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課程理念
課程理念
第 17 行: 第 17 行:
  
 
==課程理念==
 
==課程理念==
<div class='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768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450px' height='*' /><div class='thumbcaption'></div></div>
+
<div class='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768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450' height='450' /><div class='thumbcaption'></div></div>
  
 
本實驗教育的主要課程理念包含:「生活實踐」、「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而「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三者均必須結合「生活實踐」,三者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化學變化,既不是絕然分離,也不是互相交融。他們互有滲透又必須維持各自獨立。
 
本實驗教育的主要課程理念包含:「生活實踐」、「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而「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三者均必須結合「生活實踐」,三者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化學變化,既不是絕然分離,也不是互相交融。他們互有滲透又必須維持各自獨立。

2020年5月22日 (五) 11:29的修訂版本

實驗教育理念、目的及方式

本計畫有三目標,四理念,課程三區塊,簡述如下:

  • 三目標:
    1. 改善公共教育的瑕疵。
    2. 免除國中生升學壓力。
    3. 改進教育經費的運用。
  • 四理念:
    1. 生活實踐
    2. 學生自主學習
    3. 無界學習
    4. 群學
  • 課程三區塊:
    1. 工具能力
    2. 基本內容學習
    3. 專題與選修

課程理念

本實驗教育的主要課程理念包含:「生活實踐」、「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而「自主學習」、「無界學習」、「群學」三者均必須結合「生活實踐」,三者之間也存在著微妙的化學變化,既不是絕然分離,也不是互相交融。他們互有滲透又必須維持各自獨立。

(一)生活實踐

目前的學校教育,教學生主要的方向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父母師長心目中的好學生就是考試考得好的學生,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像「飼料雞」,缺少處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我們無法認同這種教育。所以,本實驗教育強調自主學習和實做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想以「土雞典範」取代「飼料雞典範」。基本上學生可以做的就交給學生做,例如學校的網路管理,而洗衣、烹飪是基本功,是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在自主學習上,並不只是去讀大人準備好的書本(這是飼料)就夠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透過網路,整理、分辨龐大的訊息,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進而解決自己周遭知識上的、生活上的問題。當然,在生活實踐上,學校的大人們,也必須和學生一起來實做、一起自主學習,不能當「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學生實踐,自己卻不必實踐。

(二)自主學習

本機構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也鼓勵老師: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除了有大量的選修課去適應同學不同的興趣與性向之外,更教導同學透過 OST 的技能去完成「組課」—自己動力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課程。

同學需要進行主題備課、專題探討等課程來主動發展課程,因此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來準備和進行這些自主學習課程。

(三)無界學習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無界學習基本的涵義就是:學習是無處不可發生的。學習不見得必須在教室,如果教室意指學生學習的地方,那麼任何地方都可以變成教室,讓學生來學習。所以,本課程透過行動裝置連結雲端伺服器,可以機動在任何場域進行學習。

以下舉一些例子,來說明無界學習的現場施作:新北市動畫故事館全天參訪、至國立台灣圖書館借還書、至高雄科工館參訪、至桃園進行趕鴨之旅、中央氣象局、腦波教室;全班到戲院觀賞影片: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薩爾加多的凝視、老鷹想飛,並至高雄「痞子英雄」片場參訪兩天一夜;分組行動學習則由單日分組行動學習、至兩日隔宿分組行動學習、再到五日分組行動學習;體能鍛練則到南寮騎34公里自行車、單車10公里30公里60公里80公里梯次訓練、再到全班單車600公里長程考驗,登天上山、中正山、硬漢嶺、大棟山、青龍嶺、五寮尖、七星山、大屯山、猴山岳、姆指山到司馬庫斯三天兩夜;服務學習則是在「均優學習論壇」中擔任籌備及現場志工。除了這些場域資源本身提供的學習之外,同學也學習到如何進行行動策畫,以及多元表達學習產出。

高一的境外行動學習,同學還必須策畫國境以外的八天行程,自己規畫交通、住宿、學習等細節,並且自炊自食,以綜合運用所學。高三的全班行動學習,則必須策畫全班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為共同行程,由同學、家長、老師選舉出策畫小組,策畫一切行程細節;後廿天為分組行程,分為七條路線,分別到北歐、中歐、東歐、南歐、西歐。

(四)群學

群學的核心是公共與共享,透過將同學切換到「討論模式」、讓同學的知識與技能互補並彼此糾錯、用「平行演算」來進行分工合作,是當代學習的重大要領。

「公共」外顯看到的是「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公共性教育」的內在是讓人體驗到「我,其實包含著小我與大我」。 台灣教育中的公共性教育其實是整個掉在地上的。當前教育系統傳達給學生的觀念是:我的天賦和努力是專用來贏過其他人的,而不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只要我是精英,國家和社會就欠我「光環」,不給我光環就是不重視精英教育,不公平!

其實我們人能有些許成就些許產出,一小部分是得自自身的天賦與努力,一大部分是得自於整體大我的成全。所以這些成就這些產出,固然有些應該歸於我們享用,但仍應將其分享給大我中的其他人。即便我們有些天賦,也是我們較他人幸運,並不意味著我們便因此高別人一等。人的天賦能力主要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的。

但是這種道理要怎麼教呢?首先本實驗教育不但全面使用自由軟體、自由教材,享受別人大方的分享,也要求師生的產出以 CC 授權出去,再分享給天下人。

其次學程的課程單元會結合眾多的公共議題,例如討論:正義、計畫性汰舊、我國應否廢除死刑、我國應否興建核四、土地徵收制度探討、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之利弊、誰是恐怖份子等公案,全班一起去看霸凌、不如跳舞、看見台灣等影片,同學的主題備課有「為什麼貧窮」,全班進行的大單元教學「我國的領土範圍」、「服貿協議與學生運動」(自願去的同學有實際去學生運動靜坐廣場參訪)、「司馬庫斯」共同經營等等。這些課程都能增益同學討論公共議題的知識與能力。

日常生活中,學程是依自治章則進行治理,同學也選出初審法官裁處他們的糾紛。

「公共性」不是大人外銷給小孩實踐的大道理,小孩實踐就好,大人都不必實踐。外銷派式的教育從來不會成功,因為言教永不如身教。辦學團隊本身就要恪守章則治理的原則,處處尊重程序正義。

公共性教育是一條漫長的學習歷程,若干同學要學習從比較自我中心走向具有「公心」,若干同學要從沒有包容異己的習慣走向同理不同類型的人、進而肯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正義,若干同學要從「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走向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和負責,可能歷時極長,也不一定會在學程的六年內就成功。例如就有同學就嗆老師,他覺得興不興建核四干他屁事,學程為什麼要安排這種課程?但辦學團隊的共識是,對同學們公共性的培養「只問耕耘,不計收穫」,全力去做就是了,埋下去種籽可能明年就發芽,可能五十年後才發芽。但播下種籽是學程對同學的責任。

課程治理理念

三原則

  1. 親、師、生三方合意治理,以實現「共好」的理想。
  2. 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3. 章則治理,注重程序正義。

治理方式

  1. 自治會議中,辦學團隊、家長、學生之投票權數為四比三比三。
  2. 本學程之課表由辦學團隊提出,家長、學生得透過自治會議提案補充之。自治會議通過之決議,辦學團隊應予以執行。
  3. 同學們分為各學習組,各學習組之組長由組內同學選舉,並得改選。組長有帶領全組,實現章則之權責。
  4. 得依同學之專長,指定不同項目之班級小老師。小老師由辦學團隊提名,經家長及同學們同意後任命。
  5. 得依家長、老師、同學之專長,成立不同項目之課程研究小組,規畫課程並納入課表。課程研究小組之成員採志願制,討論得以網路或實體聚會進行,實體討論之時間以多數人方便為主。
  6. 由辦學團隊安排同學之導師,指導同學行為、處理其成績並與家長聯絡。
  7. 同學應準時上學,出缺勤紀錄提交設籍學校,做為成績與發放「完成實驗教育證明」之依據。
  8. 上學時間分為上課與下課,上課時間老師可指示不得玩 Game 、即時通訊軟體,收看或收聽與該堂教學無關之影片、音樂,違反者收管平板電腦或器材至放學時間。
  9. 課程中「吃飯說菜」「閱讀指導」由家長們參與教學並規畫之。
  10. 每學期固定召開親師生課發會,參考:課發會/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