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選/景緻: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詩經·小雅·鹿鳴》
=《詩經·小雅·鹿鳴》
第 11 行: 第 11 行:
 
==翻譯==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有甘醇甜美的酒,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賞析==
 
==賞析==

2018年8月2日 (四) 11:42的修訂版本

課文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翻譯

=《詩經·小雅·鹿鳴》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藾蒿。我有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吹著笙管振著簧片,雙手捧著竹筐奉上禮物。人們待我真友善,指教我處事應遵循的正確道理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好賓客,品德聲譽很好又顯耀。展現出來的為人敦厚不輕浮,是君子學習效仿的榜樣。我有甘醇甜美的酒,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和聲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賞析

《詩經·小雅·鹿鳴》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爲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裏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爲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裏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裏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爲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爲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祕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着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裏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爲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