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人文(文化、藝術、建築):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上課程序
我的功課
第 77 行: 第 77 行:
  
 
[http://www.nocsh.ntpc.edu.tw/sociweb/coursereport/photoshow/photodata/panchioustory.htm 板橋的故事]
 
[http://www.nocsh.ntpc.edu.tw/sociweb/coursereport/photoshow/photodata/panchioustory.htm 板橋的故事]
 
===我的功課===
 
*# 8/13各個圖照的由來和歷史(音樂公園、石雕公園、板橋花市、殯儀館)
 
*# 各個圖照地點的地址(GIS)
 
*#*用marker標示出來
 
 
*# 讀板橋的故事,然後用我自己的話說出來。
 
*# 8/15 下午1:00要來上丁老師的課(GIS)(已完成)
 

2014年10月4日 (六) 09:21的修訂版本

上課程序

    1. 介紹板橋的文化,藝術,建築
    2. 問問題時間
    3. 給全班同學上網找資料
    4. 帶同學去公園
    5. 小考

文化

  •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 文化的定義: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藝術

  • 講到藝術,就會想到板橋435藝文特區。
    1. 板橋435藝文特區歷史:原地為中正、篤行眷村,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大漢溪暴漲。淹沒此兩眷村。1964年,退輔會為招待歸國華僑,於原地蓋一座現亦稱為中正紀念堂的巴洛克建築,採希臘式山頭及多立克柱式,樓前還有一座噴泉。後來成為退輔會的訓練中心,又擴充教室、學生宿舍、禮堂、圖書館,以及中正路上之牌樓等設施。1996年,賀伯颱風,大漢溪洪水倒灌,訓練中心遭一公尺多高的水淹沒,荒廢將近十年,環境髒亂,流浪漢進駐,成為板橋的都市之瘤,資產歸屬於台北市政府所有。板橋代理市長張宏陸爭取經費,向台北市政府商借,重修打造成現在的藝文特區,於2005年改為現名。
    2. 板橋藝文特區:

Screenshot 2014-08-07-10-15-58.jpg

  • ^彩繪過的老房子。

Screenshot 2014-08-07-10-23-15.jpg

  • ^園區內花木扶疏、綠地廣大,入口歐式的中正紀念堂 ,高聳對稱的多力克柱列,及精緻雕刻的山牆構成立面,在左右兩翼的白沙及噴水池的襯托下,樸實又華麗。

Screenshot 2014-08-07-17-23-52.jpg

  • ^這張是美麗的歐式庭園。

P 20140513 110231.jpg

  • ^這張是上次我在435藝文特區裡,發現到有一對新人在那個場地拍婚紗照。

Screenshot 2014-08-10-10-11-32.jpg

  • ^大禮堂曾是全縣後備軍人受訓講習才使用的場所。

Screenshot 2014-08-10-10-20-30.jpg

  • ^這是園區的地圖。

建築

Screenshot 2014-08-14-16-16-39.jpg

  • ^板橋林家花園
    1. 板橋林家花園歷史:林本源家族始祖林應寅於1778年來台,早先定居於新莊一帶,後其子林平侯販白米與食塩為業,林爽文事件以後,民生必需品缺乏,導致米塩大漲,獲利無數,林家於是大量收購土地,大抵奠定日後林本源家族的巨額財富。1818年林平侯因新莊的泉州人兵聲猛烈,舉家遷居大科崁(今日桃園大溪)。

Screenshot 2014-08-12-15-04-17.jpg

  • ^板橋接雲寺。
    1. 板橋接雲寺:是一間歷史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臺灣民間傳統寺廟,創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創建之初乃為迎接清代中和慈雲嚴香火,故名為接雲寺,為清代 板橋一帶漳州移民所建寺廟,當時由林本源家族林國芳倡首創建。板橋接雲寺現況為民國三年(1914)時改建之建築,它的信仰、神像、祭典活動、建築、雕 刻、彩繪、文物等,都是臺灣重要的民間文化資產,可以說是板橋地區最富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民間寺廟。

Screenshot 2014-08-12-15-04-54.jpg

  • ^板橋大佛寺。
    1. 板橋大佛寺:有近40年歷史,位於文化路二段, 捷運5號出口附近,寺前綠蔭扶疏,是一座在車水泥馬龍的鬧區中寧靜莊嚴的佛寺。因為少有重大的宗教活動,也沒有宣傳,甚至問板橋人大佛寺,多半不知道或沒特別留意,只有重大節目(例如:浴佛節)才比較有香客出入。

Screenshot 2014-08-12-15-03-28.jpg

  • ^板橋慈惠宮。
    1. 板橋慈惠宮建廟文史:慈惠宮媽祖廟位於新北市板橋區鬧區,是舊擺接堡十七大庄的媽祖信仰中心,與枋橋街文昌廟(今板橋區),枋橋街接雲寺(今板橋區),枋寮廣濟宮(今中和區)及大安寮庄大墓宮(今土城區)等寺廟合稱擺接堡五大廟。

Screenshot 2014-08-12-15-44-24.jpg

  • ^板橋農村公園。
    1. 農村公園:農村公園位於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與雙十路交叉口,鄰近捷運江子翠站,為全國第一座以農村造景為主的休閒公園。板橋農會於民國78年所闢建,佔地有8447平方公尺。入口位於吳鳳路50巷,與潮和宮相對。與毗鄰的石雕公園面積合計超過三公頃,構成板橋市區中難得的綠地。

Screenshot 2014-08-12-15-47-30.jpg

  • ^板橋浮洲親民公園。
    1. 浮洲親民公園:就位於連結板橋與樹林的浮洲橋旁,過去是3個舊眷村(40年代所建造的力行新村,文和新村,以及60年代增建的慈仁一村)的所在地,由於眷村過去曾遭水患的破壞,又因年舊失修導致居民搬離,這些房屋變成治安死角而有了重生之路,經過政府的規劃,99年3月浮洲親民公園就誕生!
  • 音樂公園:為國內以音樂為主題的都會公園,位於新北市板橋區位於大同街70號,西起雙十路,文聖街,東至懷徳街,南到萬板大橋引道,北達大同街,面積廣達3萬5000平方公尺。原為北台灣第1個遊樂園區大同水上樂園舊址,民國87年,板橋市公所取得荒廢已久土地後,投入新台幣7500多萬元經費打造,前期先施作簡易公園,90年以音韻人生為出發點,重新規劃設計為國內第1座音樂公園都會公園。

DSC08697 thumb-2-.jpg

  • ^另一個入口,可以順便免費租借腳踏車,在雙十路和萬板大橋的交叉路口,但有開放的時間限制。

DSC08660 thumb-1-.jpg

  • ^還有新北市立板橋托兒所之新民分所在活動中心裡。

DSC08680 thumb-2-.jpg

  • ^舞台的左邊有洗手間,來這裡活動的朋友們,可以多多使用。
  • 石雕公園:位於新北市板橋區雙十路農村公園旁,鄰近捷運江子翠站是一處新興現代休閒景觀園地。

430.jpg

  • ^板橋石雕公園內設有中式涼亭。
  • 板橋永安公園:位於板橋區雙十路1段介於萬板路與縣民大道中間,靠近萬板路的永安公園四方型大門是屬於永安公園活動中心的入口,這裡的活動中心常會舉辦各種活動或喜慶婚宴。

179294051 m.jpg

  • ^永安公園活動中心往縣民大道方向走去,就可以看到三個半圓型造型的圈圈,是永安公園雙十路的大門口。

人民生活

  • 板橋花市:文化路北二高橋下,新埔捷運站出口,在民生路與文化路口高架橋下。
  • 歷史:成立於民國85年,位於板橋民生高架橋下,捷運新埔站旁,交通相當便利,目前擁有94個攤商,是新北市大型的花卉市場之一。舉凡各類最新品種花卉,盆栽,古蕫,形形色色的花卉及各類資材應有盡有。園藝用具也很齊全,吸引愛好者前來尋寶。偶爾到花市買點鮮花或植栽,裝點一下居家環境,小小的變化讓生活更加有趣。

DSC03890 1307809883.jpg

  • ^板橋花市入口處。
  • 殯儀館:是台北市信義區的殯葬禮儀機構。創利於1950年,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由台北市由台北市役所經營的葬儀堂,位於今台灣台北十四號,十五號公園附近的葬儀堂建於1942年,主要業務除了提供日本內地人火葬場所外,並提供西式化公祭及遺體服務,另外也連帶管理葬儀堂所在三板橋一帶的骨灰墓園。
  • 歷史: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葬儀堂本為公營,但因戰前的台灣人不習火葬,業務內容多更動為土葬之前的遺體處理及葬儀等事宜。1950年,台北市長游彌堅無償將其葬儀堂交由上海人錢宗範經營並將葬儀堂所轄六張犁墓地委交管理。而錢宗範除了將葬儀堂改名為極樂殯儀館之外,仍繼續從事葬儀事項,而名義上仍受台北市政府管理。
  • 新埔捷運站:位於文化路上,民生路口北側,規劃時期原定站名為民生站,車站代碼Bl3。站名取地當地地名新埔。距離台北捷運黃線新埔民生站約250公尺。
  • 歷史:
    1. 2008年8月31日:隨著板橋線龍山寺-新埔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2. 2006年5月31日:板橋線自本站向南延伸通車至府中,並銜接土城線。

問問題時間

    1. 什麼是文化?


板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