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陳思諭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3月25日 (三) 15:23由陳思諭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書籍出版

  • 題目:分享養柴犬的經驗並介紹柴犬
  • 自我介紹:我是陳思諭,我的興趣是跳舞,打羽毛球,打籃球。我最愛的運動是跑步、騎腳踏車、打羽毛球、打籃球、打排球等等。我有一個哥哥,他大學畢業了。為何我會轉來這個班,是因為我原本在私立國中讀的太辛苦了,我就轉來這個班比較輕鬆一點。而且我覺得在這個班可以學到一些一般國中沒學的東西。
  • 養柴犬的經驗:
  1. 牠的脾氣:如果牠在吃東西的話,絕對不能去碰牠,牠會以為你要去拿牠的東西。還有牠在睡覺的時候也不能去吵牠,就是不能去碰牠,牠會兇你的。
  2. 牠的膽量:牠出去的時候如果一聽到鞭炮聲的話,牠就會趕快衝回家。還有家裡有一個袋子牠有時候看到那個袋子,就會對著那個袋子叫。還有一個是狗項鍊,牠也會怕。還有我爸爸有一個包包,牠也會對著那個叫。哈哈!!!!
  3. 怎麼養牠的:早上、下午、晚上我們都會給牠吃飯,飯的量有時候都固定,牠都會把牠吃完。還有早上跟晚上都會帶牠出去大小便,可是如果下雨天的話,牠就會出去一下馬上想回家,牠其實不太喜歡下雨天。還有我們都帶牠去狗美容院洗,牠都不太讓我們洗會兇的。
  4. 只要我或者是我爸爸媽媽回到家,牠都很高興。
  • 牠的名字叫做Nike,牠現在6歲半了,大約在我國小4年紀的時候我媽媽很想養一隻柴犬,我們就的狗收養所看,最後看到一隻柴犬,我們就買了牠。帶回家之後,牠其實有點怕,可是過一下子有好一點了。我們就幫牠取名字,我們最後就幫牠取Nike這個名字,我們幫牠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好念又好記。養到牠現在6歲半了,好快喔!!!

P 20150318 180006.jpg P 20150110 172737.jpg Screenshot 2014-09-28-20-30-30.jpg Screenshot 2014-09-28-20-30-19.jpg

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 巴布亞紐幾內亞鳥形杵:大約一萬一千年前,氣候快速變化,最近一次冰河期告終。隨著地表冰化為水,青草取代積雪,溫度開始升高,海平面也迅速上升了大約一百公尺,結果就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出現了緩慢卻深遠的改變。一萬年前世界各地日常作息的聲音開始改變,碾磨的新韻律,預示著人類即將改變飲食與地貌,我們的遠祖長期以來習慣只把肉烤熟,現在卻開始以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方式來烹調。這支石杵大約有八前年的歷史,我認為石杵在當時的用途和今天完全相同,就是分解缺臼的食物,以方便使用。石球磨損的很厲害,可以看出石球被頻繁使用。石球上方的杵柄很好抓握,但握柄上方卻刻著和做吃的完全無關的圖樣,像是一隻身體瘦長,翅膀張開,長長的脖子向前下彎的小鳥,樣子真有點像協和號噴射客機。考古學家在太平洋西南的一個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了很多石杵,這支石杵只是其一,石杵附近也發現很多缺臼,顯示當時有很多農人,在那塊熱帶雨林在草地上種植作物。這項相當晚近的發現,推翻了一班認定農耕起源於中東(從敘利亞到伊拉克,通稱肥沃月灣的地區),再傳布到世界各地的傳統看法。現在我們知道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人類史上的這個特殊章節,反而是在很多地方同時展開。各地農人不約而同的專注在少數職務上,選擇性地採收幾種植物後,再栽種照顧。中東人選擇特殊的草類,一種早期的小麥;中國人選擇野生旱燥;非洲人選擇高粱;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人選擇芋頭這種澱粉塊莖。這些新作物和調味料有助於建立建立新形態的社會,他們很可能會把剩餘食物儲存起來,跟別人交換,或乾脆在盛大宴會中吃掉。這支石杵細長而優美,看起來實在太脆弱了,不能承擔每天搗碎芋頭的吃重任務,因此,或許應該把這支石杵想成是儀式,慶典的用具,為聚會準備特別的食物。今天,很多人都可以到處旅行,但是種植食物,養活我們的農民卻不能遷徒,必須留在同一塊土地上,這點使他們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危害,他們是否能夠豐收,全倚賴規律而可以預測的天氣。因此,不管一萬年前的農民住在什麼地方,都會形成以食物與氣候為中心的世界觀,這一點也不足為奇,農民需要不斷的安撫與祈禱,祈求風調雨順,沒有農災,以及一再的豐收。我認為,不管我們的處境如何,有關食物的一切心裡影響,幾乎比生活中的任何其他層面都重要。因此,食物是所有人類生存的基礎, 顯然凡是吃不到東西的動物,都無法生存。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顯然是全球強國必須面對的要務之一。世界人口中絕對大部分的人前途如何,要看強國處理這些要務的成敗而定。當中有許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氣候變遷。因此,如果再發生一次氣候變遷,那將會和一萬年前為我們帶來農業的氣候變遷一樣,可能威脅全球人類的生存。
  • 埃及化妝顏料研磨板:
  • 玉斧:在歷史的多數時刻,住在英國就像處在世界邊緣,但這不代表英國與世隔絕。在大河流域已外的世界,情形卻不同。從中國到英國,人類繼續過著小規模的農耕生活,沒有新興的大都市中心帶來的問題或機會。長久以來,拜行之以九的貿易路線所賜,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極外緣的英國居民,都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大約西元前四千年,坎特伯里(按,位於英格蘭東南部)居民最想要的東西,是一種磨光的玉斧。乍看之下,這支玉斧跟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幾千隻石斧極為相似,不過這支玉斧比大多數的石斧都薄,也較寬,看器來幾乎是全新的,而且還很鋒利。這支玉斧的形狀像淚滴,高約二十一公分,底部寬度約八公分,摸起來清涼,平滑,讓人覺得很舒服。他們發現這裡密林遍布,石斧可以用來清出空地,讓他們播種和放牧家畜。這全移民用斧頭餵自己打造新的木造天地:他們砍倒樹木,答改籬笆,闢建小路,興建房舍和製造小船。他們應該也是第一批建造紀念碑(如最早的史前巨石陣)的人。石斧是革命性的工具,讓我們的遠祖可以在英格蘭開闢出利益盎然的土地。這種斧頭通常都有斧柄,也就是裝上長長的木柄,巷今天的斧頭一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