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與國際組織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6年10月24日 (一) 06:09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大我的層次

  1. 生命:現代智人(Homo sapiens)全球生態系的一環,每個物種在地球上平均存在100萬年,智人不再之後,其他物種還要延續下去。
  2. 人類
  3. 國家
  4. 社會/社區/社群
  5. 家庭

全球議題

全球生態系

  1. 物種滅絕,生態多樣性降低
  2. 全球暖化

人類國際社會

  1. 跨國犯罪
  2. 人口販運
  3. 饑餓
  4. 貧窮
  5. 淡水不足
  6. 疾病傳播
  7. 難民
  8. 貧富差距拉大
  9. 高齡化,少子女化
  10. 剝削

重要時點

  1. 1945年
  2. 1989年

聯合國

  • 1945年創始會員國:51個
  • 2016年會員國:193個
    1. 亞洲:50 席
    2. 非洲:55 席
    3. 歐洲:42 席
    4. 拉丁美洲:33 席
    5. 北美洲:2 席
    6. 大洋洲:11 席
    瑞士自1948年至2002年間,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遲至2002年9月10日才加入會員國。
  • 2個觀察員國
    1. 教廷是聯合國觀察員國。
    2. 巴勒斯坦是聯合國觀察員國。
  •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 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
  • 工作語言為:阿拉伯文、中文(簡體)、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
  • 首長:聯合國秘書長

六大主要機構

除國際法院在海牙外,1~4在紐約聯合國總部

  1. 聯合國大會:一國一票。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提議吸收新成員。選舉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成員、根據安理會提議選舉聯合國秘書長、國際法院法官。
  2. 安全理事會: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相關決議,如維和、禁運等。15個成員:5個具有否決權的永久成員及10個選舉成員。
    聯合國的其他主要機構只有對會員國提出「建議」的權利,而安理會則有權提出具有強制性的決議,在憲章第二十五條規定下,會員國必須接受並履行。
  3.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54個成員,由聯合國大會選舉,任期三年。
  4. 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聯合國秘書長,由聯合國大會選舉,任期五年,對外代表聯合國。
  5. 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15名法官由聯合國大會選舉,任期九年。以相對多數為原則進行裁決。
  6. 聯合國託管理事會:在1994年最後一塊託管領土帛琉獨立之後已經停止運作。

其他專門機構

聯合國部分組織及專門機構
序號 簡稱 機構 總部 領導者 建立時間
1 FAO 糧食及農業組織 義大利羅馬 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
(英語:José Graziano da Silva)
1945年
2 IAEA 國際原子能機構 奧地利維也納 天野之彌 1957年
3 ICAO 國際民航組織 加拿大蒙特婁 柳芳 1947年
4 IFAD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英語: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義大利羅馬 卡納約·F·恩旺澤 1977年
5 ILO 國際勞工組織 瑞士日內瓦 蓋伊·萊德
(英語:Guy Ryder)
1946年
(1919年)
6 IMO 國際海事組織 英國倫敦 關水康司 1948年
7 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美國華盛頓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1945年
(1944年)
8 ITU 國際電信聯盟 瑞士日內瓦 趙厚麟 1947年
(1865年)
9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法國巴黎 伊琳娜·博科娃 1946年
10 UNIDO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奧地利維也納 李勇 1967年
11 UNWTO 世界旅遊組織 西班牙馬德里 塔列布·利法伊
(英語:Taleb Rifai)
1974年
12 UPU 萬國郵政聯盟 瑞士伯爾尼 比沙爾·阿布迪拉赫曼·胡賽因 1947年
(1874年)
13 WBG 世界銀行集團 美國華盛頓 金墉 1945年
(1944年)
14 WFP 世界糧食計劃署 義大利羅馬 厄爾撒琳·考辛
(英語:Ertharin Cousin)
1963年
15 WHO 世界衛生組織 瑞士日內瓦 陳馮富珍 1948年
16 WIPO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瑞士日內瓦 弗朗西斯·加利
(英語:Francis Gurry)
1974年
17 WMO 世界氣象組織 瑞士日內瓦 大衛·格里姆斯/ 米歇爾·雅勞 1950年
(1873年)

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語: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縮寫IPCC;又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等;)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該會會員限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署之會員國。

IPCC協助各國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國核准該協議。

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年及2013年發表五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聯合國各附屬組織

成敗簡史

失敗

  1. 對美蘇無能為力:蘇聯在1956年入侵匈牙利,2003年美國入侵了伊拉克。
  2.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同意分治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
  3. 對中東、越南和克什米爾衝突的調停不力。
  4. 1994年,聯合國盧安達援助團在安理會無法決斷的情況下沒能對盧安達大屠殺進行介入。

成功

冷戰結束後,聯合國在維和方面有了顯著的擴展,在十年內的維和行動數量超過過去四十年。在1988年和2000年間,通過的安理會決議數量翻了超過一倍,維和的預算也增加了超過十倍。

  1. 1960年,聯合國部署了聯合國剛果行動(UNOC)以維持叛亂的加丹加國的秩序,並在1964年將其歸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治下。
  2. 調停結束了薩爾瓦多內戰,成功進行了納米比亞的維和任務,並監督了南非種族隔離和柬埔寨紅色高棉統治之後的民主選舉。
  3. 1991年,聯合國授權了美國領導的同盟軍事行動,擊退了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4. 1999年,介入科索沃戰爭阻上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及塞軍的戰爭罪行。

政治、軍事組織

歐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公約組織

美日安保條約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臺灣關係法

經貿組織

WTO

東協

G8、G7

G20

APEC

TPP

RCEP

其他組織

國際刑警組織

國際刑警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通稱:Interpol,縮寫:ICPO)於1923年成立,為聯合國以外,世界上規模第二大的國際組織,包括190個成員國,每年預算逾7,800萬歐元,其運作資金由成員國撥出。其主要責任為調查恐怖活動、有組織罪案、毒品、走私軍火、偷渡、清洗黑錢、兒童色情、科技罪案及貪污等大型嚴重跨國罪案,不過並無執法權力。

台灣參與

  •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國際刑警組織,根據一個中國政策,要求中華民國改名「中國台灣」,中華民國方面拒絕後退出此組織。
  • 2016年,隨著中國的持續打壓,無法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連媒體亦被全面封殺,針對台灣是否能夠順利出席國際刑警組織大會,台灣現正積極爭取以觀察員身分參加,然而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副局長呂春長表示,目前還沒接到邀請,「沒有進行得很順利」。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法語:Comité International Olympique,CIO;英語: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國際體育組織,總部位於瑞士洛桑。由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於1894年6月23日建立,首任主席是澤麥特里烏斯·維凱拉斯。目前有100個委員和32個榮譽委員。

國際奧委會組織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它組織的首屆夏季奧運會於1896年於希臘雅典舉行,首屆冬奧會於1924年在法國霞慕尼舉行。

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與。

國際傷兵救護組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法語:Comité International de la Croix Rouge, CICR;英語: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是一個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人道主義機構。根據《日內瓦公約》以及習慣國際法的規定,國際社會賦予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特權和法律豁免權,保護國內武裝衝突和國際性武裝衝突的受難者。這些受難者包括戰傷者、戰俘、難民、平民和其他非戰鬥員。

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75年更名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此後向外擴展至伊斯蘭國家,但因為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號,伊斯蘭教徒不願意接受,所以1876年鄂圖曼帝國採用了「紅新月」標誌。各回教國家於是延用「紅新月」標誌代表傷兵救護組織。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下文簡稱「聯合會」)以及189個國家紅十字/紅新月會共同組成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根據1997年的塞維亞協議,在武裝衝突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占主導地位的紅十字組織;在非衝突情況下,聯合會為運動的領導機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運動中歷史最為悠久且最負盛譽的組織,它也是世界上獲得最廣泛認可的組織之一,並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而紅十字會的創辦人亨利·杜南則於1901年榮獲首屆諾貝爾和平獎。

1971年德黑蘭第22屆紅十字與紅新月國際大會後,中國代表權由中國紅十字會取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不再參與該組織的正式活動。所以,後者並不在正式成員國名單中,也不具備觀察員資格。

無國界醫生組織

1968年至1970年,參加法國紅十字會在非洲比阿法救援工作的一個法國醫生霍斯.馮.曼德西爾,看到當地一個又一個骷髏似的瘦削孩子,深為未能有效提供救援感到無奈和激憤。1971年,法國醫生們在奈及利亞內戰後,成立了無國界醫生組織。醫生們深信,無論人們的種族、宗教信仰與政治立場為何,任何人都有獲得醫療保健的權利,而且人們的這些需求是超越國界的。加拿大籍華裔醫生廖滿嫦(Joanne Liu)自2013年起擔任組織國際主席(international president)。

無國界醫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目前總部設於瑞士的日內瓦,有五個主要的行動中心位於歐洲,分別是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和日內瓦。此組織的目標是「不分種族、國家與宗教背景、義務的協助戰火和自然災害中受傷的人類得到醫治」。無國界醫生組織經常深入戰亂地區,生命和義務工作等也常受到威脅。他們經常會代表受害的地區向聯合國提交抗議,例如對車臣和科索沃戰亂的譴責。

無國界醫生組織目前針對下列四大項狀況進行醫療協助:

  1. 針對戰爭和內亂地區的民眾進行緊急醫療幫助
  2. 針對難民和流亡的群眾進行醫療安置和協助
  3. 天然或人為災難的緊急醫療支持
  4. 長期對偏遠地區做醫療協助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並有20個部門。該組織每年招募大約3000名醫生,護士,助產士,和後勤人員執行各個計劃,另外還有1000名長期工作人員負責招募志願者和處理財務和媒體關係。該組織80%的資金來自醫生與個人捐款,其餘的來自於政府和企業的捐助。這些使得無國界醫生的年預算大約有4億美元。

無國界醫生組織積極地為70餘個國家人民提供衛生保健和醫療培訓,並且一貫堅持在衝突地區比如車臣和科索沃的政治責任。在它的歷史上多次進行抗議活動, 包括在1994年盧安達種族屠殺中,該組織呼籲軍事干涉,以及對柬埔寨赤棉的屠殺等。

無國界醫生於199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肯定他們不斷努力在緊急危機事故發生時提供醫療服務,並引起國際對可能發生的人道危機事件的關注。

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英語:Greenpeace)是一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從事環保工作,總部位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綠色和平於1971年在加拿大成立,現在全球55個國家或地區設有辦公室。它開始時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氣和地下核試以及公海捕鯨著稱,後來轉為關注其它的環境問題,包括水底拖網捕魚、全球暖化和基因工程。現在的綠色和平也有反捕鯨和反捕殺海豹的活動。

1978年,綠色和平的「彩虹勇士號」下水。它原來是一艘40米長的捕魚拖撈船。名字來源於印第安人克里族的一個傳說,就是因為這個傳說吸引了早期的活躍分子Robert Hunter去阿姆奇特卡島。綠色和平以4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彩虹勇士號」(1955年下水時叫「威廉哈代爵士號」),之後志願者對其進行了四個月的修理和改裝。

自第一次航行到冰島擾亂捕鯨船隊後,「彩虹勇士號」就成為了綠色和平鬥爭的重要工具。1978年到1985年間,船員同時參與了非暴力直接行動反對海洋有毒和放射性物質的傾瀉,還反對奧克尼群島的灰海豹獵殺活動以及太平洋的核試。

1989年台灣民間粘錫麟等人就已經發起成立「台灣綠色和平組織」,遭國際綠色和平指控侵害「商標法」。1997年方儉等人爭取國際綠色和平在台設立「Greenpeace Taiwan」時,對方無意願,直到中國綠色和平組織一九九七年在香港註冊,另在中國北京設辦公室,於2010年才赴台成立分支,並隸屬於中國綠色和平,多個環保、勞工、人權團體質疑有政治目的。台灣勞工陣線另指,該會近來在台召募人員時,還詢問面試者的統獨立場,有「政治歧視」之嫌,觸犯就業服務法。

1985年,彩虹勇士號闖入穆魯羅阿珊瑚島水域——當時法國核試的地點,被法國政府下令炸沉(根據世界雜誌20周年紀念版,這是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親自下達的命令)。在這個事件中,攝影師費爾南多·佩雷拉(Fernando Pereira)遇害,法國政府於1987年同意給紐西蘭1千3百萬紐西蘭元的賠償,並為這次炸船事件道歉。1989年,綠色和平任命了另一艘船繼續使命,同樣命名為「彩虹勇士號」,作為綠色和平船隊的旗艦。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英語: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為AI;又稱大赦國際)。由彼得·本南森(Peter Benenson)於1961年創立。他是一位英國籍猶太裔基督徒律師,該組織傳統上是由世界各國民間人士組成,以監察世界各國人權現況(參見各國人權狀況)。現時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或地區已有超過700萬名會員及支持者,是全球最大的在地人權組織。

在各種國際人權組織當中,國際特赦組織的歷史最悠久,也最著名。許多人認為它是人權運動的楷模。該組織以其對國際人權的卓著貢獻而獲頒1977年諾貝爾和平獎 、1978年聯合國人權獎。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英文:Amnesty International Taiwan)是1994年在台灣登記成立的人權非政府組織,舊稱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是國際特赦組織在8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分支機構之一。除了參與全球性的人權倡議運動外,也致力於提升台灣的人權發展,推動人權教育,以建立尊重人權的社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處設於台北市。

自1989年起,台北、高雄等地陸續成立AI小組(AI Group),隨著會員人數的增加與組織的擴充,為協調整合臺灣內各小組的救援工作,國際特赦組織同意台灣各地AI小組共同組成「國家協調委員會」(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階段性重要工作是要在政府登記註冊。因為當時台灣人民團體主管單位內政部規定:全國性人民團體不得以「台灣」之名登記,因此在「國際特赦組織總會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IS)登記預定命名為「台灣分會」(AI TAIWAN)時,到政府登記時權宜起見必需變成「中華民國總會」。當時此事引發了部分會員不同意見,多數台灣會員以階段性任務為優先,1994年5月依法完成政府立案登記,成立「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

隨後在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秘書處內即升格為分會(Section)。「國際特赦組織中華民國總會」1994年正式成立時,首任會長郭衣洞(筆名柏楊)為了尋求多數會員共識,曾宣告:「當政府允許時,我們立即更名為台灣分會。」1999年7月在高雄的會員年度大會中,經會員大會決議更名為「國際特赦組織臺灣總會」,已通過向內政部更名。2011年再按照AI全球各分會名稱使用慣例,更名為「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

歷屆理事長包括柏楊、蔡明殿、李勝雄、黃文雄等人,以及閃靈樂團主唱林昶佐。

資訊相關組織的台灣參與情形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1963年1月1日建立的國際性電子技術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技術組織之一,擁有來自175個國家的36萬會員。

國際電機電子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台北分會成立於1974年10月16日,隸屬於IEEE的第十分區(Region 10, 簡稱R10),是R10中第六個成立的分會。首任理事長為林樂基先生,當時會員不到百人,主要均為歸國學人,參與IEEE的主要目的為直接與總會訂閱專業刊物,本地活動較少,分會功能顯得薄弱。1984年謝清俊理事長期間積極推動會務,向總會引進IEEE組織章程,廣邀學界教授擔任各項Officers,取得總會Rebate補助會務運作,建立今日本會行政運作模式。有鑒於當時國內不易取得國際研究資料,他積極宣傳IEEE擁有之強大研究資源,辦理IEEE創立百年慶祝活動,並招收研究所學生會員入會,會員人數迅速成長,本會因此獲得IEEE百年紀念獎章。在此基礎下,次(1986)年本會會員何宜慈榮任R10 Director,本會亦榮獲總會頒發會員人數成長獎。

此後本會之工作穩定推展。在組織上,逐年增設支會(Chapters),到2000年已達18個支會,目前則為28個。學生分會在90年代在交大、台大首先設立,其後增加至2007年已達6個。1997年10月16日王小川理事長任內成立本會網站,增進各界了解本會動態。2001年吳靜雄理事長倡議成立台南分會,並於2003年6月30日徐爵民理事長任內正式成立,由當時本會王駿發副理事長擔任首屆理事長。2007年成立Women in Engineering Group,係分會設立IEEE Affinity Group之首次。在會員人數上,隨著各屆理事長努力,由成立時的58人,至1983年突破約三百人,到1993年已超過5倍成長達一千七百人,1999年破兩千人,至2008年初更逾三千人。

2002年本會補助Communications Society支會辦理GlobalCom大型國際會議,依IEEE規定獲得部份結餘款,使本會經費獲得大輻成長,並因此設置各項補助辦法,包括學生出國參加IEEE國際研討會,每年達30-50人次;各支會舉辦研討會或講習會等各式學術活動,每年約30次;辦理2006年最佳影響力獎;推動支會聯合辦理暑期營促進教育活動等,使本會會務的推動邁向新的里程碑。近幾年來,會員表現非常傑出,紛紛獲得IEEE Fellow榮銜,已達64人。另有許多會員積極擔任各IEEE Societies之Distinguished Lecturers、期刊編輯、或會議主席等職務,本分會已非常國際化,是IEEE非常活躍的分會成員之一。

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又稱W3C理事會。1994年10月1日在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提姆·柏納-李。

提姆・伯納・李2000年曾經來台灣,想嬰建立W3C的辦公室,卻因後續失聯而使台灣喪失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W3C這個組織因為由美國麻省理工、歐盟資訊與數理研究聯盟(ERCIM)、日本慶應義塾大學以及中國北京航空與航太大學四所學系負責行政事務,所以年會地點也會輪替。

由於廠商和大學參與 W3C 的興趣較濃,但台灣廠商喜歡搭便車,尤其沒有什麼強的軟體廠商,所以幾乎沒幾怎麼參加 W3C 。

維基媒體基金會除美國外維基媒體基金會在全球共有41個地區分會運作中,有「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澳門維基媒體協會」,但沒有中國的地區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