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補充: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杜甫
白樸
第 68 行: 第 68 行:
  
 
==白樸==
 
==白樸==
 +
白仁甫(1226年-1306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元代雜劇(元曲)作家。
 +
 +
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父親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樸則與母留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稱壬辰之難。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樸的母親也在內。此事給予白樸不小的打擊,導致他自此不食葷血。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好友元好問收養,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問視如已出。後北歸隨父移居真定(今正定)。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建康(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元好問讚賞他「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
 +
白樸死後,因子而貴顯,朝廷贈他「嘉議大夫、太常卿、儀院太卿」等官銜。此等待遇在元曲作家中是相當罕見的。
 +
 +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馬致遠和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五大傳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故事寫唐代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買花,途中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牆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二人私奔到長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後為少俊父親發現,強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陽,父母已亡故。少俊中進士後,正式與李千金完婚。
 +
 +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莊》、《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
 +
朱權《太和正音譜》對白樸的評價是:「白仁甫之詞,如鵬摶九霄。風骨磊塊,詞源滂沛,若大鵬之起北溟,奮翼凌乎九霄,有一舉萬里之志,宜冠於首。」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2018年8月8日 (三) 14:15的修訂版本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 、 白華 、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 ),周初至週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 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 雅 》、《 頌 》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 週頌 》、《 魯頌 》和《 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 無邪 ”,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 、 荀子 、 墨子 、 莊子 、 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 詩聖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登高》《 春望 》《 北征 》《 三吏 》《 三別 》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 飲中八仙歌 》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 杜工部集 》。

張元幹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 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 嵩口鎮 月洲村人)。 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 曾賦《 賀新郎 》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幹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張元幹詞集為《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其詞的數量以婉麗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詞著稱於時,存詞一百八十餘首,早年詞肩隨秦觀、周邦彥,詞風清麗,南渡後一變而為慷慨悲涼。此等水平足以證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詞已進入成熟的意境。張元幹性情開朗,雖屢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沒有衰邁之態。他的詞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風格略近於周邦彥。南渡以後,則多激昂慷慨之作。張元幹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詞人,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對宋辛棄疾等很多優秀詞人都 起了重要的影響。

張養浩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與張可久合為「二張」。其散曲多寫棄官後的田園隱居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 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 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 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 榮祿大夫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柱國,追封濱國公,諡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 與清河元明善 ,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 山坡羊·潼關懷古 》等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關漢卿

關漢卿,號已齋、已齋叟,解州(今山西運城)人,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祁州(今河北安國)人等說法,為「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一些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

關漢卿可能是太醫院的一個醫生,另有一說是先祖或父兄為太醫院醫生,故關漢卿為醫戶,而不為醫生。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箇蒸不爛、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析津志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

關漢卿雜劇題材和形式都廣泛而多樣化,有悲劇,有喜劇,有壯烈的英雄,有戀愛故事,有家庭婦女問題,有官場公案。雜劇題材大多反映現實,生活面非常廣闊,真實具體,揭示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對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結合思想性與藝術性。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瀰漫著昂揚的戰鬥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鬥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

關漢卿散曲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緻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關漢卿散曲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他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受母親影響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青年時期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政治抱負,寫成「隴西行」等一類關於邊塞、游俠的詩篇,運用歌行的體裁,描寫各方面的題材,具有岑參、高適那種雄渾的氣派。

王維後期歌詠山水的作品,真正代表其詩歌藝術。作品以五言為主如《鳥鳴澗》,描寫退隱生活、田園山水,追求清靜閑適的精神生活,風格恬靜清樸。

王維作品佛道和退隱思想濃厚,政治上的挫折,妻子的去世等,給他造成心靈上的創傷,佛教思想的介入,成為他晚期避世的主導思想。

歐陽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 、楚國公。 與韓愈 、 柳宗元 、 蘇軾 、 蘇洵 、 蘇轍 、 王安石 、 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並與韓愈 、 柳宗元 、 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

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繼承並發展了韓癒的古文理論。

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

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他曾主修《 新唐書 》,並獨撰《 新五代史 》。 有《歐陽文忠集》傳世。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註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白樸

白仁甫(1226年-1306年),名樸,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縣附近)人。元代雜劇(元曲)作家。

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父親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樸則與母留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稱壬辰之難。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樸的母親也在內。此事給予白樸不小的打擊,導致他自此不食葷血。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好友元好問收養,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問視如已出。後北歸隨父移居真定(今正定)。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建康(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元好問讚賞他「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 白樸死後,因子而貴顯,朝廷贈他「嘉議大夫、太常卿、儀院太卿」等官銜。此等待遇在元曲作家中是相當罕見的。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馬致遠和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五大傳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故事寫唐代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買花,途中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牆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二人私奔到長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後為少俊父親發現,強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陽,父母已亡故。少俊中進士後,正式與李千金完婚。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莊》、《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朱權《太和正音譜》對白樸的評價是:「白仁甫之詞,如鵬摶九霄。風骨磊塊,詞源滂沛,若大鵬之起北溟,奮翼凌乎九霄,有一舉萬里之志,宜冠於首。」

唐宋八大家

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