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五個唯獨
第 1 行: 第 1 行:
 
+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展品說明==
 
==展品說明==
[[File:Reformation_centenary_broadsheet.jpg|thumb|600px|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閱讀《聖經》的路德]]<br/>
+
[[File:Reformation_centenary_broadsheet.jpg|thumb|600px|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路德正在閱讀的《聖經》]]
 
*名字: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
 
*名字: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
 
*英文名:Reformation Centenary Broadsheet
 
*英文名:Reformation Centenary Broadsheet
第 8 行: 第 8 行:
 
*製造年代:西元1617年
 
*製造年代:西元1617年
 
*規格:長28.4公分,寬34.7公分
 
*規格:長28.4公分,寬34.7公分
 +
*內容:
 +
*#右方薩克森公國選帝侯正在睡夢中。
 +
*#夢中上帝揭示: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路德正在閱讀的《聖經》。
 +
*#左方路德拿一支超長的鵝毛筆在教堂門上寫上「關於贖罪券」。
 +
*#超長鵝毛筆經過羅馬城的上空。
 +
*#羅馬城上坐著一隻獅子身上寫著「良十世」,鵝毛筆穿過獅子的耳朵。
 +
*#超長鵝毛筆的末端頂歪了教宗良十世的皇冠。
  
==贖罪卷==
+
==羅馬天主教會的起源==
 +
*羅馬天主教(羅馬公教)的說法:是自耶穌門徒彼得為初代教宗領導教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請見教宗列表)。
 +
*歷史上的發展:西元 380 年,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奉為國教,將帝國領土分為五大教區,並在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提阿(在今天的土耳其)、亞歷山卓設立五大牧首教會。後三個牧首教會的教區被伊斯蘭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教會發展成東正教,羅馬的牧首教會發展成羅馬天主教會。
 +
*#西元 396 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入侵的蠻族國王卻接受了基督教,這些都促成了羅馬天主教會逐漸收服西歐的各地教會。
 +
*#發展到西元六世紀,形成了教皇國,直到後來被拿破崙所併。
 +
*新教的觀點:耶穌沒叫彼得領導教會,教會在新教教義中沒有意義。
 +
==教會的腐敗==
 +
*中古世紀的人民主要的心靈依靠都是宗教,對於外在的教會禮規非常重視。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教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這些腐敗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者對教會權柄的質疑,腐敗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導火索就演變成社會運動和武裝衝突。
 
*贖罪券,真正的名字叫大赦。贖罪卷是建基於「代贖」的古老觀念。按照天主教教理,贖罪卷是天主教會交給信徒運用的一種方法,為的是幫助信徒補償自己的罪過。出售贖罪券的行徑,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之一。
 
*贖罪券,真正的名字叫大赦。贖罪卷是建基於「代贖」的古老觀念。按照天主教教理,贖罪卷是天主教會交給信徒運用的一種方法,為的是幫助信徒補償自己的罪過。出售贖罪券的行徑,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之一。
==天主教教會起源==
+
==宗教改革==
*天主教的起源,開始於納匝肋人耶穌宣傳福音。耶穌生活於羅馬皇帝第伯略及比拉多作猶太總督的時候,他三十歲時開始出外宣講天國__傳播救恩的喜訊。他從跟隨他的人群中揀選了十二個人作為宗街徒,他在三年的傳教生活中,不斷地以奇蹟和異能顯示自己是天主子,是救世主,並教導人應彼此相愛、彼此寬恕、善度人生、善待生命。因著服從和救贖的需要,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他死後第三天卻復活了。數星期後,他的宗徒們便開始宣講他死而復活的消息,傳播他啟示的一切真理,並按照他的教導和榜樣去勸勉眾人善度生活,這就是天主教的起源。普遍意義上來說:天主教的生日就是聖神降臨日。 (約公元29年)
+
===印刷術的出現===
==五個唯獨==
+
*五個唯獨是在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時期五個代表拉丁文短語融合而成的術語,這總結了新教改教家們的基本神學信仰,與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拉丁語單詞「sola」意為「唯獨」、「單獨」或「只有」。
+
#唯獨聖經:「唯獨聖經」這個教義是指:只有聖經才是上帝所默示並有權威的「上帝的話語」[a],是基督教教義的唯一來源,並且所有人都應可得到的那就是說它明白易懂且自我詮釋。
+
#唯獨信心:唯獨信心教義是宗教改革的“內容原則”(Material Principle)。基督的義唯獨透過信心歸算給我們,這並不是要否定美德或者說善工,而是說,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信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稱義單單靠信心,但信心從不單獨出現”。
+
#唯獨恩典:唯獨靠恩典得救是改教的核心口號,與此有機相連,密不可分的是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救贖(Limited Atonement)和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教義。
+
#唯獨耶穌:宗教改革呼喚教會回歸“基督是神人之間唯一中保”的信仰立場,強調我們的得救唯獨藉著基督的工作全然成就,而羅馬教會則宣揚煉獄和聖人中保代禱的教義,在中世紀後期的教會中,崇拜聖人和收集各種聖遺物非常流行。
+
#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既然上帝對人的救恩是上帝借著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獨自完成的,那麼「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
 
+
==新教教義==
+
#因信稱義:簡單來說,信徒得以被稱為義不是倚靠任何人為的善行或修練,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恩典和賞賜,使世人因著聖靈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
+
#信徒皆祭司:基督徒可以用耶穌基督的寶血,在主面前坦然無懼地事奉祂。此教導並非要信徒們輕看全時間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職人員,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對的是要鼓勵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聖工上積極共同參與,同心合一來敬拜神。
+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新教中的教導是,「《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新教認為《聖經》是基督教最高的絕對權威。部分教會由於會對聖經所有經文全部篤信力行和加以捍衛,並以此作為理據去捍衛信仰,即使到現代社會,一些《聖經》中的經文內容已不合時宜,如在新約聖經部分是歧視女性的經文。
+
#定例:與天主教的聖事觀很不同,一般來說新教只承認洗禮和主餐兩個定例(ordinances)。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後初期本來是承認告解禮的,後來他因認為告解禮不符合聖經之教導而否定了告解。
+
 
+
==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由來: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潮,導致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的出現。這在正統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是不可接受的,加爾文教徒被打為異端,西班牙在尼德蘭樹立了宗教裁判所,並頒布了臭名昭著的「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主要內容: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卡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凡異端必須處死並沒收財產,而藏匿包庇異端者與異端同罪。
+
#血腥敕令的影響:這個敕令使數不清的尼德蘭加爾文教徒被合法地殺害,在加爾文教徒占多數的尼德蘭顯然是一道戰爭的催化劑。當尼德蘭又陷入一場經濟危機時,政治和社會的動亂就爆發了。1566年8月11日南方的弗蘭德爾地區自發的群眾起義,起義者搗毀聖像、十字架和祭器,沒收教會財產,焚燒教會債券和地契,鋒芒直指西班牙統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歷史上稱這次起義為「破壞聖像運動」。
+
 
+
==教派==
+
#路德派:信義宗,或稱路德宗,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
+
#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是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實踐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張和實踐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
+
#英國國教派:英國國教會,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格蘭聖公會、英格蘭教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
+
==三十年戰爭==
+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馬丁·路德於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
+
[[File:Straty ludnościowe po wojnie 30letniej.PNG|thumb|300px]]
+
==新教==
+
*新教,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非天主教的宗派之統稱,特別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會的教會與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教會團體,與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日內瓦,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
 
+
==宗教改革的背景==
+
*宗教改革本來一次思想的大變革,但也引發了社會、政治、軍事的大衝突,其出現與當時的許多背景因素有關係。
+
*宗教改革以前,聖經只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聖經,只能完全聽信各地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
+
 
+
==印刷術的出現==
+
 
*印刷術的發明引進帶來了信息革命,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
 
*印刷術的發明引進帶來了信息革命,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人文主義==
+
===馬丁路德===
*在15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重視教育,重視思考、研究,這對宗教改革和同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
==教會的腐敗==
+
*中古世紀的人民主要的心靈依靠都是宗教,對於外在的教會禮規非常重視。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教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這些腐敗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者對教會權柄的質疑,腐敗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導火索就演變成社會運動和武裝衝突。
+
 
+
==馬丁路德==
+
 
*出生於1483,過世於1546年。活了63歲。德國人。
 
*出生於1483,過世於1546年。活了63歲。德國人。
 
*馬丁·路德在耳弗大學(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曾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結果,使他更加強烈的不能滿意於「新路」的觀點。
 
*馬丁·路德在耳弗大學(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曾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結果,使他更加強烈的不能滿意於「新路」的觀點。
第 69 行: 第 41 行:
 
[[檔案:馬丁.jpeg|500px]]
 
[[檔案:馬丁.jpeg|500px]]
  
==九十五條論綱==
+
===九十五條論綱===
 
[[檔案:Image.jpg|500px]]
 
[[檔案:Image.jpg|500px]]
 
*宗教改革是西方基督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教派分裂,由約翰·威克里夫、揚·胡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
 
*宗教改革是西方基督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教派分裂,由約翰·威克里夫、揚·胡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
 
*[http://youtu.be/gSe1hKvnqo0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http://youtu.be/gSe1hKvnqo0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
===宗教改革的進程===
 +
*新教,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非天主教的宗派之統稱,特別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會的教會與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教會團體,與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日內瓦,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
*宗教改革本來一次思想的大變革,但也引發了社會、政治、軍事的大衝突,其出現與當時的許多背景因素有關係。
 +
*宗教改革以前,聖經只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聖經,只能完全聽信各地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
 +
 +
===新教教義===
 +
#因信稱義:簡單來說,信徒得以被稱為義不是倚靠任何人為的善行或修練,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恩典和賞賜,使世人因著聖靈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
 +
#信徒皆祭司:基督徒可以用耶穌基督的寶血,在主面前坦然無懼地事奉祂。此教導並非要信徒們輕看全時間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職人員,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對的是要鼓勵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聖工上積極共同參與,同心合一來敬拜神。
 +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新教中的教導是,「《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新教認為《聖經》是基督教最高的絕對權威。部分教會由於會對聖經所有經文全部篤信力行和加以捍衛,並以此作為理據去捍衛信仰,即使到現代社會,一些《聖經》中的經文內容已不合時宜,如在新約聖經部分是歧視女性的經文。
 +
#定例:與天主教的聖事觀很不同,一般來說新教只承認洗禮和主餐兩個定例(ordinances)。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後初期本來是承認告解禮的,後來他因認為告解禮不符合聖經之教導而否定了告解。
 +
====五個唯獨====
 +
*五個唯獨是在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時期五個代表拉丁文短語融合而成的術語,這總結了新教改教家們的基本神學信仰,與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拉丁語單詞「sola」意為「唯獨」、「單獨」或「只有」。
 +
#唯獨聖經:「唯獨聖經」這個教義是指:只有聖經才是上帝所默示並有權威的「上帝的話語」[a],是基督教教義的唯一來源,並且所有人都應可得到的那就是說它明白易懂且自我詮釋。
 +
#唯獨信心:唯獨信心教義是宗教改革的“內容原則”(Material Principle)。基督的義唯獨透過信心歸算給我們,這並不是要否定美德或者說善工,而是說,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信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稱義單單靠信心,但信心從不單獨出現”。
 +
#唯獨恩典:唯獨靠恩典得救是改教的核心口號,與此有機相連,密不可分的是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救贖(Limited Atonement)和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教義。
 +
#唯獨耶穌:宗教改革呼喚教會回歸“基督是神人之間唯一中保”的信仰立場,強調我們的得救唯獨藉著基督的工作全然成就,而羅馬教會則宣揚煉獄和聖人中保代禱的教義,在中世紀後期的教會中,崇拜聖人和收集各種聖遺物非常流行。
 +
#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既然上帝對人的救恩是上帝借著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獨自完成的,那麼「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
===新教教派===
 +
#路德派:信義宗,或稱路德宗,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
 +
#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是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實踐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張和實踐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
 +
#英國國教派:英國國教會,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格蘭聖公會、英格蘭教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
 +
===宗教改革的影響===
 +
====人文主義====
 +
*在15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重視教育,重視思考、研究,這對宗教改革和同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
 +
==新舊教衝突==
 +
===新舊教流派===
 +
*舊教:
 +
*#羅馬天主教
 +
*#東正教
 +
*[[zhtwwikipedia:新教|新教]]:
 +
*#路德宗:由[[zhtwwikipedia: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所創,重要教義為[[zhtwwikipedia:五個唯獨|五個唯獨]],認為教會不能壟斷什麼
 +
*#[[zhtwwikipedia:加爾文主義|喀爾文教派]]:
 +
*#*[[zhtwwikipedia:清教徒|清教徒]]
 +
*#英國國教
 +
 +
===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由來: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潮,導致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的出現。這在正統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是不可接受的,加爾文教徒被打為異端,西班牙在尼德蘭樹立了宗教裁判所,並頒布了臭名昭著的「血腥敕令」。
 +
#血腥敕令的主要內容: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卡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凡異端必須處死並沒收財產,而藏匿包庇異端者與異端同罪。
 +
#血腥敕令的影響:這個敕令使數不清的尼德蘭加爾文教徒被合法地殺害,在加爾文教徒占多數的尼德蘭顯然是一道戰爭的催化劑。當尼德蘭又陷入一場經濟危機時,政治和社會的動亂就爆發了。1566年8月11日南方的弗蘭德爾地區自發的群眾起義,起義者搗毀聖像、十字架和祭器,沒收教會財產,焚燒教會債券和地契,鋒芒直指西班牙統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歷史上稱這次起義為「破壞聖像運動」。
 +
 +
===三十年戰爭===
 +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馬丁·路德於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
 +
[[File:Straty ludnościowe po wojnie 30letniej.PNG|thumb|300px]]
  
==大幅單面印刷品==
+
====地理位置====
[[File:Reformation centenary broadsheet.jpg|500px]]
+
*圖片左側,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德國威登堡的一座教堂的門上。
+
==地理位置==
+
 
*德國經緯度:51.137513, 10.344256
 
*德國經緯度:51.137513, 10.344256
 
*2015年的德國
 
*2015年的德國

2015年12月10日 (四) 19:56的修訂版本

展品說明

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路德正在閱讀的《聖經》
  • 名字:宗教改革百年紀念大幅單面印刷品
  • 英文名:Reformation Centenary Broadsheet
  • 發現地:德國萊比錫
  • 材料:木板印刷
  • 製造年代:西元1617年
  • 規格:長28.4公分,寬34.7公分
  • 內容:
    1. 右方薩克森公國選帝侯正在睡夢中。
    2. 夢中上帝揭示:雲中射出一道聖光射向路德正在閱讀的《聖經》。
    3. 左方路德拿一支超長的鵝毛筆在教堂門上寫上「關於贖罪券」。
    4. 超長鵝毛筆經過羅馬城的上空。
    5. 羅馬城上坐著一隻獅子身上寫著「良十世」,鵝毛筆穿過獅子的耳朵。
    6. 超長鵝毛筆的末端頂歪了教宗良十世的皇冠。

羅馬天主教會的起源

  • 羅馬天主教(羅馬公教)的說法:是自耶穌門徒彼得為初代教宗領導教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請見教宗列表)。
  • 歷史上的發展:西元 380 年,羅馬帝國將基督教奉為國教,將帝國領土分為五大教區,並在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安提阿(在今天的土耳其)、亞歷山卓設立五大牧首教會。後三個牧首教會的教區被伊斯蘭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教會發展成東正教,羅馬的牧首教會發展成羅馬天主教會。
    1. 西元 396 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但入侵的蠻族國王卻接受了基督教,這些都促成了羅馬天主教會逐漸收服西歐的各地教會。
    2. 發展到西元六世紀,形成了教皇國,直到後來被拿破崙所併。
  • 新教的觀點:耶穌沒叫彼得領導教會,教會在新教教義中沒有意義。

教會的腐敗

  • 中古世紀的人民主要的心靈依靠都是宗教,對於外在的教會禮規非常重視。隨著工商的發展,教會也坐擁龐大的教產,這樣的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教會中的醜聞不斷的發生。這些腐敗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者對教會權柄的質疑,腐敗帶來的許多社會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導火索就演變成社會運動和武裝衝突。
  • 贖罪券,真正的名字叫大赦。贖罪卷是建基於「代贖」的古老觀念。按照天主教教理,贖罪卷是天主教會交給信徒運用的一種方法,為的是幫助信徒補償自己的罪過。出售贖罪券的行徑,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之一。

宗教改革

印刷術的出現

  • 印刷術的發明引進帶來了信息革命,推動了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
  • 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馬丁路德

  • 出生於1483,過世於1546年。活了63歲。德國人。
  • 馬丁·路德在耳弗大學(Erfurt)獲文學碩士,又學半年法律。接著入修道院苦修,1507年獲立為神父。1512年獲威登堡大學神學院博士,隨即教授《聖經》曾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和希伯來書。他是德國最早用德文對照新舊約原文授課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繼續依然教會律法潛心苦修,結果,使他更加強烈的不能滿意於「新路」的觀點。
  • 他看到人們受騙購買贖罪券的情形,又耳聞教會主教買賣聖職的醜事,他開始攻擊教會出售贖罪券的作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將批判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口。
  • 1483年11月,馬丁·路德在德國艾斯萊本出生。雖然他爸爸是銅礦工人,但收入也足以讓兒子接受高等教育。1501年,馬丁·路德入讀愛爾福特大學,在大學圖書館裏第一次讀到聖經。他説:“這本書叫我愛不釋手。假如有天能擁有一本,就真是一大幸事了。
  • 1525年6月13日,路德與一個於1524年從修道院中逃出來的修女凱薩琳·馮·波娜訂婚,6月27日兩人結婚。
  • 凱薩琳在他困難和抑鬱時期幫了他很大的忙,她在家裡收留學生,以此來賺錢度過貧困時期,許多人將路德的言語紀錄了下來,成為寶貴的資料。
  • 卡塔琳娜·馮·博拉,德國前修女,宗教改革領導人馬丁·路德的妻子。1524年逃出修道院。1525年6月13日,與馬丁·路德訂婚,6月27日結婚。
  • 路德一生對猶太人的看法是有改變的。反猶主義在歐洲一直很流行,路德開始是提倡善待猶太人,希望在革除掉天主教的種種弊端以後猶太人能夠信基督教,但後來結果顯然很不理想,相反,他感到猶太人在試圖改變基督徒的信仰,他變得很憤怒,也開始提倡惡待不肯信基督的猶太人。
  • 1516年,路德寫到:「很多人驕傲地稱猶太人是狗,是做惡者;但他們是何等愚蠢,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和猶太人一樣,在上帝的眼中是何等邪惡和污穢」。

馬丁.jpeg

九十五條論綱

Image.jpg

  • 宗教改革是西方基督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的教派分裂,由約翰·威克里夫、揚·胡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
  •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宗教改革的進程

  • 新教,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非天主教的宗派之統稱,特別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會的教會與基督徒形成的一系列教會團體,與天主教會、東正教會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
  • 新教的抗議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紀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國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羅拉德派、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和義大利的薩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在日內瓦,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
  • 宗教改革本來一次思想的大變革,但也引發了社會、政治、軍事的大衝突,其出現與當時的許多背景因素有關係。
  • 宗教改革以前,聖經只能由聖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聖經,只能完全聽信各地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

新教教義

  1. 因信稱義:簡單來說,信徒得以被稱為義不是倚靠任何人為的善行或修練,而是源於神主動的恩典和賞賜,使世人因著聖靈奇妙的工作而向神悔改認罪並信靠主耶穌基督。
  2. 信徒皆祭司:基督徒可以用耶穌基督的寶血,在主面前坦然無懼地事奉祂。此教導並非要信徒們輕看全時間被神呼召事奉主的神職人員,或高抬平信徒的地位;相對的是要鼓勵所有平信徒,能在所有聖工上積極共同參與,同心合一來敬拜神。
  3. 聖經為最高的權威:新教中的教導是,「《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新教認為《聖經》是基督教最高的絕對權威。部分教會由於會對聖經所有經文全部篤信力行和加以捍衛,並以此作為理據去捍衛信仰,即使到現代社會,一些《聖經》中的經文內容已不合時宜,如在新約聖經部分是歧視女性的經文。
  4. 定例:與天主教的聖事觀很不同,一般來說新教只承認洗禮和主餐兩個定例(ordinances)。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後初期本來是承認告解禮的,後來他因認為告解禮不符合聖經之教導而否定了告解。

五個唯獨

  • 五個唯獨是在西方基督教宗教改革時期五個代表拉丁文短語融合而成的術語,這總結了新教改教家們的基本神學信仰,與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教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拉丁語單詞「sola」意為「唯獨」、「單獨」或「只有」。
  1. 唯獨聖經:「唯獨聖經」這個教義是指:只有聖經才是上帝所默示並有權威的「上帝的話語」[a],是基督教教義的唯一來源,並且所有人都應可得到的那就是說它明白易懂且自我詮釋。
  2. 唯獨信心:唯獨信心教義是宗教改革的“內容原則”(Material Principle)。基督的義唯獨透過信心歸算給我們,這並不是要否定美德或者說善工,而是說,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信心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稱義單單靠信心,但信心從不單獨出現”。
  3. 唯獨恩典:唯獨靠恩典得救是改教的核心口號,與此有機相連,密不可分的是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救贖(Limited Atonement)和聖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教義。
  4. 唯獨耶穌:宗教改革呼喚教會回歸“基督是神人之間唯一中保”的信仰立場,強調我們的得救唯獨藉著基督的工作全然成就,而羅馬教會則宣揚煉獄和聖人中保代禱的教義,在中世紀後期的教會中,崇拜聖人和收集各種聖遺物非常流行。
  5. 一切榮耀歸於上帝:既然上帝對人的救恩是上帝借著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獨自完成的,那麼「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新教教派

  1. 路德派:信義宗,或稱路德宗,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
  2. 加爾文主義:加爾文主義是16世紀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實踐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張和實踐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
  3. 英國國教派:英國國教會,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格蘭聖公會、英格蘭教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

宗教改革的影響

人文主義

  • 在15世紀出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重視教育,重視思考、研究,這對宗教改革和同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都有很大的影響。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是一場大致發生在14世紀至17世紀的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的佛羅倫斯,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新舊教衝突

新舊教流派

血腥敕令

  1. 血腥敕令的由來: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潮,導致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的出現。這在正統天主教國家的西班牙是不可接受的,加爾文教徒被打為異端,西班牙在尼德蘭樹立了宗教裁判所,並頒布了臭名昭著的「血腥敕令」。
  2. 血腥敕令的主要內容: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卡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凡異端必須處死並沒收財產,而藏匿包庇異端者與異端同罪。
  3. 血腥敕令的影響:這個敕令使數不清的尼德蘭加爾文教徒被合法地殺害,在加爾文教徒占多數的尼德蘭顯然是一道戰爭的催化劑。當尼德蘭又陷入一場經濟危機時,政治和社會的動亂就爆發了。1566年8月11日南方的弗蘭德爾地區自發的群眾起義,起義者搗毀聖像、十字架和祭器,沒收教會財產,焚燒教會債券和地契,鋒芒直指西班牙統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歷史上稱這次起義為「破壞聖像運動」。

三十年戰爭

  •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馬丁·路德於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則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歧見,同樣地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派。
Straty ludnościowe po wojnie 30letniej.PNG

地理位置

  • 德國經緯度:51.137513, 10.344256
  • 2015年的德國

德國3.jpg

  • 1617年的德國

德國2.jpg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