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戒嚴/經濟: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10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臺灣史地]]
 
[[分類:臺灣史地]]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什麼是土地改革?====
+
====什麼是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
*土地改革是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為什麼要土地改革?====
+
====為什麼要土地改革?====
*因為土地制度極不合理,佔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農,佔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因次需要實施土地改革,基本上土地改革是富有者對窮人的轉讓。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因在中國大陸時國民黨高官大部分就是地主,所以土地改革失敗;但在台灣,因國民黨是空手而來,所以剝奪的土地是台灣地主的,國民黨高官認為沒關係,因此土地改革成功。
  
 
===三七五減租===
 
===三七五減租===
第 15 行: 第 17 行:
 
*#地主若要出售土地,原耕作之佃農有優先承購權。
 
*#地主若要出售土地,原耕作之佃農有優先承購權。
 
*#各縣市鄉鎮設有租佃委員會,以仲裁調解租佃糾紛。
 
*#各縣市鄉鎮設有租佃委員會,以仲裁調解租佃糾紛。
[[檔案:0000000001.jpg]]
+
[[檔案:0000000001.jpg|thumb|<span style='color:red'>非CC授權圖照,請更換圖照或使用img標籤</span>]]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第 22 行: 第 24 行:
 
====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
 
*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的目標原則,執行重點是對大地主執行土地徵收,以國營企業股分換購,徵收土地以無息貸款方式售予佃農,完成土地所有重分割,使所有個人發展權益趨於平等,經濟得予勃發。
 
*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的目標原則,執行重點是對大地主執行土地徵收,以國營企業股分換購,徵收土地以無息貸款方式售予佃農,完成土地所有重分割,使所有個人發展權益趨於平等,經濟得予勃發。
[[檔案:0000000002.jpg]]
+
[[檔案:0000000002.jpg|thumb|<span style="color:red">非台灣耕者有其田圖照,請更換</span>]]
  
 
===輕工業發展===
 
===輕工業發展===
第 28 行: 第 30 行: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用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並以紡織業為重。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用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並以紡織業為重。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jVjatmViY 高雄加工業影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jVjatmViY 高雄加工業影片]
  
 
===十大建設===
 
===十大建設===
第 39 行: 第 41 行:
 
*#鐵路電氣化
 
*#鐵路電氣化
 
*#北迴鐵路
 
*#北迴鐵路
*#桃園國際機場)
+
*#桃園國際機場
 
*#台中港
 
*#台中港
*#蘇澳港
+
*#蘇澳港   沒建設成功
*#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
*#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建設成功,但經營失敗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第一核能發電廠
 
*#第一核能發電廠

2015年7月3日 (五) 10:16的最新修訂版本

土地改革

什麼是土地改革?

  • 土地改革是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為什麼要土地改革?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因在中國大陸時國民黨高官大部分就是地主,所以土地改革失敗;但在台灣,因國民黨是空手而來,所以剝奪的土地是台灣地主的,國民黨高官認為沒關係,因此土地改革成功。

三七五減租

  •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在1951年6月7日以總統令公布施行。
  • 三七五減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
  • 三七五減租規定了農民繳納給地主的地租,地租限制最高為全年總收的37.5%,如:年產1000斤,最高地租為375斤,且原地租低於此標準不得提高。同時規定了以下的條款:
    1. 地主不得預收地租,若遇歉收則應調降。
    2. 佃期不得低於6年。
    3. 租約期滿後,除非地主收回自耕,否則仍應租給原佃農。
    4. 地主若要出售土地,原耕作之佃農有優先承購權。
    5. 各縣市鄉鎮設有租佃委員會,以仲裁調解租佃糾紛。
非CC授權圖照,請更換圖照或使用img標籤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領

  • 准許符合規定之承租農民依照規定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移轉土地所有權給農民(可使用分期付款),扶持自耕農,1951年6月,政府開始實施公地放領,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台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

耕者有其田

  • 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的目標原則,執行重點是對大地主執行土地徵收,以國營企業股分換購,徵收土地以無息貸款方式售予佃農,完成土地所有重分割,使所有個人發展權益趨於平等,經濟得予勃發。
非台灣耕者有其田圖照,請更換

輕工業發展

  • 這時期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用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並以紡織業為重。
  •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

高雄加工業影片

十大建設

  • 十大建設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
  • 1965年經濟起飛後,對外貿易展開;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公共基本建設缺乏,沒有道路、機場、發電廠等。
  • 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
  • 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
  • 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
    1. 中山高速公路
    2. 鐵路電氣化
    3. 北迴鐵路
    4. 桃園國際機場
    5. 台中港
    6. 蘇澳港 沒建設成功
    7. 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建設成功,但經營失敗
    8.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9.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10. 第一核能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