 
==河洛話版將進酒的聆聽感受==
 
==河洛話版將進酒的聆聽感受==

2017年10月1日 (日) 13:12的修訂版本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 菽:豆類的種稱
  • 釜:鍋子
  • 煎:煎熬
  • 萁:豆莖

大意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曹丕的話剛結束,曹植便作詩說:「煮熟豆子拿來作羹湯,濾去豆渣作成豆汁。豆莖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子裡哭泣。本來就是從一個根上生出來的,為何要煎熬的如此急迫!」魏文帝聽了,滿臉羞愧

惡搞改作

  • YoYo曾經命令阿嗚在十步內做一首兒歌,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YoYo的話剛結束,阿嗚便作兒歌說:「鴨子鴨子跳恰恰 左搖右擺 啪啪啪

翹屁股 真優雅 跌進泥巴 哇哈哈哈 變 醜小鴨!」YoYo聽了,滿心歡喜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年少
  • 第一個令:美
  • 聞:聽說
  • 第二個令:命令.吩咐
  • 敕:皇帝詔書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 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

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 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 鍾毓回答說:我戒慎畏懼,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鍾會:你為甚麼不出汗? 鍾會回答說:我戒懼謹慎,所以汗水一點也無法流出。

惡搞改作

  • yoyo超人、亞米少有令譽。

年十三,飛飛聞之,語其友酷比曰:「可約二友來。」於是相見。 yoyo超人有披風,飛曰:「卿何以有披風?」yoyo對曰:「用以飛行,幫助他人。」 復問亞米:「卿何以有披風?」對曰:「用以裝飾,美麗可愛。」

中國歷史五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

各有各的地盤,每地盤的人會派厲害的一個人做領導。當領導要去打仗,士兵會跟領導一起去攻打別國。沒事的時候領導要子民固定捐獻和送禮。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在三國、晉、南北朝。這個時期也是不停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二帝國是隋、唐,講求穩定發展。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游牧民族開始興起,與漢人、外國人互相爭下,與漢人、外國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友:朋友
  • 期日中:約定在中午
  • 慚:慚愧不安
  • 不顧:不理
  • 怒:生氣

大意

  •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遊,過了約定的時刻,朋友還是沒來,太丘不等他而先走了。友人不見陳太丘便問元方:「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等你很久不來,他已經走了。」友人生氣答道:「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去的,卻拋下別人先走。」元方不以為然說:「你和家父約好中午一起走到了中午卻不來,是不講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謾罵父親,更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下車想拉陳元方的手,元方逕自入門不理他。

惡搞改作

  • KUKU與BILLY期行,期清晨。過晨不至,KUKU舍去,去後乃至。阿嗚時年八歲,門外騎車。客問阿嗚:「KUKU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ILLY便怒曰:「?€?唳?隢<<^[¥<_歇^£_>]!];*&$??畾菜;:*($&*&*$@#*((&:。」阿嗚曰:「BILLY與KUKU期清晨,清晨不至,則是無信;對我罵KUKU,則是無禮。」BILLY慚,下車引之。阿嗚置之不理。

晉明帝

注釋

  • 數歲:幾歲
  • 洛:洛陽
  • 潸然流涕:流下眼淚
  • 答曰:回答說
  • 舉目見日:抬頭只見太陽

大意

  • 晉明帝才幾歲時,坐在父親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他洛陽那裡的消息,聽後流下了眼淚。明帝問父親因為什麼哭泣,元帝把晉朝東渡長江的意思詳細告訴了他,於是問他:「你認為長安比起太陽來哪一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太陽遠。」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第二天元帝召集許多臣僚舉行宴會,告訴他們上面這些意思,再次重新問明帝。明帝竟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說:「你為什麼不同於昨天說的話呢?」明帝回答說:「抬頭只見太陽,不見長安。」

惡搞改作

  • 哈哈十二歲,坐妹妹旁。有人從夢想專賣店來,妹妹問專賣店消息,潸然流涕。哈哈問何以致泣,具以店已賣出告之。因問哈哈:「汝意謂專賣店何如月遠?」答曰:「月遠。不聞人從月邊來,居然可知。」妹妹異之。明日,集親戚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月近。」妹妹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月,不見專賣店。」

捉刀英雄

注釋

  • 魏:曹操
  • 使:使者
  • 此乃:才是
  • 聞:聽
  • 將見:要見

大意

  • 魏武帝曹操準備接見匈奴的使臣,他自以為形貌醜陋,不足以雄震遠國,便讓崔琰代替自己,他卻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頭。接見結束後派間諜詢問匈奴的使臣說:“魏王這個人怎麼樣?”回答說:“魏王聲望很高,非同凡響,可是站在床頭那個握刀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聽到這話,派人追趕殺掉了這位使臣。

惡搞改作

  • 瞇瞇貓將見沙漠使,自以臉弱,不能嚇遠國,使嘰哩咕嚕代,瞇瞇貓自捉刀立客廳。既畢,令YoYo問曰:「瞇瞇貓如何?」沙漠使答曰:「瞇瞇貓英俊帥氣;然客廳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瞇瞇貓聞之,追殺此使。

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

銓選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薦舉制

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科舉制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闢了途徑。②考試製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準。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託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制度)。

任用

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準,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魏晉時期,限制寒族為高官,十六國、北魏、元及清代又對任用官員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隊伍中,出身和資歷是任官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資歷的限制越嚴格。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這個制度,起源於秦朝,是秦始皇根據戰國時代各國的制度,取長補短設計出來的,雖然秦朝存在很短暫,但秦滅亡後,後繼的漢朝,卻還是繼承了這個制度。 公卿,在過去是權貴的象徵,或者說代名詞,三公九卿,更是權貴的代表。

三省六部制

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調整和補充。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不同

三公九卿制是將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合而為一,三省六部制是分門別類非常準的一個組織。

中國的資訊工具有何發展

  • 共主時期:資訊工具使用刀在竹子以及竹片上刻字,當時只有貴族會讀書,所以都是皇族的人擔任。
  • 第一次大分裂以及第一帝國:筆及黑色墨水已完成發展,所以更便利,有竹.邸報。貴族下去貧民教書。
  • 第二次大分裂以及第二帝國:紙已完成發展,很多成本已降低,文字皆寫在紙上,或用拓印,還有報紙,而且能大量印刷,更可以裝訂。
  • 農牧帝國興起:這時期也用科舉選把制度,資訊工具為:紙、印、書、小報。
  • 現代化:發明報紙、電波、電腦、網路,所以做事皆便利,公職人員用公民選舉、考試以及專政。中央管制是府、院、黨、院制。

公職人員的選拔

  • 中央管制採公宰臣尹。
  • 春秋戰國時期公職人員皆為自我推薦,各國皆不統一,一國想比另一國強。秦漢帝國為鄉里舉選得方式選拔公職人員,中央管制採三公九卿制。
  • 第二次大分裂為公職人員採九品中正,中央管制採過渡制。第二帝國時,用科舉考試選拔公職人員,採三省六部制。

將進酒

注釋

  1. 將進酒:屬漢樂府舊題。將:請。將進酒選自《李太白全集》。這首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岑勛曾多次應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內)元丹丘家裡做客。
  2. 君不見:樂府中常用的一種夸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青海,因那裡地勢極高,故稱。
  3. 高堂:指的是父母。青絲:黑髮。此句意為年邁的父母明鏡中看到了自己的白髮而悲傷。
  4. 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
  5. 會須:應當。會,須,皆有應當的意思。
  6. 岑夫子:指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
  7. 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8. 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
  9. 傾耳聽:一作「側耳聽」。
  10. 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饌,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11. 不復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願醒」。(現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詩歌散文欣賞中是----但願長醉不願醒)
  12. 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恣:放縱,無拘無束。謔:玩笑。
  13. 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14. 徑須:乾脆,只管。沽:通「酤」,買或賣,這裡指買。
  15. 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16. 爾:你。銷:同「消」。

大意

你沒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髮,

年輕時候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

莫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

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一次痛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別停下杯子。

我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都來側耳傾聽:

鐘鳴饌食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長駐醉鄉不再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這兩種酒是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樂平關你可知道,

斗酒萬錢也豪飲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來讓我喝。

五花千里馬,千金狐皮裘,

快叫那侍兒拿去換美酒,

我和你們共同消解這萬古愁!

理解和思考

  • 不要想以前的事,過去就過去,時間永遠回不去了😭
  • 不要懊悔,把握現在的機會去學習

=北京話和河洛話的差異

壹、臺灣的雙(多) 語教育政策

閩南語或古漢語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漢文化,也是碩果僅存的世界最古老語言之一。無論從保存臺灣母語或正統古漢語遺產觀點,都應受到藍綠兩陣營及臺灣教育當局的重視。如能正本清源,將臺灣的鄉土母語運動重新定位為恢復古漢語(也就是清朝及日治時期臺灣漢學堂或私塾所教的漢文漢語)的教育政策,在臺灣實施北京話及古漢語的雙語教學,則臺灣人的母語(閩南語或河洛語)及正統的正體漢字及漢語得以在臺灣保存。而推行臺灣母語的政策也可望與統獨的政治議題脫鉤,對增進 臺灣社會的合諧,都有百益而無一害。

由於閩南語或古漢語與北京話都使用共同的正體漢字,只要在還沒有升學壓力的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進行一年或一學期的閩南語或古漢語發音教學就可。至於教材也不一定要重編,過去臺灣漢學堂或私塾都採用三字經及千字文為初級教材,約包括二千五、六百的常用漢字,可考慮採用為教材之一。由於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一、二年級生的識字已不成問題,只要三個月至一年,都能學會標準的閩南話或臺灣河洛話,客家話也可以比照辦理。

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 或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反切注音對照表舉例:

由本表所列,証明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同音而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不同音;閩南話(臺灣河洛話)與古漢語的同音字,在北京話、客家話….也屬同音字。

雖然現代臺灣河洛白話有上百個外來語音,但仍保留了幾萬個漢字的古漢語語音,基本上保留了古漢語的原貌。

河洛話版將進酒的聆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