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伊費鎮出土赤陶人頭塑像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7月22日 (三) 20:58由施雅敏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Arte yoruba, nigeria, testa da ife, 12-15mo secolo Yoruba-bronze-head

展品說明

  • 發現地:可能源自奈及利亞伊費鎮(經緯度:7.4722, 4.5556)
  • 製造年代:西元1100-1400年間
  • 使用材料:金屬
  • 規格:高24cm,寬12.5cm,長16cm

赤陶人頭塑像

1957年出土的伊費赤陶頭像,屬於13世纪伊費王國雕刻極盛時期的作品。這件運用寫實手法創作出來的紀念頭像,完美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鮮明,神態自然。赤陶頭像,在人物性格刻畫和尺寸上多種多樣,小至8厘米,大至接近真人。說明伊費雕刻家不僅擅於深刻地表現各種神態,而且非常出色地表達典型的人物性格。許多赤陶雕刻品儘管具有明星的理想化特徵,却反映出對生活的直接觀察,雕刻家能够抓住表現對象的面貌特徵。

面容﹑刺花刻紋和飾滿串珠的王冠塑造得極為精緻。臉部的輪廓﹑耳朵的造型以及眼睛和嘴的線條優美協調,整個輪廓線生動清晰,這說明伊費雕刻家在當時就能深刻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雖然面部雕有表現刺花的縱紋和安插頭髮及鬍鬚的小孔,但並不妨礙人物精神面貌的刻劃,這是非洲雕刻藝術的特點之一。

歷史說明

西元1300年非洲局勢圖

在古老的傳說中,伊費聖城是西非最大的族群約魯巴人的發祥地。在他們的神話中,至高無上的歐巴塔拉神的兄弟奧度度萬從天堂步入凡塵,朝原始的海洋扔了一把泥土,從而創造了伊費這片土地。約魯巴族語中「伊費」的意思是「擴張」。它不僅被認為是約魯巴人的發祥地,也是全人類的起源地。

不管事實如何,11世紀時伊費已成為一座完善帝國的首都,版圖橫跨現今奈及利亞地區。在一個世紀內,伊費對此區的宗教和政治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位於東南部貝南的依多王國。雖然如貝南和奧約等城市日後在政治上地位更高,但伊費仍舊是約魯巴精神核心。伊費設法避免已推翻奧約的伊斯蘭富拉尼族的攻擊,但1820年間與西南方的奧約族在奴隸買賣控制權上的爭執削弱了其勢力。西元1882年,伊費在伊巴丹與孟達克克聯合軍隊的劫掠下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雖然伊費仍是約魯巴的聖城,其政治影響力在西元1900年時宣告終結。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在西非建立了一連串的港口和貿易站。西元1885年,英國要求其他歐洲列強正式承認其西非勢力範圍,皇室並於次年准許尼日皇家公司成立。奈及利亞此後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直到西元1960年取得獨立。在殖民統治時期,除了歐洲學者和前往約魯巴朝聖者之外,伊費已經被大多數的人們所遺忘。

伊費王國

約西元1000年,約魯巴Yoruba人在今奈及(尼日)利亞中南部建立伊費Ife王國。

  • 約魯巴人(約魯巴語:Yorùbá)是西非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分布在奈及利亞西南部的薩赫勒草原與熱帶雨林地帶。約魯巴人與東南部的伊博族和北部的豪薩人一起,是奈及利亞的三大主要民族。

西元1300年世界局勢圖

雕刻藝術

發源

1910~1912年,德國社會人類學家﹑非洲民族文化研究家L.費羅貝紐斯在伊費城廢墟裡發掘了伊費的首批頭像及其殘片。他的考查小組在伊費叢林裡發現了大量的約鲁巴人文化遺跡:雄偉的奥尼(國王)宫殿廢墟﹑樓梯殘跡和許多雕刻品。從1930年起,又重新進行挖掘工作。在一些出土的藝術品中,伊費王國青銅頭像是一件著名的作品。它是13世紀奈及利亞藝術極盛時期的代表作。

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在今奈及利亞南部曾經有過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宗教習慣的社會,它繼承了古代西非的藝術傳統,又受到了北非和東非藝術的影響。這種藝術是随著當時社會生產力已達到想當高的水平--鐵器時代文明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當時,藝術的發展是與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相聯繫的,因為伊費這樣古老的城市,當時既是手工業集中的地方,又是文化藝術的中心。伊費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其複雜而悠久的傳統,也有其光輝燦爛的年代和達到全盛的時期。

社會與宗教

沒有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西非各王國,某些珍貴的物件,尤其是金屬製品,是國王或酋長所獨有,也是他們權威的象徵。

伊費雕刻風格是反映當時奴隸制國家經濟基礎,是當時王國統治和宗教信仰--從簡單的神靈崇拜到複雜的王權神授。伊費雕刻藝術運用寫實手法進行創作,是呼應當時社會政治形態和宗教信仰的需要。

伊費雕刻不僅反映社會的理想,而且呈現了美學的理想。 伊費雕刻標誌著非洲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出土的藝術作品來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的藝術家極其眾多,而雕像製作的歷史也很悠久。

鑄造技術

鑄造的材料是銅和鋅的合金,伊費居民當時就已經掌握了失蠟法的鑄造技術。他們利用這種製造技術製作青銅器和黄銅器。這種鑄造方法的出現促進了雕刻技術的迅速發展,並顯示出它的精湛的技藝和高度的感染力。伊費雕刻作品大多採取寫實手法,主要表現非洲人民日常生活﹑宫廷生活和宗教風俗。

區域性

約鲁巴人面貌特徵和伊費頭像特點有些相似,証明了伊費雕刻的土著性。此外,這種相似不僅在奈及利亞約鲁巴人和伊博人木雕的部族刺花和紋身上,而且在扎伊爾塔特勒人和巴特克人,以及布吉納法索的卡拉人木雕的部族的部族刺花和紋身上得到証明。為了安裝真的頭髮和鬍鬚,一些伊費青銅頭像的嘴和前額周圍鑿出一些小孔,這種特點與熱帶非洲木雕所固有的土著方法相同。在奥尼雕像中存在的和在當代奈及利亞尼統治者禮服中見到的王權象徵物(王冠﹑胸飾和項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伊費雕刻和熱帶非洲民族藝術風格無論多麼相似,也不能把它們看作是同一類藝術品。看來,這種相似表明伊費雕刻藝術的土著起源。

對藝術史的影響

當伊費人頭像首次出現在西方世界二十世紀前半時,許多專家將它拿來古羅馬或希臘藝術最高成就相比。當Leo Frobenius 發現類似第一個人頭例子,它打破當時西方世界對非洲文明的理解。專家們難以相信非洲有過一個文明能夠創造出如此精緻的文物。

這是現在公認這些雕像代表土著的非洲傳統,取得了高水準的現實主義和精細化。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