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人烏爾王族局戲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9月14日 (一) 10:42由柯智懷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一套烏爾王族局戲
烏爾王族局戲的玩法

烏爾王族局戲,又名二十格戲,是蘇美文明的圖版遊戲。

局戲

局戲是一種擲賽遊戲,也就是用骰子、陀螺、長斫(讀音ㄓㄨㄛˊ)、貝殼等擲具隨機決定棋子沿棋盤路徑的前進步數或後退步數,最早的局戲是西元前三千一百年的古埃及三十格戲,塞尼特(Senet),在古埃及語是「過關斬將」的意思。

埃及也有所謂的「盤蛇圖」(Mehen),「捲曲的蛇」,亞述帝國統治時期,埃及的版圖遊戲經由亞述的殖民傳到了阿拉伯地區,之後又傳到了歐洲,變成「賽鵝圖」。

中國的擲賽遊戲則自成一格,傳統遊戲「陞官圖」在唐代發明,用意是透過升官意象刺激孩子努力向上。民國初期,科舉廢止,舊式的陞官圖玩家族群減少,於是明代成形的「葫蘆問」便開始流行,葫蘆問自明鄭時期亦傳入臺灣,並以此作賭博工具。

西方的局戲

局戲的起源

從賽鵝圖到大富翁

意識形態與版圖遊戲

東方的局戲

陞官圖

科舉制度

葫蘆問

局戲與臺灣賭博文化

烏爾王族局戲

烏爾王族局戲最早的棋版發現於西元前兩千六百年的烏爾王族古墓,烏爾城廟塔的附近,約在北緯30.922659,東經46.126259的地方。

烏爾王族局戲的詳細規則並不明,推測與古埃及的塞尼特相似。一套烏爾王族局戲包含一個二十格的方格棋盤,格子上會有數種標示事件或象徵的記號;每方會有七枚棋子:暴風鳥、渡烏、雞、鷹、家燕、鴿和麻雀,有些只有 暴風鳥、渡烏、雞、鷹和家燕五種旗子,以顏色區分敵我;擲具則為數根長斫。

棋盤的初始佈置為雙方棋子置於其中一邊縱行,交錯排列,每回合擲一次長斫,然後移動一枚己棋,以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前進。所謂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就是指如同牛在耕地一樣,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來回重複,或反之, 筆寫字由右側書寫一行,然後在下一行從左側書寫回來。

當棋子抵達對向縱行的起始格時,將那一個棋子移除棋盤。最先把所有己棋都移除棋盤的,就勝利了。

規格

規則

牛耕式書寫法

鳥類動物對古文明的價值

材質

象牙

青金石

=藍色染料的演進

黃金

貴金屬
貴金屬的貿易

烏爾古城

局戲出產的地方是烏爾(Ur)古城,閃語的「出海口」之意,又稱吾珥,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座古城,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的故鄉,那裏有許多的商人販賣這種局戲,不過他們使用的是較為廉價的材料和容易取得的塗料。

西元前五千五百年,烏爾始建,當時烏爾城的領域北至今日伊拉克濟加爾省的舍特拉,西至那西里耶的幼發拉底河河岸,東至今日伊拉克巴斯拉省、伊朗阿巴丹的底格里斯河出海口,南至今日科威特的幼發拉底河出海口,當時位在出海口三角洲內的布比延島還未開始淤積。

生活型態

城邦

農牧業都城

烏爾廟塔

地理位置

亞伯拉罕

生平

亞伯拉罕諸教

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