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自造者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2月21日 (日) 11:18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當代的主要意識型態

  • 共產主義:崇拜唯物史觀。蘇聯和東歐共產黨解體後已式微,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其實毫不虔誠,只是維持既得利益而已。
  • 資本暨消費主義:崇拜自由市場。
    1. 教條一:應該和利潤拿出來,再投入生產。
    2. 教條二:長期來說餅會變大。
    3. 教條三:經濟成長至上。
    4. 教條四:消費主義,消費是美德,這種美德不用苦行,人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5. 結果:帶來人類滅亡的危機,大幅延長現代人生計時間、縮短可支配時間。
  • 民族主義:崇拜國家民族。
  • 人文主義:崇拜人性,現代智人是獨特、神聖的,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事物有本質上的不同。

「自造者」精神在於擺脫「資本暨消費主義」的意識型態,不再盲從規格化大量生產下邏輯,成為乖巧的消費者。用實踐和個性化,找回個人的主體,再平衡這個世界。

自 1719 年興起的近代公共教育,有其偉大的一面,使之前不可能受教育的幾億人民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其必然走向儀式化,並複製社會主流的支配關係,早為 Ivan illich 所反省檢討。是「資本暨消費主義」下相當典型的產物。

Ivan Illich 在 50 年前就指出公共教育會走入「儀式化」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缺陷,這是公共教育內建的問題,與教育當局是否腐敗無關,所以建議人民改在教育用品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伙伴選配網(peer-matching network)、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等四個網絡中學習。其中教育諮詢網又包含「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教育指導者」(幫學生克服困難)。但支持這些構想的科技,直到最近才完全成熟。

台灣的社會特性與教育合作

  • 台灣是社會運動與「常民政治」的樂土。
  • 但台灣目前用錯治理地圖。

台灣的「社區大學」及「實驗教育」則比較像「教育的自造者」,而國民教育(含十二年國教),則是典型的公共教育,服膺「資本暨消費主義」背後的意識型態。

兩種體系的不同,既導致互補的可能性,卻也帶來合作上的扞格。

社區大學代表兩個網絡,講師層代表的達人的網絡,學員層代表上層普羅的網絡。如果能夠再經歷一次「共享內容」的洗禮則會更具「公共性」。

實驗教育則必須仰賴「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線以求拓展。適合做為社區大學與國民教育之間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