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郭麗熒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7月20日 (一) 15:54由郭麗熒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展品説明

Bird-shaped pestle, British Museum

  • 展品:鳥形杵
  • 發現地:歐洛省(Oro)艾寇拉河(Aikora)
  • 發現年代:西元前六千年-西元前二千年
  • 使用材料:石頭
  • 高度:36.2公分
  • 寬度:15公分
  • 深度:15公分
  • 經度: 147.560587
  • 緯度: -8.327690

歷史說明

氣候變遷的影響

  • 約一萬年前,氣候變遷全球的溫度逐漸升高,造成世界各地大部分的冰川開始融化,冰河期結束,人類的生活方式也出現了改變。

鳥形杵的使用

  • 鳥形杵由石頭磨製而成,用於搗磨和分解食物,以利於人類食用。鳥形杵的底部是一顆石球,從石球磨損的情形得知石球的使用次數十分頻繁。而石球上方的握柄,像是一隻身體瘦長、張開翅膀、伸長脖子的小鳥。

農業產生

考古學家在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了許多石杵和缽臼,隨著這些文物的出土,可以知道當時的人類用石杵在研缽搗磨食物,開始農耕生活,當時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種植芋頭。但不只是巴布亞紐幾內亞有種植與採收作物的行為,而人類史上也可發現,農業的行為在許多地方同時發展。同一時間的中東人選擇種植一種特殊的草類,也就是一種早期的小麥;中國人選擇種植野生旱稻;非洲人選擇種植高粱。

烹飪

人類種植與採收作物開始農耕生活,也意味著人類開始定居。由各地種植的作物發現,人類選擇的作物在沒有經過其他方式加工下,都是難以下嚥的食物。劍橋大學考古學教授馬丁、瓊斯(Martin Jones)認為,這是人類生存策略的方式之一,因為人類需要與野獸爭食,一旦無法找到食物,就必須另尋野獸不易取得的食物。但這些植物,有些人類不能生吃,因為無法消化,或是植物本身有毒,會讓人類中毒。為了生存,人類藉由榨取、研磨和烹飪這些方法,因為人類有思考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人類比其他動物更具有優勢的一點。然而人類藉由榨取、研磨和烹飪食物這些方法,產生了更多的食物,可以養活更多的人,更多人居住在一起,形成群居社會。由出土的人類遺骸中,發現成年女性的膝蓋、踝骨及髖骨都有受損的情形,推測當時的婦女在搗磨食物時一定是採跪姿,需要要來回搖動的動作才能將食物碾碎。但這鳥形杵外型細長,造型獨特,可能無法每天使用來搗碎芋頭,因此這支鳥形杵,很有可能是在重要節日、特別儀式或慶典才使用的物品。

人類的反思

一萬年前,因為氣候變遷人類發展出農耕行為,農作物與氣候的變化息息相關,靠天吃飯的農人總是向天祈求風調雨順。民以食為天,食物是所有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不可缺乏的重要資源,而這項重要的資源逐漸被人類破壞。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帶來人口增加,造成耕地縮小及土地汙染,有些土地甚至無法耕種。近幾年來,全球暖化、天災的發生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農作物與氣候的變化息息相關,糧食的生產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暖化使冰山融化,若再像一萬年一樣,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