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3月3日 (一) 09:51由黃志翔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甲午戰爭

  • 甲午戰爭(又稱中日甲午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是清朝和日本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 大綱
    1. 日期: 1894年8月1日 - 1895年4月17日
    2. 地點: 朝鮮半島、中國東北
    3. 結果: 日本勝利
    4. 參戰方:大清帝國vs日本帝國
    5. 指揮官:李鴻章vs山縣有朋
    6. 兵力:630,000﹝北洋艦隊﹞ vs240,000﹝日本海軍﹞
    7. 傷亡:約35,000人死傷﹝清軍﹞ 13,823死、3,973傷﹝日軍﹞
    8. 領土變更: 日本控制朝鮮半島,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及遼東半島給日本


  • 起因:

沙俄在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勢力的擴張使日本擔心在遼東半島與朝鮮的霸權。在1875年,日本與朝鮮簽署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使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與互相承認自主獨立國家。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了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想因此脫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與西方國家結交來發展朝鮮。但清朝仍然控制了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在1884年,朝鮮維新派發動甲申政變。在朝鮮的邀請下,袁世凱帶領清軍開入漢城,並且殺了幾個日本人。中日天津會議專條避免了兩國的戰爭,日本與清朝同時從朝鮮撤兵,和約定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相互行文知照。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

  • 影響: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朝軍隊撤出朝鮮半島,清朝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數年後的英日聯盟和日俄開戰。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準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即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