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伸/太極拳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簡介

  • 鄭子37式
  • 師承


暖身

太極暖身法

氣功暖身法(承群自然能氣功)

  • 第一招:手開蓮花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雙手緩緩提起至胸前呈交叉狀,再緩緩下蹲至呈中或下馬狀,雙手緩緩向上拉起並提胸至手背小指相接觸,此動作為吸氣
      • 雙掌呈開蓮花式由小指依序開出緩和向下至腰部,握緊雙拳擠胸,此動作為吐氣
    2. 療效
      • 手酸、手麻、視力減退
  • 第二招:雙龍抱珠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前段:緩緩提手至頭部(吸氣)再緩緩將手放至腰部成45度(吐氣),再將手左右擺動(吸吐同吐納法)
      • 後段:雙手心相對雙腿微蹲(吐氣),雙手成包珠狀再向後拉起(吸氣)
    2. 療效
      • 胸部及腰部毛病,如胸悶、腰酸、腰痛
  • 第三招:龜王探頭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彎腰聳肩手背相貼,將頭偶手盡量放至雙腿間(吸氣)
      • 背拱起再將雙手向外開成45度頭抬腰沈(吐氣)
    2. 療效
      • 強化腎臟、腎虛、眼睛模糊
  • 第四招:倒轉乾坤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大拇指按住肩窩中府穴,肘部向上提起(吸氣),肘尖各前繞同時彎腰蹲腳至肘尖繞至身體側面(吐氣),雙腳緩緩站起來身體後仰,眼睛跟隨肘尖繞,轉身(吸氣),先左手再右手,重覆動作
      • 雙手一起按住肩窩中府穴,向前繞,向後繞,重覆動作
    2. 療效
      • 五十肩、頸部酸痛、強化心肺功能
  • 第五招:小龍吐珠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往前彎腰,將上半身放鬆,雙手緩緩提起至頭部上方(吸氣)再向前45度拋出(吐氣)
    2. 療效
      • 腰部毛病、腰椎不正
  • 第六招:坐井觀天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將頭向前後左右擺動(頭擺正時吸氣,向前後左右時吐氣),重覆動作
      • 再各自左右繞環(前半圈吸氣,後半圈吐氣),重覆動作
      • 此招式採半吸半吐法
    2. 療效
      • 頸部酸痛、頭暈、頭痛
  • 第七招:童子拜觀音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吸氣全身放鬆,再緩緩彎腰讓雙手手掌儘量著地(吐氣),回站立狀態時吸氣,再向後仰令肚皮發顫(吐氣),重覆動作
      • 同站立狀態時吸氣,彎腰雙手向前伸且手指向上翹頭抬腰沈(吐氣),再吸氣然後緩緩吐氣向左側扭轉,轉至側面時再吸氣再緩緩吐氣向右側扭轉,重覆動作
    2. 療效
      • 閃腰、坐骨神經痛
  • 第八招:不倒仙翁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吸氣全身放鬆,再緩緩吐氣向左側彎腰三下
      • 回中間時吸氣,再緩緩吐氣向右側彎腰三下
      • 回中間時吸氣,再緩緩吐氣一左一右,重覆動作
    2. 療效
      • 脊椎校正、脊椎側彎
  • 第九招:仙女照鏡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雙手緩緩提起面對掌心(吸氣),再緩緩下蹲呈中或下馬狀(吐氣),調息三次
      • 吸氣,膝微彎用腰部帶動慢慢向左側轉動(吐氣),再吸氣,再慢慢向右側轉動(吐氣),重覆動作
    2. 療效
      • 胃氣、胃功能減退、胃病、睡不著
  • 第十招:獅子擺尾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吸氣全身放鬆,身體往前呈坐獅樣(吐氣),調息三次
      • 吸氣,頭緩緩向左看同時臀部向左擺至眼睛看到為止(吐氣),再吸氣,頭緩緩向右看同時臀部向右擺至眼睛看到為止(吐氣),重覆動作
    2. 療效
      • 強化脾臟、膝關節痛
  • 第十一招:白鶴轉膝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吸氣全身放鬆,雙手置膝微彎(吐氣)
      • 用臀部轉,帶動雙膝向左繞半圈挺膝(吸氣),繼續緩緩繞回預備動作位置(吐氣),重覆動作
      • 用臀部轉,帶動雙膝向右繞半圈挺膝(吸氣),繼續緩緩繞回預備動作位置(吐氣),重覆動作
    2. 療效
      • 關節炎、腰椎酸痛
  • 第十二招:回頭望月
    1. 要點
      • 調三或六或九息
      • 吸氣全身放鬆,左腳向前45度踏一步(吐氣)
      • 身體緩緩由下往上轉,目視左上方,轉頭轉胸(吸氣),緩緩繞回中間屈膝彎腰呈蹲狀(吐氣),重覆動作
      • 右邊同左,重覆動作
    2. 療效
      • 強化肝功能、腳踝無力、腳踝酸痛

練拳要領

  • 精神集中
  • 全身放鬆
  • 虛靈頂頸
  • 兩眼平視
  • 舌抵上顎
  • 含胸拔背
  • 沈肩墜肘
  • 坐胯鬆腰
  • 擋圓曲膝
  • 氣沉丹田
  • 左腳移出
  • 右腳轉正
  • 不偏不倚
  • 虛實分清

拳架

  • 鄭子37式
    1. 預備式、起式
    2. 左掤
    3. 攬雀尾(掤、履、擠、按)
    4. 單鞭
    5. 提手上式
    6. 白鶴亮翅
    7. 摟膝抝步
    8. 手揮琵琶
    9. 摟膝抝步
    10. 搬攔捶
    11. 如封似閉
    12. 十字手
    13. 抱虎歸山(歸山-履、擠、按)
    14. 斜單鞭
    15. 肘底捶
    16. 倒攆猴
    17. 斜飛式
    18. 雲手
    19. 單鞭下式
    20. 右左金雞獨立
    21. 右、左分腳
    22. 轉身蹬腳
    23. 左、右摟膝抝步
    24. 進步栽捶
    25. 上步攬雀尾(掤、履、擠、按)
    26. 單鞭
    27. 玉女穿梭
    28. 攬雀尾(左掤、履、擠、按)
    29. 單鞭下式
    30. 上步七星
    31. 退步跨虎
    32. 轉身擺蓮
    33. 彎弓射虎
    34. 轉身搬攔捶
    35. 如封似閉
    36. 十字手合太極
  • 長拳
  • 太極劍
    1. 起勢
    2. 上步合劍式
    3. 仙人指路
    4. 三環套月
    5. 大魁星
    6. 燕子抄水
    7. 左右欄掃
    8. 小魁星
    9. 黃蜂入洞
    10. 靈貓捕鼠
    11. 蜻蜓點水
    12. 燕子入巢
    13. 鳳凰雙展翅
    14. 右旋風
    15. 小魁星
    16. 左旋風
    17. 等魚式
    18. 撥草尋蛇
    19. 懷中抱月
    20. 送鳥上林
    21. 鳥龍擺尾
    22. 風捲荷葉
    23. 獅子搖頭
    24. 虎抱頭
    25. 野馬跳澗
    26. 翻身勸馬
    27. 指南針
    28. 迎風撣塵
    29. 順水推舟
    30. 流星趕月
    31. 天鳥飛瀑
    32. 挑簾式
    33. 左右車輪劍
    34. 燕子啣泥
    35. 大鵬展翅
    36. 海底撈月
    37. 懷中抱月
    38. 夜叉探海
    39. 犀牛望月
    40. 射雁式
    41. 青龍探爪
    42. 鳳凰雙展翅
    43. 左右跨欄
    44. 射雁式
    45. 白猿獻果
    46. 落花式
    47. 玉女穿梭
    48. 白虎攬尾
    49. 魚跳龍門
    50. 鳥龍絞柱
    51. 仙人指路
    52. 風掃梅花
    53. 手捧牙笏
    54. 抱劍歸原

推手

  • 定步推手
  • 活步推手


影片

陳氏太極拳-陳小旺 VS 亞洲大力士-龍武

相關資料

太極拳的創造心得

  • 第一點:前腳退,後腳進,以化帶打
  • 第二點:以進為退,以攻為守
  • 此兩點為定步推手練習的第一關,練拳要練精而不在練多

脊椎神經分佈表(部位-->脊椎神經相關症狀)

編碼供應部位脊椎神經相關症狀
C1頭部血液循環、腦下垂體、頭皮、臉、眼、目、鼻、喉、交感神經系統頭痛、頭皮痛、失眠、頭暈、神志不清、高血壓、偏頭痛、發燒、眼疾、記憶減退、其他
C2耳、鼻、舌、聲帶口鼻竇炎、過敏、眼疾、耳聾、扁桃腺炎、腮腺炎、失聲
C3咽、頰、肩、交感神經、橫隔膜神經咽喉炎、肩酸、肩痛、肩僵、交感神經亢進、呼吸困難
C4頭部肌肉、臀頭部肌肉痛、肩痛、臀無力、臉部血管壓迫
C5食道、氣管、肘、聲帶氣管炎、肘痛、咽喉炎痛
C6甲狀腺、副甲狀腺、腕、頸部肌肉、扁桃腺甲狀腺炎、副甲狀腺炎、手腕痛、斜頸、扁桃腺炎
C7大姆指、甲狀腺富貴手、甲狀腺炎
C8氣管、食道氣管炎
T1心臟、食道、氣管、手指、手腕心臟病、支氣管性氣喘、咳嗽、呼吸不正常
T2心臟、食道、氣管心臟病、心肌痛、食道炎、心瓣膜炎
T3肺、支氣管、食道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食道炎、肋膜炎
T4肺、支氣管、食道、胸腔、膽囊肺炎、肋炎、胸痛、乳房炎、各種膽囊病
T5肝、脾、胃肝炎、膽炎、脾腫、胃炎
T6胰、胃、膽胃炎、胰臟炎、膽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T7胃、十二指腸、胰島腺胃炎、十二指腸炎、糖尿病
T8脾、橫隔膜呃逆、身體抵抗力降弱、呼吸困難
T9腎上腺腎上炎、過敏症、麻疹
T10腎臟腎臟炎、腎孟炎、血管硬化
T11腎、輸尿管皮膚病、痔瘡、小粒疹、濕疹
T12膀胱、腎臟、大腸膀胱炎、腎臟炎、大腸炎、頻尿
L1輸尿管、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大腸輸尿管炎、大腿痛、尿床、便泌、腹瀉
L2卵巢、輸卵管、盲腸卵巢炎、卵巢瘤、子宮外孕、輸卵管阻塞、盲腸炎
L3膀胱、子宮、大腿外側、生殖器官膀胱炎、子宮肌瘤、膝痛、月經不調
L4前列腺、腰部肌肉、坐骨神經腰疼、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排尿不順
L5足、直腸、膀胱、子宮坐骨神經痛、痔瘡、膀胱炎、小腿痛、踝痛、腳冰
S直腸、肛門、腎、大腿後側、攝護腺、生殖器攝護腺炎、腎部痛、髖關節炎、性病
C直腸、尾椎肛門炎、尾椎痛、直腸炎

防癌三絕招--雁蕩山人

  • 太極拳水丹氣功原地水療養生法
  • 健康長壽人人求,濫用藥物狂費錢,水動養生華陀語,何須四方訪神仙
  • 水丹氣功「三絕招」。放眼當今能以融水氣合一;助固本培元,使臟腑經絡腺體與神經生理的按摩,互為牽動之惟一水療健康法,此法源於太極拳,有幸蒙鞠師 鴻賓諄諄教誨近三十年之深體認,而領悟太極拳鬆弛的要訣,動而分陰陽,一動而週身輕靈,意與氣和水動,滋養內臟,產生神經與細胞活化功能,可減肥,可預防癌細胞基因病變,更可對慢性疾病之防治與康復,有顯著功效
  • 「三絕招」,開始是飲水三百至五百西西白開水,水渴丹田,據華陀之「流水不污」,水氣鼓盪,練經絡循環,促胃腸濡動代謝之功能。以下是三個簡要招式:
    1. 肚尾搖擺似慢跑:由立正,太極拳預備姿勢,將兩腿分開與外(稍寬)肩同寬,下彎半蹲,兩肘向外微開,兩手上提,接近腰旁,手掌放鬆(意念放在陽池穴)肚尾左右搖擺,好像慢跑,左右鼓動腹內之水,清腸胃血管,作內臟按摩
    2. 反掌甩手搖鬆柔:腳趾抓地,(就是湧泉貼地)自然提肛,上虛下實,兩腿半蹲,上下彈動,兩手上提掌心向上,慢慢放下,反掌向後甩,作規律的鬆柔動作。能使氣血通暢,胸腹鬆弛;並可震盪腹內之水,又可使內臟與經絡間產生平衡作用,增強本身自然抗病力量,預防各種慢性病的發生
    3. 週身晃動手相隨:太極拳之預備姿勢似熊貓站立姿勢,掌背向前,作腿的上下動,全身輕靈似彈若晃,要注意手臀不能自行搖動,這招是陰陽分上下一動無有不動,只要你想著背,背就在動,想著肚子內臟在動,那裡有毛病,那裡就要動,那裡的毛病就會慢慢康復;此式能促進腦下垂體的內分泌之功能,預防骨節疏鬆老師痴呆症與癌細胞的發生
  • 以上簡單招式,能防病於未病,每天反覆飲水勤練,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尤其能神奇底恢復胰臟功能,對糖尿病絕對有效,同時對腰腹減肥,可立竿見影。

輕搓拍打護健康

  • 人體若能時常保持經絡暢通、氣血充足,自然精神抖擻、體健開朗。如何能使體內血液循環順暢,全身運行舒服呢?筆者在此願將親身行諸多年,效果不錯的經驗分享給大家。由於人體經絡以十二經脈為核心,佈滿四肢軀幹,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以此套功法就透過雙手在身上搓敲拍打,使全身經脈發熱活絡。其作法及順序是
    1. 第一階段:早上睡醒時先不起床,兩手合掌搓熱,在腹部先順時鐘方向以右手手掌稍用力搓三十六次(以下動作皆為三十六次),改以反時鐘方向用左手操作,然後以右手(左手抬高)從左腋上下來回搓,再用左手(右手抬高)在右腋上下來回搓,接著左右手交叉從胸部至小腹由上而下搓,後氣聚丹田(即肚臍下小腹)用力彈上九次,並且彈腿三十六下後,用手將腳底腳踝四週捏壓搓揉一分鐘,此時已全身發熱
    2. 第二階段:坐在床沿,先從上到下拉耳朵三十六次(以下動作皆為三十六次),後用食指鑽入內耳旋轉幾下,再以雙手摀著耳朵用中指敲擊後腦部(天鼓),且進行叩齒(即牙齒上下對打)後,雙手用力在頭部用五指從前額梳到後頭,再雙手合掌搓熱摀熱摀住眼睛,讓眼球上下左右轉動連續九次,隨後整個頭頸左右旋轉九次,此時已神清腦明
    3. 第三階段:站起來先用右手在左肩膀拍打九次,依序順著手臀肘由上而下(臀肘外部),再由下而上(臀肘內部)來回拍打九次,而後從左胸部到腋下由上而下拍打至小腹九次,並且改換左手施以同樣動作,接著由前小腹沿後腎臟(小腹後面)周圍拍打三圈,從腰部順著大腿往腳部拍打,再從小腿內部至大腿中間之血海(膝蓋彎曲之處)拍打三十六次後,朝生殖器旁邊鼠蹊部拍打三十六次,再到腎臟部位拍打九次,此時已完成從頭到腳全身輕敲拍打過,全身滾燙或汗流浹背,充滿活力
    4. 第四階段:一旦前三階段完成,若忘記順序與次數也無妨,只記得將全身各部位拍打,兼顧到各穴道氣脈。此刻全身氣血通暢,即有便意,經由大小便將體內雜質毒素排泄體外,因此若能於起床後即行排泄後才開始揉搓拍打更佳。之後自行斟酌喝500cc以上之溫開水(切忌冰開水),既能補充水份,更可清洗腸胃。隨之沐浴洗澡,進用早餐,精神飽滿開始美好的一天
  • 此套功法,完全借重雙手,因手部佈滿血管神經,與大腦有最密切之關係,是故手腦並用及於全身,簡單易學,又不需輔助器材,即在起床前後之場地,注意空氣流通,衣衫簡單舒適,次數以九次(陽數)為度加乘倍數,須時約僅半小時,可謂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是一極為方便之保健功法。尤以出國旅遊,亟須充沛體力時,更能派上用場。
  • 俗云:「萬病歸脾肚,萬拳歸一路。」意味人體疾病皆由五臟六腑引起,若能時常使人身通體舒暢,氣血活絡,自然萬病消除。
  • 唯必須強調的是,行此功法,應持之以恒,千萬不可一曝十寒,如此才有顯著之保健效願你我共勉之

有氣則無力

  • 太極拳拳經,掌論和各種歌訣,其中說明有關氣的運用之篇幅,幾乎佔了三分之一,而心訣中又有:「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說法,單從字面來說,似乎太極拳在行功時若有了氣的運用,扭力就不可能出來了;或者說太極拳行功時若沒有氣時,勁力反倒會純剛。甘果真是這個意思,豈不是和整個經論的理論有了矛盾?這樣當然是講不通的,太極拳固然絕對禁止使用扭力是沒有錯,但也並不排除勁的培養和使用,而勁又是從力轉化而來,氣和力實在又是一體的兩面,經、論歌訣化了這麼多的篇幅來說明氣的運用方法,目的還不是在使身體增強力量,要增強發勁的力量,強有力的氣當然是不能少的。那麼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真正意思又是怎麼講呢?
  • 「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這句話,是出現在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文字中;原句在許多太極拳著作的十三勢行功心解篇中,大都使用: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其中"則"字都用"者"字,和本篇所用"則"字不同。原因是本篇係採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本子,這本子行功心解中使用的是"則"字,個人認為使用"則"字比用"者"字較為貼切,也比較講究,所以使用有氣則無力;關於這一點,後面在說明有氣則無力那一句時,還會有說明
  • 十三勢行功心解,為了使用簡便,一般都簡稱行功心解,甚至或用功心解三個字來代表的。這一篇要訣並不是出於那一個太極拳學者之手,而是集太極拳界許多先的智慧、經驗的精華,經過整理彙編而成的;所以在篇名下面,並沒有作者的姓名。整篇文字的改寫,確是出於名家之手,使表面看來,渾如一氣呵成,如不細加研究,還不易看出經過運用所心改編的。但是細加推敲,便能發現本篇文字過於零碎,文氣也不是一貫,顯然是經過拼湊而成的;這種情形在篇末的後段更是明顯。因為最後一段又分成兩個小段,第一段是:「彼不動…勁斷意不斷。」,也是一個整句,這句話完全是講推手的,所以有許多學者把這一句放在打手歌的最後,作為打手歌的一部份;在行功心解篇中自然便沒有了
  • 第二段也是最末尾的一段,也是一個整句,從「先在心…腰如車軸。」又自成一個段落,這兩段的開端,都加上了「又曰」兩個字作為連接,從這個情形,也沒有因此而掩飾掉後來另外加上的痕跡,反而更清楚告訴大家這兩段是另外加上的。況且最後這單獨一段,和最前段的:「以心行氣…乃可臻於縝密矣。」不但有些重疊,而且不能貫穿,凡此種種都是顯示拼接的地方。不過,儘管這篇行功心解的文字是集體創作,而內中的要訣,句句都是拳理精華,和拳經、拳論一樣,堪稱經典作品,這點是不會有疑問的
  • 歷來太極拳學者,對「有氣則無力」這句話,有著很多不同的解釋;主要是因對精氣神解釋的不同,和部份採取斷章取義的結果。因此,要解決這個弊病,必須先把精氣神有個正確的解釋,然後再把這最後一段話整個,才能迎刃而解,否則還是無法得到其中真意的
  • 精、氣、神三樣東西本來是最難解釋的,尤其是其中的氣字,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和滿意的解釋,古來對精神的解釋:精是元精,是先天。神是元神,心君出之。這解釋已經沒有辦法令人完全領會;氣的意義更是眾說紛耘,莫衷一是。個人認為引經據典,反而受到拘束,用愈通俗的解釋,愈容易為人所接受。要解釋精氣神,應該把这個束西分成兩部份來解釋,先解釋精神,再解釋氣,而且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受的拘束也更少
  • 所謂精神,是指人的生活力量而言;太極拳的精神方面,還包括了神秘的生活力量(潛在的能量,簡稱潛能)。這個生活力量,實際是身體上的神經、血液、內分泌腺、骨骼、肌肉和臟器的力量,甚至包括生理電和人意志在內的所有力量的綜合體;而且連身體中的潛能也包括在內
  • 至於氣,是人體在精神狀態中,出現的內在機能,叫做真氣或元氣。這個真氣又包括外氣和內氣,外氣是指呼吸機能和空氣;內氣才是內在的機能。真氣除了呼吸以外,一般的內在機能。在外面輕易是不容易看到的,但是中醫和現代科學的特別研究,對部份的氣,可以從特別方法中測試得到的。此外,練功的人,自己也可以體驗到氣的種種現象,也就是氣的感應,術語叫做"得氣"。像常見能體會的冷、熱、酸、麻、脹、唾腺分泌增加,腸蠕動加強而生的腸鳴等等,都是人體在精神控制狀態中出現的特殊機能,也就是氣。知道了氣是因精神狀態而出現的人體內在機能,對氣的瞭解便容易了
  • 有氣則無力這句話,是出現在行功心解的最後一段中,原句是:「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沉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 這句話中的先在心,後在身。刻刻在心。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等語句,都是提示太極拳的行功,要用自己的心志;身體和氣都是枝節。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舒體靜等句,又指出精神的狀態,能將心志和精神結合後,氣本來就是精神在體內自然產生的機能,根本不能也不必多化精神去加以注意了。其餘說的腹鬆氣沉入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氣若車輪,腰如車軸等等這些語句,是指對氣的安排和使用的方法,也都屬於枝枝節節的,所以沒有像對心,意語句那樣的強調。不過個人要特別說明,沒有強調也並不是說沒有氣的存在,氣和力是一體的兩面,況且還對氣的使用和安排也說了這許多,氣當然是有的,不過尤其要注意心志和意識的運用而已,因此這一句使用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語句,比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的貼切和適當
  • 行功時如果著重在氣的觸行和發展,諸如像氣功靜坐時大、小周天行經一定的經絡路線,或像外家拳將氣凝聚在某一部份的情形時,心志和精神,必定會因注意力的分散而發生分化,不但減少了精神力量,連本來應該隨精神附帶產生的氣,也會隨分化發生阻滯,不能順暢的遍佈全身而大大的打了折扣,所以特別強調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的提示。氣的運行一定要由順暢安逸的精神行遍全身而附帶產生,才不致有阻滯;所以再提出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神舒體靜等的注意要點出來,無非要使精神能順暢舒適,氣才能自然的隨遍週身。況且氣是因精神而產生的內在機能,它們之間,等於有主從關係,而且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用心意指揮精神以後,精神隨心意行動,心意所到之處,精神固然到達,氣因附屬於精神,根本就已經在一起了。
  • 反過來,如果不照指示去做,都是錯誤;因為氣是精神狀態下生活力量所生出的機能,決不會本末倒置的由機能產生出精神,也不能以精神來領導心意,這是很容易瞭解的事情,實際上,心意是精神的領導,精神又是氣的領導,各有職司,各有職掌;如果由心意來領導氣的運行,原來的分工合作制度便給弄亂了,弄亂以後產生的將是反效果,力量完全給分化了,怕一般人不能覺察出這個原因,聖哲為了糾正在行功時用心意專注著氣,反使氣不能為自己充份使用的錯誤,才強調語氣說出「有氣則無力」的句子;同時,如果著重在心意和精神結合,不著重氣的話,氣反能因精神順暢而有如九曲之珠,行遍全身。本身只專注著精神,好似並沒有氣似的,實際上由於因精神運行出來的氣,才是太極拳所要的真正神奇的氣,那時由腳而腿而腰,合度運用的化成發勁,勁氣合一,因為是心意指揮著精神產生出來的,這個勁也是整體的,自然是純剛而無堅不摧了;這種力量,套句話說,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說法,個人認為應該是這樣的解釋。
  • 後面順便把行功心解中有關有氣則無力這個整句有個瞭解。「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沉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 太極拳行功時,全以意志為主,意到精神也到,氣隨精神自然產生,所以說:「先在心」;意志和精神為主帥,身體便為心意精神所駕馭。以心意驅策精神,精神自然將氣運行全身,所以又說:「後在身」。
  • 沉氣的丹田也要鬆降,氣便因腹部的鬆降自然而然地沉入骨中了
  • 心意和精神能夠安靜和舒適,身體自然會放鬆和平衡,心神也因此自然內歛,精神的力量才會進入最高境界
  • 刻刻在心固然是指精神專一和心無旁騖;還有加重強調以用心意為主的意思在內。不憚重複的和第一句先在心互相呼應。「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 動、靜是指心神意志,心意一動,精神便動,氣也自然隨著鼓盪起來,心意一靜,精神也靜下來,氣也歛入骨中;也就是靜如山岳,動若江河的意思。也可以用在身體,身體的動靜是對腰說的。腰動,全身無有不動。腰靜,全身無有不靜的。
  • 「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況且還對氣的使用和安排也說了這許多。氣當然是有的,不過尤其要注意心志和意識的運用而已,因此這一句使用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的語句,比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來的貼切和適當
  • 行功時如果著重在氣的運行和發展,諸如像氣功靜坐時大、小周天行經一定的經絡路線,或像外家拳將氣凝聚在某一部分的情形時,心志和精神,必定會因注意力的分散而發生分化,不但減少了精神力量,連本來應該隨精神附帶產生的氣,也會隨分化發生阻滯,不能順暢的遍佈全身而大大的打了折扣,所以特別強調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的提示,氣的運行一定要由順暢安逸的精神行遍全身而附帶產生,方不致有阻滯;所以再提出內固精神
  • 太極拳體用時進退不定,因此有牽動往來,不管身體怎樣牽動往精神總是內聚的,因此氣便貼於背或入脊骨,所以這樣,無非是便於蓄勁,以便力由脊發。這時最要精神牢固,也就是精神內歛,能夠內歛,氣也自然隨之沉蓄體內。能做到這樣,外面看來便以神定氣閒,舒適自然的樣子。「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 貓最輕靈和懂的平衡;太極拳移動時,輕靈之中,還要保持平衡,更不能輕率。就好像貓步行時一樣的沉穩中保持輕靈
  • 勁和氣是一體的兩面,氣又是從精神而產生的。精神保持內歛和牢固,勁和氣自然會源源而來,好像水管中的自來水,電線中的電一樣,勁得到精神的支援不斷,自然和剝繭抽絲一樣,連綿不斷了。「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
  • 所有的心神意志要完全放在精神上面,不要放在氣的方面。如果心神放在真氣的運用和運行方面,氣反而發生阻滯,不能為心神所用。所以心神專注了運用真氣,那麼便沒有勁力;心神專注精神不注意氣的運行和運用,而由精神發出的勁,才有不可思議的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 氣在身體裡面是遍佈全身的。體用時,身體任何地方有動作,氣對有變動,但不管怎樣的變動,氣仍滿佈全身的,這情形就和車輪一樣,和外面接只有一點,車輪仍舊一貫的順序滾動,還是一個整體的。身體中的氣也是一樣,所以說:「氣若車輪。」
  • 腰是身體動力和重心的樞紐,腰的轉動和石磨的軸心一樣。(磨在轉,磨心的位置不變。)身雖轉動,腰脊的位置變的,也就是楊家家傳口訣的磨轉心不轉的說法。事實上用車軸比腰,更符實際,車和車輪會隨車軸的轉動而移動。車軸即使轉動但位置不變,否則便會出軌或傾倒了,所以說。「腰如車軸。」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南訓中心八十七年度國家級暨省市級教練講習會(太極拳體用之研究--鞠鴻賓)

  • 各位同道,今天是八十七年度A度(國家級)和B級(省市級)兩個班次的教練講習開訓,這一節課程係由本人來擔任。由於在座諸位都是高層次的準教練了,深信大冢「體用」方面都有深刻之研究,今天由我在各位面前來講,真是在班門弄斧了,講得不好,還請大家原諒
  • 太極拳是一門高級智慧的拳術,它除了包含有高深淵博的哲理外,並具有體用兼備之功能,尤其體用中的諸多特色,其他拳種是不能與它相提並論,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在此特別提出體用方面的問題,和大家一起來研究。
  • 什麼是體?什麼是用呢?以體用兩字的意義來解釋:「體」是指事物的本體。「用」是指事物的功用。
  • 以太極拳而言:「體是指功架」(即套路)。「用是指推手」(即武功)。練體可修身養性,強健體魄,美容養顏,青春永駐,延年益壽,並可變化氣質,達到心靈改革之效,促進社會祥和,改善不良風氣,進而使國家強盛壯大。練,是武功(即技藝),由推手而得。換句話說,要學武功就必須練習推手。武藝是自衛保身,克敵制勝之手段。所以稱太極拳功架為體,或稱為本。推手是武功稱之為用,或稱之為末。諸位瞭解上述體用本末之意義,我們應研究從何處著手得到體用之實?以免本末倒置,到頭來入寶山空手而回
  • 我們既知拳架是體,推手是用,因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自然要由功架著手了,俟功架熟練稍有基礎後,再練習推手,循序漸進,體用自可兼得,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 可是時下練太極拳的人口雖然普遍增加,但大多數練太極的人只練拳架,且不求甚解,都不願去練習推手,當然也有喜歡練推手的,卻是少之又少了。這就等於一塊錢可買到兩樣東西,而只要一樣,卻放另一樣,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呀!殊不知太極拳之體與用是分不開的。古人所謂「體用無二致」和「有體即有用」之句。先師曼髯公在其所著之自修新法自序中明示。「體與用猶如影不能離乎形者」,由此可証,體與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希望在座諸位同道對功架與推手應同步落實,以達體用雙修之目的
  • 無論是練太極拳之體或者是推手之用,都離不開十三勢,離開了就不是太極拳了。十三勢者:即掤、履、擠、按(四正),採、列、肘、靠(四隅),為之八法(或稱八勢、八卦)。以及進(前)、退(後)、顧(左)、盼(右)、定(中), 為之五步(或稱之五行),為十三勢。太極拳之技藝,儘管千變萬化,總是離不開這基本十三勢的。
  • 下面來談談理論與要訣:平正均勻是太極拳的基本要訣,如沒有平正,即失去平衡,重心就不能落實生根。沒有均勻行氣即不能貫串,當然不能行氣運身及氣沉入骨,斂入脊骨了。所以練習時務必掌握平正均勻之要訣,否則就不可能練出高水準的拳藝,這是必然的。
    1. 平正必須從內心做起
      • 心要平:心平則氣和,自然可達鬆沉虛靜,行氣暢順,氣沉丹田,血脈和同而使身心健康,可得延年益壽之益。倘如心不能平,即心浮氣燥,血脈僨張,自然靜不下來練拳了,更不用談養氣守中,得其養生之道了
      • 眼要平視:平視,視線才廣。所謂眼看四方,對來敵之舉動,可以一目了然,從容應付,可穩操勝卷,倘若歪頭扭頸、斜視,或俯視、仰視,不僅失去審敵應變之機會,並有失頂頭懸之要領,使神不能貫頂,以致萎糜不振
      • 身體要平:才能使重心穩定,所謂中正安舒,支撐八方。尤其在練拳或推手時不可忽高忽低,影響下盤不穩,自毀其根
      • 兩肩宜平:方能鬆沉不偏,使重心穩固,切不可一邊肩高,一邊肩低,製造稜角,予敵所乘,尤不可抬肩、扛肩、聳肩,使氣上浮,無根之浮萍
      • 兩胯要平:所謂鬆腰落胯,兩胯必須鬆平,下盤才能穩固,腰方可圓轉自如
      • 尾閭中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領,不論是體抑或是用,都不可離開了它,由於人體是多節之軀,其脊計有二十四節(含頸、胸、腰、脊),猶如串珠一節一節的垂直累疊,而支撐全身之脊樑,頗為脆弱,還要負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稍一不慎而受到俯仰傾斜歪曲等壓迫,重則為天柱斷折而成殘廢,輕則腰酸背痛或生骨刺,痛苦終身。先師曼髯公常訓示我們要「豎起脊樑」,坐時亦要正襟危坐,氣沉丹田。所謂尾閭中正者,即頭頂與尾閭最末之一節成垂扭線,眼平視,頸宜直(鬆)、下顎微內收、尾閭收住,這種在體自可行氣暢順,血脈和同神舒體靜,心智清明,可填髓補腦,以達延年益壽之目的;在用當可發放走化圓轉自如,並發揮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之奇效
      • 起落點要正,即虛步與實手前後對正,比如摟膝抝步、玉女穿梭等式,發頸皆由又上經由腿、尾閭、夾脊、肩、肘、腕行於手指而能節節貫串之整勁
      • 鼻尖與肚臍對正,兩眼保持平視,而不失去頂頭懸,尤具身體轉換,無論四正,四隅,頭與身體時時必須保持中正不可彎曲,避免暴露稜角予敵所乘
      • 膝蓋要與足尖對正(指弓箭步),後箭步膝蓋要鬆沉,可使下盤穩固,並避免膝蓋骨受到傷害
    2. 均勻:
      • 均勻才能貫串,練拳時不可以時慢或時快,要由起勢時到收勢完了,要保持同樣之速度,所謂運勁如抽絲,而綿綿不斷,才可使意與氣節節貫串,行於而能落實歸穴(湧泉)
    3. 分清虛實:
      •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即根據太極理衍生而來的,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者,即陰陽二氣,亦即虛實也。倘無陰陽即不成為太極了,所以在練功架或推手時,不僅兩手兩足要分清虛實,而且週身都要分虛實,如左弓箭步即左腳實,但必須右手亦為實,右弓步同,切不可雙重,雙重就是病,所謂雙重則滯,尤其在轉變虛實應當特別注意,兩手虛實交換在尾閭,夾脊和尾閭必須中正對直,方不失中定。拳經所謂: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就是說週身都有虛實,但虛實,即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沉於湧泉,不過在用則不同了,即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千萬不要錯認了
    4. 頂天立地:
      • 無論練拳或推手,都必須注意,1、頭要正(放鬆);2、頸宜直;3、懸頂,頭虛上提(用意);4、立身要中正,不可前傾、後仰、東倒、西歪。所謂立如平準,重心不可偏失;5、腳要落實(實步)歸穴(湧泉);6、養氣守中(即氣沉丹田)。這樣自可得到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即上、中、下三才之效益
    5. 沉肩垂肘、坐腕
      • 沉肩者,兩肩自然向下鬆沉,但不可刻意下壓,而影響關節不鬆,則氣上浮,不能落實生根。發勁亦無法節節貫串
      • 垂肘,兩肘鬆墜,才能沉肩,肩沉、胸部可鬆,胸鬆、氣自可沉入丹田。而全身得以鬆沉落實歸根。在用,沉肩垂肘富有彈力活力,放勁可節節貫串,放人甚遠
      • 坐腕,即美人手,是鄭子太極拳之特色。在體腕節放鬆是舒筋活血,行氣舒指氣貫四梢。在用美人手才能以掌指粘貼敵人(即聽勁),且能控制敵人。尤其提放勁非美人手不可,這是鄭門中不傳之秘。所謂:沉肩、垂肘、坐腕,這也是楊家之折疊法
      • 為太極拳之樞紐,亦是身法之主在太極拳的經論和歌訣中都有明示,如「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腰如車軸活似車輪,主宰於腰」等等,深信諸位都知。所以不論是練拳架(體),抑或是練推手(用),都要以腰軸帶動全身而動,手是不可自動的。太極拳有句術語:「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拳」。因不動手而動腰,才能達到陼己從人之目的,但不可誤解,不是不動手,手非主動也
    6. 鬆靜沉柔
      • 鬆:是太極拳之靈魂,沒有鬆,所有理論要訣都無法落實,當然就不能談什麼道技雙修了。所以練拳和推手「鬆」是第一關。先從腕關節開始,繼由肘、臀、肩、腰、胯、膝、踝、湧泉,以致心意,四肢、百骸全部要鬆,而且要鬆得乾乾淨淨,無一絲一毫之僵硬牽掛,這樣才是真鬆但是不要忘記意與氣之存在,否則就成懈怠了
      • 太極拳最重要的是「靜」,也渡難做到,靜能增長智慧,靜可使心智不亂應敵心勝,可萬事如意。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 沉:沉著,第一要氣沉之於丹田,身體要鬆沉,勁力才能歸根,所謂沈著不浮,靜如山岳
      • 柔:專氣方能致柔,氣沉入骨、斂入脊骨,補血填髓。在體上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氣旺血足,則筋柔)又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在用的方面所謂以柔克剛,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
    7. 氣:剛才談到「專氣致柔」,柔要由氣中練出來的。那麼氣要怎麼練法呢?相信在座諸位對「氣」一定很感興趣,但恐亦有迷茫之感,因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求氣沉丹田,以及以心行氣ㄨ氣運身,氣宜鼓盪,牽動往來氣貼背,意氣君來骨肉臣,滿遍週身不少滯,行氣如九曲珠,腹鬆氣沉入骨等句(十三勢行功心解及歌訣),無一不講氣的重要性。候醍在行功心解後段又說: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無力,無氣則純剛之句,這一段所說似乎不能用氣了,與前段強調以氣為主完全相反,前後發生矛盾,不實一點也不矛盾,因練氣有層次之關係,必須循序漸進,庶不致有矛盾之感。兄弟作一簡單分析:
      • 養氣:由養氣功夫著手,練拳的時候,固然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要用意來導引氣沉於丹田,尤以心與氣相守丹田。即在不練拳的時候亦要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丹田,所謂行處坐臥,不離這個。日久自可得養氣之功了。但在行氣時務必注意「細長靜慢」,切不可強壓
      • 練精化氣:丹田乃人之藏精之氣相守丹田,因心在五行中屬火鼓盪丹田之氣(用意鼓盪),煽燃心火,以火溫水,使精化成氣體(即真氣或稱原氣),所謂氣沉入骨,斂入脊骨,達乎頂(泥丸宮)而得補腦填髓,以致筋柔骨堅,在用上當可馳騁天下之至剛。諸位在練功架時,多練倒攆,因此式乃專氣之功架
      • 上面所講練精化氣得柔,進而講練氣化神,化神者,即生神力,神力者,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非氣力可比。是為純剛,無堅不摧。因功夫已進神明之階,即神而化之。自然是講精神而不講氣了。由是對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無堅不摧等語之矛盾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