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人格: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第 1 行: | 第 1 行: | ||
=人性= | =人性= | ||
− | + | 人性意指人的性情。 | |
人性有好幾面,慈愛的、善良的、惡毒的.... | 人性有好幾面,慈愛的、善良的、惡毒的.... | ||
簡單來說,就是善跟惡。 | 簡單來說,就是善跟惡。 | ||
+ | ===現代社會跟中國文化對人性定義=== | ||
+ | 現代社會認為人性只有一種,而且是與生俱來的。 | ||
+ | |||
+ | 中國文化對人的本性有四點: | ||
+ | |||
+ | 壹、人性本善論,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
+ | |||
+ | 貳、人性本惡論,以儒家荀子為代表,有「人之性惡,其善偽也」的論斷。 | ||
+ | |||
+ | 參、人性無善無惡論,代表人物為告子,他認為人性無善無不善,「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 ||
+ | |||
+ | 肆、人性既善又惡,代表人物是西漢的揚雄,他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
2014年8月24日 (日) 14:08的修訂版本
人性
人性意指人的性情。
人性有好幾面,慈愛的、善良的、惡毒的....
簡單來說,就是善跟惡。
現代社會跟中國文化對人性定義
現代社會認為人性只有一種,而且是與生俱來的。
中國文化對人的本性有四點:
壹、人性本善論,以儒家孟子為代表。"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貳、人性本惡論,以儒家荀子為代表,有「人之性惡,其善偽也」的論斷。
參、人性無善無惡論,代表人物為告子,他認為人性無善無不善,「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肆、人性既善又惡,代表人物是西漢的揚雄,他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