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軟體與實驗教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關於本議程
關於本議程
第 6 行: 第 6 行:
 
*本議程的許多經驗是取材自講者目前在新北市進行的實驗教育「[http://jendo.org 六年制學程]」,這個實驗教育和大多數的實驗教育不同:它不是要辦私墊,它是為了改善台灣中學的公共教育而推動。
 
*本議程的許多經驗是取材自講者目前在新北市進行的實驗教育「[http://jendo.org 六年制學程]」,這個實驗教育和大多數的實驗教育不同:它不是要辦私墊,它是為了改善台灣中學的公共教育而推動。
 
*本議程視「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內容」三者為共生關係,必須一起推動。
 
*本議程視「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內容」三者為共生關係,必須一起推動。
 +
==平台端技術==
 +
===MediaWiki===
 +
{{:平台選擇/Mediawiki}}
 +
===etable===
 +
是丁丁「自造」的輕巧的 CMS ,學生學習中的種種功能不可能等別人開發,常常是今天提出明天就要。
 +
*MVC 分離。
 +
*可以嵌入 wiki 頁。
 +
*例子:
 +
*#[http://quality-learning.net 均優學習論壇]
 +
*#[http://jendo.org 六年制學程]
 +
*#

2014年10月25日 (六) 10:59的修訂版本

關於本議程

  • 自由軟體與實驗教育的共同點在於「自造者精神」。
    1. 實驗教育是教育領域的「自造者」,由受教者自己去打造自己需要的教育。不必接受飽含「既得利益」的一般學校教育,可以比較回歸教育本質。
    2. 實驗教育比般學校更容易接受「自造者技術」。
    3. Ivan Illich 在 50 年前就指出公共教育會走入「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缺陷,這是公共教育內建的問題,與教育當局是否腐敗無關,所以建議人民改在教育用品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伙伴選配網(peer-matching network)、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等四個網絡中學習。其中教育諮詢網又包含「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教育指導者」(幫學生克服困難)。但支持這些構想的科技,直到最近才完全成熟。
  • 本議程的許多經驗是取材自講者目前在新北市進行的實驗教育「六年制學程」,這個實驗教育和大多數的實驗教育不同:它不是要辦私墊,它是為了改善台灣中學的公共教育而推動。
  • 本議程視「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內容」三者為共生關係,必須一起推動。

平台端技術

MediaWiki

  1. 真正不會因為網站經營倒閉而發生「斷頭」的 CMS (內容管理系統)。
  2. 維基共享資源中 22,14 萬(2014.7)個資源(主要是圖照),不必上傳、不必布署,直接可以取用,而且沒有授權問題。
  3. 跨 wiki 相互嵌入的功能,是徹底的雲端思考方式。可以把另一個頁的內容「拉進來」目前撰寫的頁,使得創作的「再利用」大增,加強了創作的可「累積性」。開發成本因之大降,開發速度因之大增。
  4. 保存每一個共筆頁自共筆頁創頁開始,每一次修改的文字檔版本,記錄每一次的修改者是誰?做了什麼?即使給學生參與編輯權限,學生也不能破壞什麼。這解決了一個矛盾:給學生太少權限,學生就不愛跟你玩了;給學生太多權限,他又會惡搞你(因為惡搞你很好玩)。
  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頁,可以讓學生打草稿,做作業,使用彈性很大。
  6. 有舉世最強的簡繁互轉功能。
  7. 現有的外掛已經很多,如可以嵌入各個網路影片庫的影片。對現有外掛通通都不滿意要自己加功能,寫外掛也不難。
  8. 每個條目共筆頁都有這個共筆頁的討論頁(也是共筆頁)。
  9. 必要的修改:
    • 由所有的人共同擁有所有的頁,改成各群組能擁有自己的頁,別人不能亂看亂改。這樣老師才可以把問題的答案放到學生看不到的共筆頁上面。
    • 強化紙本輸出能力。
    • 強化課程、作業、題庫、成績等教學元素。
    • 強化簡報能力。

etable

是丁丁「自造」的輕巧的 CMS ,學生學習中的種種功能不可能等別人開發,常常是今天提出明天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