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3月10日 (二) 12:51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以物易物:人人都是零售商,社會很難有效分工

討論一:貨幣有那一些功能?

直接功能:

  1. 交易的媒介
  2. 衡量價值
  3. 儲存價值:被儲存的價值必須被保證能兌換、提取,這就是「信用」。
    • 萬物可換,萬人相信。仰賴人群的共同想像。
    • 最早以物資為貨幣,物資本身的價值就是信用的擔保;後來用貴金屬為貨幣,由於「無法大量濫發」,容易建立人群的信心;最後靠國家發行「法幣」,由國家擔保可兌換的信用。

間接功能:

  • 促成廣大人群的分工合作。
    1. 與別人合作:先分工再交換。
    2. 與未來合作:透過借貸,將自己未來的價值(工作時間)先行支用。

濫發貨幣,「法幣」信用破產

金融史上最貴的一句話「這次不一樣」,從來就沒有不一樣,透支法幣的信用,法幣最後一定崩潰,失去媒介交易、衡量價值、儲存價值等功能。

  • 元朝末年因交鈔發行過量,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 一次大戰後的德國威瑪共和因戰爭的大量賠款,迫使威瑪政府以大量印製鈔票應付其赤字。在匯率貶值與大量印鈔的雙重衝擊下,德國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根據統計,在1923年10月,德國的月通貨膨脹率達到29,500%,換算成每日通貨膨脹率為20.9%。當時由於適逢冬季,德國人甚至把整疊鈔票丟進暖爐當作木柴使用。
  • 在中國大陸戰敗的國民黨政府:1949年6月15日以舊臺幣四萬元折合新臺幣一元發行新臺幣;舊臺幣於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
  • 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資產 5 兆,負債 20 兆,目前仍有時間搶救法幣的信用。不然「這次也不會不一樣」,法幣的信用透支殆盡之後,也必然崩潰。
  • 惡性通膨的主要受害者是受薪階層不是資本家。

討論二:交易的本質,每一筆交易,最終交易的到底是什麼?

  • 提示:電影「鐘點戰」。
  • 最終交易的是「人類為其他人類服務的時間」。
    1. 生計時間,維生時間,用來獲取生活所需。
    2. 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休閒時間。
    3. 消費時間,一直壓縮個人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拿來投入交易。

三種產業

  • 製造產業:如農工漁牧、工廠,交易的是「貨物」。
  • 服務產業:醫療、教育、餐飲、觀光,交易的是「勞務」。
  • 金融產業:金指貨幣,融指融通,合起來金融就是指貨幣通融。金融產業交易的是「合約」。能兌現價值連城,無法兌現就是廢紙一張。要保證儲存的價值可以兌還,就必須防止詐騙,所以要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 銀行:銀行的工作簡單講就是處理借貸;講得有學問一點叫做「授信」(授予信用),讓人可以先支用未來的價值,即以自己未來的價值交換別人過去儲存的價值。
      過去
      未來
      • 分期付款
      • 貸款
    2. 保險:運用「大數法則」控制風險。例如,運用生命表辦理人壽險。
    3. 票券:將人類合力增加的財富,用票券分給大眾,並分擔風險
      • 股票:將公司的所有權分割成一股一股,大眾每個人買下若干股,共同持有公司。
      • 債券:用借據借錢,載明什麼時候還,利息多少。

討論三:同樣面臨戰爭短期支出急速膨脹的財政難題,為什麼明朝政府借不到錢,荷蘭政府可以借到錢。

十七世紀

  • 東方,明朝末年:
    1. 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反明,兩年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至此對後金改以防禦為主的策略。
    2. 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3.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亡。
  • 西方,荷蘭黃金時代:
    1.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是史上第一間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亞洲貿易長達兩百年,成為17世紀最大的商業企業。香料的大量進口帶來了龐大利潤。
    2. 1609年,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比倫敦證券交易所早了一個世紀。
    3. 約在1640左右,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長崎海灣內一座的人工島嶼出島建立貿易據點,壟斷與日本的貿易。直到1854年為止,荷蘭一直是日本對西方的唯一窗口。荷蘭將西方科學與產品傳至日本,導致了日本蘭學的興起。
    4. 荷蘭也支配了歐洲各國間的貿易。荷蘭剛好佔據東西及南北貿易路線上的有利位置,藉由萊茵河可連結廣大的德國腹地。荷蘭商人將法國與葡萄牙的葡萄酒運至波羅的海,並將穀物運回地中海週遭的國家。
  • 請參考荷蘭:17世紀的世界商業霸主

成就現代金融產業的條件

  1. 可問責的政府。
  2. 透明的資訊(新聞自由)。

討論四:農業發明之前的村落,某位村民發明可以在相同面積生產 100 倍食物的生產方法(種春小麥),但是要先 100 天不能去採集漁獵,要怎麼解決收成前不會先餓死的問題?

需要「資本」。在此例中就是 100 天食物(如肉乾、魚乾、野果),可以換取 100 天食物的「價值儲存」,或者可以換取 100 天食物的「兌換保證」(信用),具體的方法就是向其他村民打欠條借食物。

一旦第一批小麥收成之後,就可以將存糧用來歸還商借的食物,剩下的還可以投入再生產,用食物僱更多人來開墾更多土地,種更多小麥。

什麼是資本?

資本是可以產生價值的價值:

  1. 在製造其他商品時會使用到。(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
  2. 不會變為其他商品中的一部份。(不是原料或半成品)

取得資本最常見的方法是將過去的價值儲存用於(投入)再生產。

現代金融中,資本通常有產權證(可質押),具流動性(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