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盧星瑜: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捉刀英雄
惡搞改作
第 70 行: 第 70 行: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遊,過了約定的時刻,朋友還是沒來,太丘不等他而先走了。友人不見陳太丘便問元方:「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等你很久不來,他已經走了。」友人生氣答道:「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去的,卻拋下別人先走。」元方不以為然說:「你和家父約好中午一起走到了中午卻不來,是不講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謾罵父親,更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下車想拉陳元方的手,元方逕自入門不理他。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遊,過了約定的時刻,朋友還是沒來,太丘不等他而先走了。友人不見陳太丘便問元方:「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等你很久不來,他已經走了。」友人生氣答道:「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去的,卻拋下別人先走。」元方不以為然說:「你和家父約好中午一起走到了中午卻不來,是不講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謾罵父親,更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下車想拉陳元方的手,元方逕自入門不理他。
 
===惡搞改作===
 
===惡搞改作===
*KUKU與BILLY期行,期清晨。過晨不至,KUKU舍去,去後乃至。阿嗚時年八歲,門外騎車。客問阿嗚:「KUKU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ILLY便怒曰:「¥_£{£¥_£{¥!_¥£8]#:/(#&/=:/$&*@。」阿嗚曰:「BILLY與KUKU期清晨,清晨不至,則是無信;對我罵KUKU,則是無禮。」BILLY慚,下車引之。阿嗚置之不理。
+
*KUKU與BILLY期行,期清晨。過晨不至,KUKU舍去,去後乃至。阿嗚時年八歲,門外騎車。客問阿嗚:「KUKU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ILLY便怒曰:「?€?唳?隢歇??畾菜摮??€蒂瘝??箏??剁?鈭祕銝??€?蝞∠?撅斗迤?典祟?望?隢? 隢??蝑€??€??∪翰隞仿?菜??菟??孵??舐窗?具€? 。」阿嗚曰:「BILLY與KUKU期清晨,清晨不至,則是無信;對我罵KUKU,則是無禮。」BILLY慚,下車引之。阿嗚置之不理。
  
 
==晉明帝==
 
==晉明帝==

2017年9月24日 (日) 12:14的修訂版本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 菽:豆類的種稱
  • 釜:鍋子
  • 煎:煎熬
  • 萁:豆莖

大意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曹丕的話剛結束,曹植便作詩說:「煮熟豆子拿來作羹湯,濾去豆渣作成豆汁。豆莖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子裡哭泣。本來就是從一個根上生出來的,為何要煎熬的如此急迫!」魏文帝聽了,滿臉羞愧

惡搞改作

  • YoYo曾經命令阿嗚在十步內做一首兒歌,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YoYo的話剛結束,阿嗚便作兒歌說:「鴨子鴨子跳恰恰 左搖右擺 啪啪啪

翹屁股 真優雅 跌進泥巴 哇哈哈哈 變 醜小鴨!」YoYo聽了,滿心歡喜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年少
  • 第一個令:美
  • 聞:聽說
  • 第二個令:命令.吩咐
  • 敕:皇帝詔書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 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

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 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 鍾毓回答說:我戒慎畏懼,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鍾會:你為甚麼不出汗? 鍾會回答說:我戒懼謹慎,所以汗水一點也無法流出。

惡搞改作

  • yoyo超人、亞米少有令譽。

年十三,飛飛聞之,語其友酷比曰:「可約二友來。」於是相見。 yoyo超人有披風,飛曰:「卿何以有披風?」yoyo對曰:「用以飛行,幫助他人。」 復問亞米:「卿何以有披風?」對曰:「用以裝飾,美麗可愛。」

中國歷史五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

各有各的地盤,每地盤的人會派厲害的一個人做領導。當領導要去打仗,士兵會跟領導一起去攻打別國。沒事的時候領導要子民固定捐獻和送禮。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在三國、晉、南北朝。這個時期也是不停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二帝國是隋、唐,講求穩定發展。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游牧民族開始興起,與漢人、外國人互相爭下,與漢人、外國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友:朋友
  • 期日中:約定在中午
  • 慚:慚愧不安
  • 不顧:不理
  • 怒:生氣

大意

  •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遊,過了約定的時刻,朋友還是沒來,太丘不等他而先走了。友人不見陳太丘便問元方:「尊大人在家嗎?」元方回答:「等你很久不來,他已經走了。」友人生氣答道:「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去的,卻拋下別人先走。」元方不以為然說:「你和家父約好中午一起走到了中午卻不來,是不講信用。當著兒子的面謾罵父親,更是沒有禮貌。」友人慚愧,下車想拉陳元方的手,元方逕自入門不理他。

惡搞改作

  • KUKU與BILLY期行,期清晨。過晨不至,KUKU舍去,去後乃至。阿嗚時年八歲,門外騎車。客問阿嗚:「KUKU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BILLY便怒曰:「?€?唳?隢歇??畾菜摮??€蒂瘝??箏??剁?鈭祕銝??€?蝞∠?撅斗迤?典祟?望?隢? 隢??蝑€??€??∪翰隞仿?菜??菟??孵??舐窗?具€? 。」阿嗚曰:「BILLY與KUKU期清晨,清晨不至,則是無信;對我罵KUKU,則是無禮。」BILLY慚,下車引之。阿嗚置之不理。

晉明帝

注釋

  • 數歲:幾歲
  • 洛:洛陽
  • 潸然流涕:流下眼淚
  • 答曰:回答說
  • 舉目見日:抬頭只見太陽

大意

  • 晉明帝才幾歲時,坐在父親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他洛陽那裡的消息,聽後流下了眼淚。明帝問父親因為什麼哭泣,元帝把晉朝東渡長江的意思詳細告訴了他,於是問他:「你認為長安比起太陽來哪一個遠?」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太陽遠。」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第二天元帝召集許多臣僚舉行宴會,告訴他們上面這些意思,再次重新問明帝。明帝竟回答說:「太陽近。」元帝變了臉色,說:「你為什麼不同於昨天說的話呢?」明帝回答說:「抬頭只見太陽,不見長安。」

惡搞改作

  • 哈哈十二歲,坐妹妹旁。有人從夢想專賣店來,妹妹問專賣店消息,潸然流涕。哈哈問何以致泣,具以店已賣出告之。因問哈哈:「汝意謂專賣店何如月遠?」答曰:「月遠。不聞人從月邊來,居然可知。」妹妹異之。明日,集親戚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月近。」妹妹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月,不見專賣店。」

捉刀英雄

注釋

  • 魏:曹操
  • 使:使者
  • 此乃:才是
  • 聞:聽
  • 將見:要見

大意

  • 曹操要見匈奴來使,對家臣說:「我的相貌不足以雄服匈奴,你代替我接見他。」家臣回說:「是。崔琰聲姿高暢,眉目?朗,鬚長四尺,非常威武。曹操替他跨刀,站在床邊。接見完畢,曹操派間諜問匈奴的使者說:「你看魏王如何?」匈奴的使者回說:「魏王儀表堂堂;但床頭捉刀的人,才是英雄啊!」曹操一聽,立刻叫人追殺使者。

惡搞改作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銓選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薦舉制

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科舉制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闢了途徑。②考試製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準。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託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制度)。

任用

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準,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魏晉時期,限制寒族為高官,十六國、北魏、元及清代又對任用官員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隊伍中,出身和資歷是任官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資歷的限制越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