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補充: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詩經
詩經
第 7 行: 第 7 行: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 、 荀子 、 墨子 、 莊子 、 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 、 荀子 、 墨子 、 莊子 、 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
 +
==杜甫==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1-2]  自號少陵野老,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 
 +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 詩聖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
 +
杜甫創作了《登高》《 春望 》《 北征 》《 三吏 》《 三別 》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 飲中八仙歌 》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 杜工部集 》。
 +
 +
==張元幹==
 +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 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 嵩口鎮 月洲村人)。 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 曾賦《 賀新郎 》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幹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
 +
張元幹詞集為《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其詞的數量以婉麗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詞著稱於時,存詞一百八十餘首,早年詞肩隨秦觀、周邦彥,詞風清麗,南渡後一變而為慷慨悲涼。此等水平足以證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詞已進入成熟的意境。張元幹性情開朗,雖屢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沒有衰邁之態。他的詞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風格略近於周邦彥。南渡以後,則多激昂慷慨之作。張元幹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詞人,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對宋辛棄疾等很多優秀詞人都 起了重要的影響。
 +
 +
==張養浩==

2018年8月8日 (三) 09:37的修訂版本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 、 白華 、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 ),周初至週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 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 雅 》、《 頌 》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 小雅 》和《 大雅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 週頌 》、《 魯頌 》和《 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 無邪 ”,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 、 荀子 、 墨子 、 莊子 、 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1-2] 自號少陵野老,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 詩聖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 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登高》《 春望 》《 北征 》《 三吏 》《 三別 》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 飲中八仙歌 》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乾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 杜工部集 》。

張元幹

張元幹(1091年—約1161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自稱蘆川老隱。 蘆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 嵩口鎮 月洲村人)。 歷任太學上舍生、陳留縣丞。金兵圍汴,秦檜當國時,入李綱麾下,堅決抗金,力諫死守。 曾賦《 賀新郎 》詞贈李綱,後秦檜聞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爾後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鄉,卒年約七十,歸葬閩之螺山。張元幹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

張元幹詞集為《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其詞的數量以婉麗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在北宋末年即以詞著稱於時,存詞一百八十餘首,早年詞肩隨秦觀、周邦彥,詞風清麗,南渡後一變而為慷慨悲涼。此等水平足以證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詞已進入成熟的意境。張元幹性情開朗,雖屢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沒有衰邁之態。他的詞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風格略近於周邦彥。南渡以後,則多激昂慷慨之作。張元幹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詞人,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對宋辛棄疾等很多優秀詞人都 起了重要的影響。

張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