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盧星瑜: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中國歷史五大階段簡介) |
|||
第 58 行: | 第 58 行: | ||
===階段五:現代化=== | ===階段五:現代化=== |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 ||
+ | |||
+ | ==陳元方答客問== | ||
+ | |||
+ | ===注釋=== | ||
+ | *友:朋友 | ||
+ | *期日中:在中午 | ||
+ | *慚:慚愧不安 | ||
+ | *不顧:不理 | ||
+ | *怒:生氣 | ||
+ | ===大意=== | ||
+ | *世說新語裡面記載了很多陳太丘(陳元方爸爸)、陳元方、陳季方(陳元方弟弟)的故事,其實兩兄弟都非常傑出,而且也都很會講話,所以我覺得他們是家教良好。至於家教為什麼那麼好,很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爸爸的身教好。 | ||
+ | ===惡搞改作=== | ||
+ | |||
+ | ==晉文帝== | ||
+ | |||
+ | ===注釋=== | ||
+ | |||
+ | ===大意=== | ||
+ | |||
+ | ===惡搞改作=== | ||
+ | |||
+ | ==捉刀英雄== | ||
+ | |||
+ | ===注釋=== | ||
+ | *魏:曹操 | ||
+ | *使:使者 | ||
+ | *此乃:才是 | ||
+ | *聞:聽 | ||
+ | *將見:要見 | ||
+ | ===大意=== | ||
+ | *曹操用他身邊的侍從崔季珪代替自己,而自己則握著刀站於一旁,最後派人去 | ||
+ | 問匈奴使者認為如何,結果發現匈奴使者實在是眼力獨到,被稱之為奸雄必有 | ||
+ | 其道理,他立刻追殺此使者,不讓如此睿智之人回到匈奴國。 | ||
+ | ===惡搞改作=== | ||
+ | |||
+ |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 ||
+ | *銓選制度 | ||
+ |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 ||
+ | *世襲制 | ||
+ |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 ||
+ | *薦舉制 | ||
+ | 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 ||
+ | *科舉制 | ||
+ |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闢了途徑。②考試製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準。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託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製度)。 | ||
+ | *任用 | ||
+ | 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準,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魏晉時期,限制寒族為高官,十六國、北魏、元及清代又對任用官員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隊伍中,出身和資歷是任官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資歷的限制越嚴格。 |
2017年9月24日 (日) 10:07的修訂版本
目錄
七步成詩
注釋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 菽:豆類的種稱
- 釜:鍋子
- 煎:煎熬
- 萁:豆莖
大意
- 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令東阿王曹植在七步內做一首詩,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曹丕的話剛結束,曹植便作詩說:「煮熟豆子拿來作羹湯,濾去豆渣作成豆汁。豆莖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子裡哭泣。本來就是從一個根上生出來的,為何要煎熬的如此急迫!」魏文帝聽了,滿臉羞愧
惡搞改作
- YoYo曾經命令阿嗚在十步內做一首兒歌,如做不成,就以重刑處罰。在YoYo的話剛結束,阿嗚便作兒歌說:「鴨子鴨子跳恰恰 左搖右擺 啪啪啪
翹屁股 真優雅 跌進泥巴 哇哈哈哈 變 醜小鴨!」YoYo聽了,滿心歡喜
鍾毓與鍾會
注釋
- 少:年少
- 第一個令:美
- 聞:聽說
- 第二個令:命令.吩咐
- 敕:皇帝詔書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 鍾毓、鍾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
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 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下令賜見。 鍾毓回答說:我戒慎畏懼,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 文帝又問鍾會:你為甚麼不出汗? 鍾會回答說:我戒懼謹慎,所以汗水一點也無法流出。
惡搞改作
- yoyo超人、亞米少有令譽。
年十三,飛飛聞之,語其友酷比曰:「可約二友來。」於是相見。 yoyo超人有披風,飛曰:「卿何以有披風?」yoyo對曰:「用以飛行,幫助他人。」 復問亞米:「卿何以有披風?」對曰:「用以裝飾,美麗可愛。」
中國歷史五大階段簡介
階段一:共主時期
各有各的地盤,每地盤的人會派厲害的一個人做領導。當領導要去打仗,士兵會跟領導一起去攻打別國。沒事的時候領導要子民固定捐獻和送禮。
階段二:第一次大分裂
在三國、晉、南北朝。這個時期也是不停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第二次大分裂
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第二帝國是隋、唐,講求穩定發展。
階段四:農牧帝國興起
游牧民族開始興起,與漢人、外國人互相爭下,與漢人、外國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友:朋友
- 期日中:在中午
- 慚:慚愧不安
- 不顧:不理
- 怒:生氣
大意
- 世說新語裡面記載了很多陳太丘(陳元方爸爸)、陳元方、陳季方(陳元方弟弟)的故事,其實兩兄弟都非常傑出,而且也都很會講話,所以我覺得他們是家教良好。至於家教為什麼那麼好,很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爸爸的身教好。
惡搞改作
晉文帝
注釋
大意
惡搞改作
捉刀英雄
注釋
- 魏:曹操
- 使:使者
- 此乃:才是
- 聞:聽
- 將見:要見
大意
- 曹操用他身邊的侍從崔季珪代替自己,而自己則握著刀站於一旁,最後派人去
問匈奴使者認為如何,結果發現匈奴使者實在是眼力獨到,被稱之為奸雄必有 其道理,他立刻追殺此使者,不讓如此睿智之人回到匈奴國。
惡搞改作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
- 銓選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 世襲制
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 薦舉制
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衝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 科舉制
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闢了途徑。②考試製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準。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託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製度)。
- 任用
為保證各級官員的政治標準,歷代都重視官員選拔後的任用。秦代為保證被薦舉官員的素質,對舉者規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記·范睢列傳》)。漢代以後對官員的任用有多種限制,朝廷對候選官員的家世、職業、財產、資歷、民族、體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漢以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為官。魏晉時期,限制寒族為高官,十六國、北魏、元及清代又對任用官員有一定的民族限制。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隊伍中,出身和資歷是任官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資歷的限制越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