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局戲人偶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7月18日 (六) 19:31由蔡依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六博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與格五的塞戲並稱。在湖北江陵、山東曲阜等地就發現有戰國時期博局盤、博箸和棋子。 在秦漢時期,六博更為流行, 六博創製、流傳年代久遠,棋具和棋局結構複雜,走棋方式變化多樣,彩點名目繁複。由於年代久遠,記錄玩法的《古博經》、鮑宏的《博經》、《塞經》(《舊唐書》記載兩書名為《小博經》、《博塞經》)早已失傳,只留隻言片語。與六博還可能有關的書有《隋書》記載的《雜博戲》、《太一博法》、《雙博法》...等;《舊唐書》有《大小博法》、《皇博經》...等 陶六博俑(博局),東漢,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一套完整的漆盒裝六博棋具,盒內有方形博局盤一件,上有12個曲道4個飛鳥圖案,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箸分長短兩種,長箸12根,短箸30根,象牙削刀一件,灰黑色,呈竹葉形,兩邊有刃,有木柄,通長17.2厘米。象牙割刀一件,木骰一件,為球形十八面體,每面均陰刻篆體文字:一面刻驕,相對的一面刻男+妻,其餘各面分別刻數字一至十六。是迄今所見配套最齊全的博具。該墓遣策中有記博竹簡一組八枚: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所記與出土實物相符。該墓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為列侯。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 11號、13號秦墓均出土博具。11號墓出土的博局盤長方形,盤面以中部方框為中心陰刻12個曲道紋和4個圓點。棋子12枚,其中6顆為長方體,博箸6根。13號墓出土的博局盤長方形,盤面也有以方框為中心的12個曲道4個圓點,盤的一側有一個長凹槽,內置骨棋子6枚竹箸6根,槽外蓋有一有圓孔的長木片,骨棋子一大五小,竹箸亦為半邊細長竹管製成。據11號墓竹簡知該墓年代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1995年年3月湖北荊州紀城戰國墓一號墓,據稱發現六博盤,未見其它博具。盤為長方形,盤對角有兩個圓形穿孔。 有的墓葬雖隨葬全套博具,但出土時已朽壞殘缺: 1972年湖北雲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方形木博局盤一件,盤面用紅漆繪方框、12曲道及4個圓圈。 1978年廣西西林縣西漢墓則出土銅質博局盤一件。 1978年宜昌前坪105號西漢墓出土銅質博棋子一枚。 1974年北京大葆台1號西漢墓出土象牙博棋子一枚。 1983年廣州二代南越王墓出土博具五、六套,但木博局盤均已殘朽,只剩下博局的銅框、貼花、殘漆片以及用青玉、水晶、象牙製成的幾副博棋子。 2005年5月在徐州東郊一座西漢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六博」。該「六博棋」棋盤已經腐朽,只能看出大概輪廓,周圍散落著許多六博棋子。 2006年1月在徐州北洞山漢墓附近發現西漢楚王的陪葬墓。墓葬南部位置出土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12枚棋子均保存完好。六博棋具南北向整齊排列,寬2.5厘米長3厘米,紅彩,棋子邊放置一把籌碼,腐朽較為嚴重。從棋具下發現曲道的痕迹判斷,六博棋應當為骨制,但因腐朽痕迹模糊不清。4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