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分類:機構辦學 群學的核心是公共與共享,透過將同學切換到「討論模式」、讓同學的知識與技能互補並彼此糾錯、用「平行演算」來進...)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機構辦學]]
+
在這個學程裡,學生並不是單獨地向老師學習。更多是學生組成團隊,共同進行群學。
群學的核心是公共與共享,透過將同學切換到「討論模式」、讓同學的知識與技能互補並彼此糾錯、用「平行演算」來進行分工合作,是當代學習的重大要領。
+
  
「公共」外顯看到的是「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公共性教育」的內在是讓人體驗到「我,其實包含著小我與大我」。
+
這種練習很重要,能幫助同學,終身都能持續學習。
台灣教育中的公共性教育其實是整個掉在地上的。當前教育系統傳達給學生的觀念是:我的天賦和努力是專用來贏過其他人的,而不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只要我是精英,國家和社會就欠我「光環」,不給我光環就是不重視精英教育,不公平!
+
  
其實我們人能有些許成就些許產出,一小部分是得自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一大部分是得自於整體大我的成全。所以這些成就這些產出,固然有些應該歸於我們享用,但仍應將其分享給大我中的其他人。即便我們有些天賦,也是我們較他人幸運,並不意味著我們便因此高別人一等。人的天賦能力主要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
在群學中,人會有三種變化:
 +
#大腦由自我對話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同組伙伴之間的知識與技能會相互補充,彼此糾錯。
 +
#透過分工,整組人會進入「平行運算」的狀態,突破「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之限制。
  
但是這種道理要怎麼教呢?首先本實驗教育不但全面使用自由軟體、自由教材,享受別人大方的分享,也要求師生的產出以 CC 授權出去,再分享給天下人。
+
這一點是個人自學,無法達到的體驗。
 
+
其次學程的課程單元會結合眾多的公共議題,例如討論:正義、計畫性汰舊、我國應否廢除死刑、我國應否興建核四、土地徵收制度探討、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之利弊、誰是恐怖份子等公案,全班一起去看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等影片,同學的主題備課有「為什麼貧窮」,全班進行的大單元教學「我國的領土範圍」、「服貿協議與學生運動」(自願去的同學有實際去學生運動靜坐廣場參訪)、「司馬庫斯」共同經營等等。這些課程都能增益同學討論公共議題的知識與能力。
+
 
+
日常生活中,學程是依自治章則進行治理,同學也選出初審法官裁處他們的糾紛。
+
 
+
「公共性」不是大人外銷給小孩實踐的大道理,小孩實踐就好,大人都不必實踐。外銷派式的教育從來不會成功,因為言教永不如身教。辦學團隊本身就要恪守章則治理的原則,處處尊重程序正義。
+
 
+
公共性教育是一條漫長的學習歷程,若干同學要學習從比較自我中心走向具有「公心」,若干同學要從沒有包容異己的習慣走向同理不同類型的人、進而肯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正義,若干同學要從「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走向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和負責,可能歷時極長,也不一定會在學程的六年內就成功。例如就有同學就嗆老師,他覺得興不興建核四干他屁事,學程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課程?但辦學團隊的共識是,對同學們公共性的培養「只問耕耘,不計收穫」,全力去做就是了,埋下去種籽可能明年就發芽,可能五十年後才發芽。但播下種籽是學程對同學的責任。
+

2020年5月21日 (四) 11:53的最新修訂版本

在這個學程裡,學生並不是單獨地向老師學習。更多是學生組成團隊,共同進行群學。

這種練習很重要,能幫助同學,終身都能持續學習。

在群學中,人會有三種變化:

  1. 大腦由自我對話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2. 同組伙伴之間的知識與技能會相互補充,彼此糾錯。
  3. 透過分工,整組人會進入「平行運算」的狀態,突破「老天給人兩份本事,也不會給人兩份時間」之限制。

這一點是個人自學,無法達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