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近未來數位公民

出自跨校選修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1. 這四門組課都是以啟動或活化「微社群」為目標
    1. 單純抱著純粹來聽課的態度,一定跟不上各課題進展的節奏
    2. 保證金:別讓動機沒那麼強的報名者,擠掉動機更強的潛在參與者
  2. 樹狀課程結構,四門課都是由課主(例如丁丁,或是下方條列的課主)策畫主幹的 6 個課次,微社群成員可以發展分枝 –– 2~4 次的工作坊
  3. 是一門「多階段」組課(多節火箭式組課),每一階段組課結束,重新一輪報名,以微社群成員為優先。但新參者可以看到之前方課程資料。

一、內容共分五階段

(一)自然人與 AI 協作

  • 課程助理:待定
  • 課次:3hr × 6 次
  • 實施時間:2024.3~4 月
  • 內容重點:
    1. 自小培養「群學」經驗
    2. AI 的使用風險與應對策略
    3. 工具介紹與分組練習
      1. Notion AI (孫賜萍老師)
      2.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v.s. bard v.s. bing) (孫賜萍老師)
      3. 用 AI 做影片 (蘇世榮老師)
      4. 立傑:工具進步很快,須與時俱進,導入這些工具使用方法讓參課者能持續跟上
  • 內容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 課主:丁志仁,林立傑,陳貴成
  •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4. 大陸先鋒盟校系統
    5. 大陸田字格公辦民營學校系統
  • 大家關心的題目
    1. AI 的使用風險與應對策略,AI是否需要辨識?(芸伍)
    2. 是否有特別指定AI工具?或是教工具使用方法?(純良) 有,但更想要知道參課學員希望的工具是哪方面(丁丁)
      在主幹課程中會介紹一兩樣工具,但是進入工具的練習可能需要後續工作坊(就不一定是全部參課者參加,而是工作坊參加者去組課)(丁丁)
      重點是群學(丁丁)
    3. 有聽過一個說法,AI接下來的發展就像當初的大航海時代~ 所以對我來說,AI協作的範圍非常廣。 (立立)
    4. AI範圍廣,工具會越來越多元,若參與組課,會想共同尋找學習的工具,日常中應用及練習後,尋找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好處與壞處等。(杏蓉)
    5. 與 AI 好好相處:一直在追尋最新的發展會有點累,尋找與AI好好相處的模式,與其他組課結合的可能性?
    6. 有些公司會用AI寫程式,是否有資安疑慮?資安與效率便利的平衡點在哪裡?(杏蓉)
      • 風險:內部資料流出,對個人的便利未必對機構是好事(丁丁回應)
    7. 大家使用AI的部分好像會不太一樣,工作不太一樣、興趣不太一樣…… 有的人可能需要AI產生書面的內容,有些人需要圖,有的人需要對話(外語練習) (立立)
    8. 如果伊隆馬斯克的說法正確的機率高,可能根本沒有平衡點,而是來到一個奇異點,目前台灣對於AI或LLM的理解很可能有些是錯的,世界對於相關可能性也還在摸索,會不會現在學的根本不適用於未來呢?因此現在開課,可能是清談,與現實世界脫節(純良)
    9. 對於諮商是否會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Sandy)
    10. Google,Yahoo的崛起讓人類很方便,AI (ChatGPT,Bing)影響層面廣,AI世代是否可以縮短求學歷程,有多餘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文娟)
      • 覺得在校時間太長,應該縮短(芸伍)
      • 如果回家沒大人,好像留在學校至少有同學一起玩。我不確定台灣不同地方的小學生的感受怎麼樣,但台北市看起來是種不在學校又沒有共學團的話,回家還真的沒人玩(又不一定有手足)(立立)
      • 希望變短的是:在學校學習應試知識的時間變短 可以留在學校參加社團或是與同學玩 (芸伍)
      • 可以與AI玩(純良)
      • 聽起來很逼哀(立立)
      • 城市的小孩好可憐喔,都沒有田園生活可以玩(純良)
      • 偏鄉學校表示:在食育來說,城市才是偏鄉~ (立立)
      • 城市小孩只能睡6小時,鄉下小孩可以睡到飽(純良)
      • 倒是不見得 哈哈(杏蓉) 3C影響大
      • 如果一直廢校,鄉下小孩就不用睡覺,早早出門去上學~ (立立)
      • Sora可以建虛擬世界 (純良)
      • 以後虛擬世界上學?(立立)

(二)資訊查找與辨識

  • 課程行政助理:吳亭臻
  • 課次:3hr × 6 次
  • 實施時間:2024.3~4 月
  • 內容重點:
    1. 強化個體我的思辨能力
    2. 主題查找練習
    3. 人與機構查找練習
    4. 假訊息查核(虛假訊息和假新聞,或是如何突破同溫層)
  • 內容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放伴教育協會、Cofacts、IORG,智新資通
    1. IORG:分析假訊息背後的議題並提出報告,https://iorg.tw/)
    2. 放伴教育協會:與 IORG 有關係,專注做議題教育,其中資訊判讀教育已在國高中推廣(https://pangphuann.tw/)
    3. g0v 的 Cofacts 專案,開源的程式碼與資料庫, https://cofacts.tw/
  • 課主:丁志仁,林怡廷…,陳貴成
  •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4. 大陸先鋒盟校系統
    5. 大陸田字格公辦民營學校系統
  • 大家有關心的題目
    1. 關心以瘦肉精真假為例的議題,如何在組課內容中進行 ?(純良) 說明:以我自己為例,其實不在乎瘦肉精檢驗結果真假,在乎的是背後根本是人多叫真,人少叫假,於是組課也就無法辨識真假了,辨別假訊息應是專業方面多讀書多查找資料,形成自己認為是對的資訊架構,以作為自己在訊息辨識上的判斷準則,應無法有一個共同目標來學習。
    2. 說到政府訊息,我想到的是這兩天的深坑大火所導致的空污,戴奧辛含量的檢測要一週才能出結果的情況下,雙北市民要怎麼保護自身安全?只是戴口罩足夠嗎?這應該也是一個練習…… (立立)
    3. 開源的狀態下,真假成立的條件可能會變成看人數多寡,所以議題真偽的辨識相當難 (純良)
      • 我覺得開源的方式是提供多種答案,讓民眾練習自行判讀,而非獲得人多或是權威給的單一答案後就相信。所以我在想,這堂課可能更需要的是練習資訊判讀,而不是單純讓大家知道到哪裡找假訊息查核的答案 (怡廷)
    4. 選舉期間,大家帶風向,到底如何分辨各種攻訐是真是假。(文娟)
    5.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誰是誰非?半島電視台偏袒巴勒斯坦。(文娟) ->如何從這些例子中練習批判思考
      • 哈哈,哈佛大學校長都因此被逼離職了 (純良)
      • 麻省理工也出來道歉,會不會有天上課上到一半被要求交出名單,企業要封鎖我們啊😂 (純良)
    6. 我對於目前列出的主題查找、搜索技能以及突破同溫層的嘗試最有興趣;另外,也會好奇增強個體獨立辨識能力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沒有提升自己的後果會是什麼?會想探討,因為能夠利己而及人~ (杏蓉)
    7. 明顯是假消息的要如何闢謠,但這應該已經不在「資訊查找與辨識」的範圍了(立立)

(三)公共的治理網絡與 NGO hub

  • 內容重點:
    1. 如何在台灣目前的脈絡下發展治理網絡
    2. 重要的公共服務提供,如辨識遭變造過的圖片
    3. NGO hub 建構芻議
  • 內容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數發部(黃豆泥)、g0v(chewei)、IORG(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四)資訊安全與法律

  • 內容重點:
    1. 隱私及安全設定
    2. 自我保護身心健康
    3. 用法律保護自己(包含造法)
  • 內容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CSCS(開放文化基金會與華人民主書院、台灣

駭客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共四個組織共同開啟 CSCS 專案:Civil Society Cyber Shield)、Isabel Hou(侯宜秀)

(五)翻轉社會格局

  • 內容重點:青年凝聚並「望向遠方」
  • 內容合作單位:擬把 g0v 習慣望向遠方的夥伴邀請來,以高品質類似國是會議的方式進行討論

二、規格:

  1.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2.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3. 邀請跨境的學習者參課。
  4. 參課者繳保證金,每一節組課結束時返還。
  5.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6.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子分類

此分類僅包含以下 1 個子分類。

「近未來數位公民」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1 個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