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月1日 (三) 11:08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什麼是濕地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的定義是1979年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的定義:「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 至少週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
  2. 底層土主要是濕土;
  3. 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

上述定義還指出湖泊與濕地的差異在:低水位時水深2米以上為湖泊;水深不足2米為濕地。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

濕地的功能

生態功能

  1. 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流水進入濕地後,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
  2. 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濕地物種十分豐富,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
  3. 是許多珍貴稀有的水禽的繁殖和遷徙棲地,因此被稱為「鳥類的樂園」。
  4. 防止乾旱和洪澇。濕地參與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有重要影響。
  5. 防止海水入侵。濕地能減輕沿海土地的鹽鹼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內河的倒灌。
  6. 保護海岸。濕地可以防止海岸侵蝕。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防止海岸侵蝕的作用最為明顯同時還有防風作用。
  7. 對小氣候有濕潤的影響。濕地的水分在乾旱地區中能濕潤周邊地區,使之比其他地方濕潤,有利於生態環境。

在人類產業上的功能

  1. 巨大的景觀價值,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旅遊特色。
  2. 有農、漁、牧、藥業價值。濕地富產魚、蝦、藻類、蓮藕、蘆葦、藥材等,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3. 有礦產資源。濕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濕地是重要的油田分佈區域;鹼水湖和鹽湖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

濕地的分佈

世界最大濕地

400px

潘特納爾濕地(Pantanal)是世上最大的濕地,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及巴拉圭境內。

潘特納爾在雨季泛濫時,超過80%面積會被水淹沒,是全球最豐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潘特納爾被認為是全球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系統。

台灣濕地分布

  • 請參考中文維基百科:台灣濕地列表,其中列出各濕地鳥類種類數量。
  • 請參考2011年1月25日內政部營建署公布的《國家重要濕地名冊》,其中有各濕地的詳細位置圖。

《國家重要濕地名冊》面積前十名排序


濕地名稱面積
(公頃)
1嘉義朴子溪河口濕地8522
2台中七家灣濕地7221
3彰化大肚溪口濕地4136
4台南曾文溪口濕地3218
5台南七股鹽田濕地2997
6桃園埤圳濕地2974
7宜蘭蘭陽溪口濕地2799
8台南北門濕地2447
9雲林宜梧濕地1857
10桃園許厝港濕地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