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庫斯/事件簿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 司馬庫斯的發源與遷徙。
    • 泰雅族人對於本族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大致上多認為發源地在南投縣或大霸尖山一帶。屬於泰雅族的司馬庫斯人,根據耆老的口述裡,自認祖先來自南投縣仁愛鄉 Pinsbkan(今瑞岩部落),在大霸尖山附近的 Quri Sqabu 分散(現今的泰雅族人稱分散地:思源啞口),這裡是北台灣的至高點,從高處望去,可以見到各個不同的流域,族人再分別往北、東、等不同方向遷徙,其中一支到達今日塔克金溪左岸的鎮西堡、新光一帶,並繼續擴展至泰崗、秀巒、田埔等地,這群人被稱為 Knazi;另一支則朝今天塔克金溪右岸的司馬庫斯一帶前進,並繼續向北擴展至今玉峰、那羅一帶,形成 Mrqwang 支族。因此司馬庫斯與同屬 Mrqwang 的玉峰、那羅等地關係較近,與僅一河之隔、屬於 Knazi 的新光部落反而關係較遠。Knazi 以及 Mrqwang 之間甚至曾在日治時期爆發戰爭。

  至於司馬庫斯地名的由來,據部落耆老口述,是為了紀念一位名為 Mangus(馬庫斯)的祖先,Smangus(司馬庫斯)則是對於這位祖先的尊稱。

  在日治時期和 Knazi 戰爭平息之後,司馬庫斯族人被強迫離開原居地,部份族人往北繞過 Kanan Noro(玉峰山)始遷徙至抬耀部落,後來並配合日人政策而集體遷往新樂村 Rahaw(拉號)部落、Slaq(鳥嘴)部落。

  日本人退出台灣之後,原司馬庫斯居民開始遷回原居地,無人居住的司馬庫斯部落自此又開始建立起族人的家屋和農地。位於深山的司馬庫斯對外交通不便,生活較為艱苦,但能回到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對於族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 司馬庫斯交通開闢與管制。
    • 交通在 1995 年底開起。
    • 為維護大客車行駛安全,新竹縣102年1月道安會報審議通過新增新竹縣時段管制車輛路段公告,其中尖石鄉泰崗岔路口至司馬庫斯部落的司馬庫斯道路,由於路寬僅3、4公尺不利會車,管制時段從上午6點半到下午6點40分,管制時間內除開放上下山時間外,其餘時間禁止進出。

 縣政府交旅處5日指出,司馬庫斯道路上山管制點設於竹60線32K+100(秀巒檢查哨)、下山管制點設於司馬庫斯部落,管制時段內泰崗岔路口開放上山時間是上午8點至11點半、下午3點至3點20分,管制時段內司馬庫斯部落開放下山時間是下午1點10分至1點半、下午4點50分至5點10分。另外秀巒檢查哨至泰崗岔路口需行駛約15分鐘,請自行斟酌行車時間。  管制時間內(06:30-18:40)除上述開放上下山時間外,其餘時間禁止進出,管制時間外(18:40-隔日06:30)不予管制,因山區道路不宜晚上行駛,請遊客儘量避免晚上上山。  

  • 司馬庫斯共營組織發展。
    • 由於位處深山交通不便,當地直至1979年才有電力供應,而1991年司馬庫斯神木群的發現使得當地的觀光業有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