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家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杜甫.兵車行》
《杜甫.兵車行》
第 66 行: 第 66 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
  
    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掛在了腰上。詩一開篇即展現了兵車隊伍出征時的情形,場面真實,語言流暢,聲韻鏗鏘有力。 「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蕭蕭」,戰馬嘶鳴聲。「行人」,指兵士。相對於下文的「役夫」(從軍多年的征戍軍人)而言,這裏是指行經咸陽橋的新征軍士。   
+
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掛在了腰上。詩一開篇即展現了兵車隊伍出征時的情形,場面真實,語言流暢,聲韻鏗鏘有力。 「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蕭蕭」,戰馬嘶鳴聲。「行人」,指兵士。相對於下文的「役夫」(從軍多年的征戍軍人)而言,這裏是指行經咸陽橋的新征軍士。   
  
 
「耶(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耶(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2018年8月6日 (一) 10:00的修訂版本


課文

《詩經.國風.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杜甫.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耶娘 一作:“爺”)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譯

《詩經.國風.邶風.式微》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了君主,怎麼會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了君主,怎麼會還在泥漿中!

《杜甫.兵車行》

車輛隆隆響,戰馬蕭蕭鳴,出徵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兒女奔跑來相送,行軍時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見咸陽橋。攔在路上牽著士兵衣服頓腳哭,哭聲直上天空沖入雲霄。路旁經過的人問出徵士兵怎麼樣,出徵士兵只是說按名冊徵兵很頻繁。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縱然到了四十歲還要到西部邊疆去屯田。到里長那裡用頭巾把頭髮束起來,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疆。邊疆無數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您沒聽說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草木。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裡的莊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更何況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儘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徵調函谷關以西的士兵。縣官緊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稅,租稅從哪裡出?如果確實知道生男孩是壞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還能夠嫁給近鄰,生下男孩死於沙場埋沒在荒草間。您沒有看見,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戰死士兵的白骨沒人掩埋。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濕時眾鬼悽厲地發出啾啾的哭叫聲。

《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我輩夢魂經常縈繞着未光復的祖國中原之路。在蕭瑟的秋風中,一方面,金兵營壘相連,軍號淒厲;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宮寶殿已成廢墟,禾黍充斥,一片荒涼,真是令人惆悵呵!爲什麼黃河之源崑崙山的天柱和黃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潰了,黃河流域各地氾濫成災?如今,中原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人口密聚的萬落千村都變成了狐兔盤踞橫行之地。杜甫句雲:“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從來是天高難問其意。如今我與君都老了,也容易產生悲情,我們的悲情能向誰傾訴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遠去! 別後,我仍然會佇立江邊眺望,不忍離去。見柳枝隨風飄起,有些涼意,殘暑漸消。夜幕降臨,銀河橫亙高空,疏星淡月,斷雲緩緩飄動。萬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處?回憶過去與君對牀夜語,暢談心事,情投意合,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話說雁斷衡陽,君去的地方連大雁也飛不到,寫成了書信又有誰可以託付?我輩都是胸襟廣闊,高瞻遠矚之人,我們告別時,看的是整個天下,關注的是古今大事,豈肯像小兒女那樣只對彼此的恩恩怨怨關心?讓我們舉起酒杯來,聽我唱一支《金縷曲》,送君上路!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賞析

《詩經.國風.邶風.式微》

於本詩主旨,《毛詩序》說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於衛,其臣作此勸他歸國。 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侯之女嫁黎國莊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並賦此詩以明志。 二說均牽強附會,因為無論是實指黎侯或黎莊婦人,都缺乏史實佐證。 余冠英認為“這是苦於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詩經選》),乃最切詩旨。

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 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 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 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 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早有想法所以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採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 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錶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 從此詩所用韻部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後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 由於《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後世的影響。

“微”就是天黑的意思。 《詩經》裡也有“彼蒼者天”“莫黑匪烏”的句子,古人也有說“天黑”的詞語,但是為偏偏放著“天黑”不用,而用“微”,是因為”微“說的不僅僅是一種天色,一種時間,還有更多的感情,更多的內涵。 如同佛經中的“色”成為指代萬物的符號一樣,“微”是古人給天黑的符號。 “式”是句首發語詞,無詞義。 但是卻不能省略。 如同《詩》加了“經”還是詩一樣,“式是人們給黑夜鑲嵌的一顆珍珠,一顆鑽石,讓黑夜成為人類的一種記憶,一種情結,並且更加恆久。 天黑了,本應該回到家裡,或於父母,或與妻兒團聚。 誰知道卻因為種種不清遠的事情那個,只能在外面遙望,尋找與期盼。 夜是黑暗,是危險,是恐懼;注定要回家。 任何原因剝奪一個人回家的權利,無異於奪取他的歸宿感,安全感。 但是不管夜有多黑,露有多涼,泥有多濘,道有多長,都阻擋不了是人回家的心。 對家的思念壓過了心中的憤怒與不平,踏著腳步唱起淒婉纏綿的回家的歌。

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所揭示的人生處境,大概適合於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將況。 小人物沒有大多的奢望,沒有無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飽穿暖居安。

《杜甫.兵車行》

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於天寶十載(751)。天寶以後,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征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性質,已由天寶以前的制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爲殘酷征伐。連年征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詩人以滿腔悲憫之情,寄寓著對苦難的強烈同情,充滿反戰色彩。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

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掛在了腰上。詩一開篇即展現了兵車隊伍出征時的情形,場面真實,語言流暢,聲韻鏗鏘有力。 「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蕭蕭」,戰馬嘶鳴聲。「行人」,指兵士。相對於下文的「役夫」(從軍多年的征戍軍人)而言,這裏是指行經咸陽橋的新征軍士。

「耶(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

這四句寫軍隊開拔時送行的悲慘場面,從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中,集中表現了當時眾多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爹娘、妻子和兒女跑著為被征的親人送行,踏起來的塵土遮住了咸陽橋。他們有的扯住親人衣裳,有的因情緒激動而以腳跺地,攔堵著京郊大道放聲哭嚎,哭聲一直沖上了九重雲霄。

這樣一個行軍相送的場面,古今皆有,但如此倉促、混亂、悲慘,說明戰爭正在進行,社會處於混亂動盪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難。父母送兒、妻子送夫、兒女送爹,說明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婦幼。「走」,奔跑之意,既說明不忍分別,又點出行軍之急。這一走,凶多吉少,誰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號,這樣的生死離別,怎不使人悲痛欲絕!「耶娘」,同「爺娘」,指父母。「咸陽橋」,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稱西渭橋,是唐代長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

接著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這個場面:「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點行頻」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問題的實質,頻繁的征役是造成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的根源。這個過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聞: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戰爭給人們帶來無邊際的災難,從時間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歸來滿頭白髮還要戍邊。人的一生都在戰爭中度過去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邊疆上戰士的鮮血匯成了大海,但是皇上哪管他們的死活,擴充領土的意圖還沒完沒了。「邊庭」,這裏指西部邊地。「武皇」,本指漢武帝,這裏比喻唐玄宗。詩人以漢喻唐,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

沒有聽說嗎?華山以東二百多處州縣,千千萬萬個村落,因連年征戰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蕪,荊棘橫生,滿目凋殘。這兩句從眼前之景言及全國,擴大了詩的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漢家」借指唐朝。「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關以東有七道,二百十七州,從後文來看,詩中實際指的是關中以外的所有地區。「荊杞」,荊棘、枸杞,野生灌木。 從空間看,從「北防河」到「西營田」,要在廣闊的邊境上與吐蕃、南詔作戰,而在中原內地「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荒草滿地,人煙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男人都被徵兵打仗去了,即使有健壯的婦女在家耕田犁地,那莊稼也是長得橫七豎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維持生計?是婦女種不好莊稼嗎?不!是因為戰爭使得經濟凋敝,人民負擔加重,民不聊生。「無東西」,指莊稼長得雜亂不堪,行列不整,難辨東西。 「秦兵」,即眼前被徵調的陝西一帶的兵丁。秦兵歷來以勇於攻戰著稱,驅使他們上戰場就如同趨趕雞犬一樣,他們身不由己,何曾被視為「人」,其命運跟雞犬又有什麼不同!

通過行人的一席話,由眼前推及全國,戰爭遙遙無期,時間之長,範圍之廣,不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擴邊狀況,也說明了如此戰爭,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所無法支持的。這就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上顯示了大唐王朝將要衰落的前兆。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這裏又是一個細節描寫。反語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到統治者對人民的精神壓迫。然而壓是壓不住的,這不滿、這怒火終究是要爆發的,役者忿忿地告訴長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

就說今年吧,已經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們這些關西的士兵放還。縣官逼命催交租,租稅又從哪兒出?前面說「山東」,這裏又說「關西」,可見到處都在用兵。「租稅從何出」,與健婦、鋤犁二語相應。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稅又從何而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現在確實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還能嫁近鄰,生男難免戰死埋荒草。在中國這樣一個素有「重男輕女」傳統的國家,說這樣的話,並非一時憤激之語,而是為社會現實所逼。生個女兒,就算出嫁了,好歹還可以嫁給近鄰,有個照應。生個兒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戰,即便活著,也讓家人牽腸掛肚,擔驚受怕,更何況凶多吉少。在這裏,生兒生女「好」與「不好」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即是否能活下來。這種特別的心理,一則說明戰爭給人們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一則是對開邊未已的反抗。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上面說道「邊庭流血成海水」,這裏展現出邊塞陰冷、可怕的圖景:「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青海頭」,即青海邊。原為吐谷渾之地,唐高宗時為吐蕃所佔,以後數十年間,和吐蕃的戰爭大都在這一帶發生,唐軍死亡很多。好男兒白白地死在邊塞,秋風長鳴,只有衰草與之作伴。這是多麼悲慘的現實,然而也正是「開邊未已」、「點行頻」的結果。役者的控訴低沉悲憤,與前面喧囂的哭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