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戒嚴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9月11日 (五) 10:31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什麼是戒嚴與台灣戒嚴(楊京典)

  • 戒嚴是指國家在處於對外戰爭、內部叛亂、或者財政經濟危機的等嚴重危害社會安全與政治穩定的特殊時期採取的一種緊急措施,通常時間不會太長,幾天到一兩年就解除了。可是台灣的戒嚴是特殊的,因為政府覺得用戒嚴很好控制人民,所以時間長達38年。
  • 戒嚴時政府會限制人民的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參政權。
  • 台灣的戒嚴從1949年~1987年為止,總共長達38年。
白色恐怖時期的死者名稱

戒嚴時期影片

0:00~5:37

政治(蔡依緁)

警備總部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是中華民國政府曾在臺灣設置的一個公共安全維護機關,在臺灣剛光復時就成立。是當時臺灣的八大情治系統之一(法務部調查局、國防部情報局、憲兵司令部調查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國民黨大陸工作會、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安全局)。1992年,警總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成為現今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與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之前身。

警備總部

雷震案

雷震事件是國民黨鎮壓反對派的政治事件之一。雷震在1917年加入國民黨。1949年隨蔣介石去台灣後,對蔣介石三連任總統獨裁專制不滿,與胡適為友,常在胡適所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上發表文章。1954年,蔣介石下令開除雷震的國民黨黨籍,並撤銷其全部職務。1960年1月雷出任《自由中國》雜誌社社長,主張台灣實行美國式的兩黨政治。同年5月20日,雷震公開指出,在台灣是國民黨“一黨獨霸”、“操縱選舉”,無“民主、自由”可言,並呼籲一切“相信民主政治的人,趕快集合起來,組織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以打破國民黨獨霸的局面”。9月,他聯合台灣反蔣人士等籌組反對“中國民主黨”,準備發動民主運動,反對蔣介石連任“總統”。

胡適和雷震

雷震影片1

雷震影片2

雷震影片3

雷震影片4

自由中國

《自由中國》雜誌,是一本在中華民國發行,用來擴推廣民主自由空間的政治刊物,由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自由主義者以及政治人物所出版。因為台灣在國民黨的威權統治下,《自由中國》雜誌在台灣的言論市場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因雷震等臺港在野人士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觸怒了國民黨當局,1960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藉《自由中國》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殷海光寫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等人逮捕,將《自由中國》雜誌停刊。
自由中國

經濟(曾明哲)

土地改革

什麼是土地改革?

  • 土地改革是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為什麼要土地改革?

  • 農民如果沒有自己的土地,就不會賣力耕作,因為大部份收成需要交給地主,但如果土地所有權是農民的,農民會較賣力的耕作,收成量會增加。

為什麼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土地改革沒成功,卻在台灣改革成功?

  • 因在中國大陸時國民黨高官大部分就是地主,所以土地改革失敗;但在台灣,因國民黨是空手而來,所以剝奪的土地是台灣地主的,國民黨高官認為沒關係,因此土地改革成功。

三七五減租

  • 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在1951年6月7日以總統令公布施行。
  • 三七五減租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土地改革的第一階段工作。
  • 三七五減租規定了農民繳納給地主的地租,地租限制最高為全年總收的37.5%,如:年產1000斤,最高地租為375斤,且原地租低於此標準不得提高。同時規定了以下的條款:
    1. 地主不得預收地租,若遇歉收則應調降。
    2. 佃期不得低於6年。
    3. 租約期滿後,除非地主收回自耕,否則仍應租給原佃農。
    4. 地主若要出售土地,原耕作之佃農有優先承購權。
    5. 各縣市鄉鎮設有租佃委員會,以仲裁調解租佃糾紛。
非CC授權圖照,請更換圖照或使用img標籤

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領

  • 准許符合規定之承租農民依照規定程序申請承領,於繳清地價後,移轉土地所有權給農民(可使用分期付款),扶持自耕農,1951年6月,政府開始實施公地放領,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台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

耕者有其田

  • 可以說是土地政策的目標原則,執行重點是對大地主執行土地徵收,以國營企業股分換購,徵收土地以無息貸款方式售予佃農,完成土地所有重分割,使所有個人發展權益趨於平等,經濟得予勃發。
非台灣耕者有其田圖照,請更換

輕工業發展

  • 這時期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政府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 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輕工業替代進口商品。用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並以紡織業為重。
  •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

高雄加工業影片

十大建設

  • 十大建設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基礎建設工程。
  • 1965年經濟起飛後,對外貿易展開;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公共基本建設缺乏,沒有道路、機場、發電廠等。
  • 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
  • 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
  • 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
    1. 中山高速公路
    2. 鐵路電氣化
    3. 北迴鐵路
    4. 桃園國際機場
    5. 台中港
    6. 蘇澳港 沒建設成功
    7. 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 建設成功,但經營失敗
    8. 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
    9. 石油化學工業(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
    10. 第一核能發電廠

文化與教育

世界局勢(施棋澧)

美國放棄蔣介石

  • 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目前無意在台灣獲取特别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不準備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不準備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戰中的途徑」,並強調,「美國政府不準備對台灣的中國軍隊供給軍事援助或提供意見」,之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中國的危機》的著名演講,正式把台灣放在美國安全防線之外。美國放棄台灣的決定在韓戰後就180度大轉變。

韓戰

  • 韓戰1950年 6/25-1953 年7/27 是朝鮮半島上的南韓與北韓之間的戰爭,美國幫助南韓統一北韓,中國因同情北韓並派出高達100萬的志願軍幫北韓跟美軍作戰,韓戰的結果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邊界,同時導致美國改變對台灣國民黨政權的態度,並且派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協防臺灣。
白朗寧M1919水冷式機槍(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為美軍在韓戰所使用

冷戰

  • 冷戰1947年—1991年,以美國和他的盟國長期對峙蘇聯和他的盟國,並沒有發生全面開戰,只有各自派代理人打小規模戰爭。

越戰

  • 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因為美國要圍堵共產黨勢力擴張,在中南半島所引發的戰爭,美國前後出兵50萬,結果失敗,越南、柬埔寨、寮國都被共產黨黨赤化。

越戰影片

台灣退出聯合國

  • 美國計劃在聯合國形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蔣介石不願配合,中國則是希望把台灣逐出聯合國,最後在聯合國2758決議案投票前,蔣介石主動宣布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喪失多數的邦交國,並且被逐出聯合國附屬組織。

中國(許皓程)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因為毛澤東急著看到結果,想要超過英國追過美國,所以要求全民煉鋼,後來煉了1070萬噸的鋼鐵,可是一般人煉成的鐵都是品質不好的,所以後來那些鋼鐵都成了廢鐵。後來又連放衛星,基層人員騙上級說農民畝產了幾萬斤的糧食,可是實際上全部的作物都死光了。最後「至少」有4500萬人因為沒有食物吃,所以死亡,也是中國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中國文化大革命

因為毛澤東發動三面紅旗,導致大飢荒,所以黨內把他推到第二線,但他不願意,所以毛澤東在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全名叫做「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當時由毛澤東和中央文化大革命小組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統治階級,從頭到尾總共動員了成千上萬的紅衛兵進行全方位的階級戰爭。此外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朝鮮、法國等一系列國家。

紅衛兵製作的政治宣傳口號: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黨中央,用鮮血和生命保衛毛主席

823砲戰

是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之間,發生在金門和附近島嶼的一場戰爭。雙方以砲彈跨海攻擊,所以稱砲戰。砲戰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

823砲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