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與學生運動/世界上著名的學生運動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3月24日 (一) 16:17由沈昀羲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學生運動 ,簡稱學運 ,是一種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社會運動

五月風暴(法國)

起因

  • 在戴高樂總統統治後期法國經濟失調社會危機嚴重,執政黨派內部出現分裂等原因。所面臨的社會問題。

經過

  • 3月22日巴黎農泰爾文學院學生於3月22日佔領了學校。騷動很快波及巴黎大學。
  • 5月3日警察進駐巴黎大學,驅趕集會學生,封閉學校。
  • 5月6日,6000多名學生示威,與警察發生衝突,結果600多人受傷,422人被捕。外省城市也發生騷動。戴高樂總統表示決不容許街頭暴亂。
  • 5月10日深夜,學生與向街壘衝鋒的警察又發生大規模衝突,360餘人受傷,500多人被捕,100多輛汽車被焚毀。騷動很快波及外省城市。
  • 5月11日龐畢度出訪回國,力主用軟的手法平息運動,宣布赦免令,釋放被捕學生,重新開放巴黎大學。但為時已晚,未能平息事態。各工會組織5月13日舉行總罷工。
  • 5月20日以後罷工人數日增,整個法國陷於癱瘓。接著,左翼的政治人物表態支持運動,由學生運動演變成由左翼主導要求戴高樂下台的政治運動。
  • 5月28日左翼聯盟領袖密特朗宣布,如戴高樂下台,將由前總理孟戴斯·弗朗斯任臨時政府總理,他自己將參加總統競選。
  • 5月29日法國共產黨和總工會決定5月29日遊行,迫戴高樂下台。在這緊張關頭,戴高樂突然去向不明。原來他為防備法共組織的遊行隊伍包圍愛麗舍宮,決心當天遠離總統府。
  • 5月29日中午他先秘密前往聯邦德國的巴登-巴登法軍駐地,找法國駐德武裝力量總司令馬絮將軍。得知軍隊始終效忠於他。
  • 5月30日戴高樂在巴黎向全國發表講話,決意留在自己職位上,解散議會但不撤換總理,並在當晚組織近百萬人的反示威。
  • 6月大選中,支持戴高樂的右翼多數派獲得大勝,得法國國民議會3/4的議席,占絕對優勢。領導此示威,促成暴動的左翼則大敗,此後十多年一直處於弱勢。

結果

  • 戴高樂雖然重新控制了局勢,度過了危機,但五月風暴所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並未隨之消失。一年後戴高樂由於公民投票失敗而被迫辭職,但其根源則在於五月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