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景緻: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詩經·小雅·鹿鳴》
=《詩經·小雅·鹿鳴》
第 13 行: 第 13 行:
  
 
==翻譯==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治國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治國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第 19 行: 第 19 行: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
 +
===《王維·山居秋暝》===
  
 
==賞析==
 
==賞析==

2018年8月2日 (四) 15:01的修訂版本

課文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治國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請大家盡情快樂地喝。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大家彈瑟彈琴奏樂調,和樂融融。我為客人準備了甘醇香甜的酒,用來宴請歡樂嘉賓的心,讓他們高興快樂。

《王維·山居秋暝》

賞析

《詩經·小雅·鹿鳴》

《鹿鳴》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歌,此詩原是君王宴請群臣時所唱,后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在鄉人的宴會上也可唱。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閒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係,馬上就會寬鬆下來。因為君臣之間限於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或是願意聽到群臣的諫言。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

第二章寫出主人對嘉賓的讚頌且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說:「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如此看來,這樣的宴會不徒為樂而已,它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三章大部與首章重複,唯最後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爲了“安樂其心”,使得參與宴會的羣臣心悅誠服,自覺地爲君王的統治服務。

曹操曾把此詩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舉考試後舉行的宴會上,也歌唱《鹿鳴》之章,稱為「鹿鳴宴」,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