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典範/洞見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9年2月14日 (四) 08:18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每週看一有討論的紀錄片,如主題之夜

3C界面/資訊洪流

3C:電腦(Computer)及其週邊、通訊(Communication,多半是手機)和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如電視、DVD播放機)等三種家用電器產品的代稱。後來也有廠商將上述概念加入汽車電子,變成4C。

產品規格接近,替代性高,產品生命週期較短(約一年),製造商進入門檻較低,在許多廠商投入競爭後,往往價格會快速下跌。

(一)資訊/知識/智慧

資訊→→→知識→→→智慧┌用於決策
┼融入知識結構
└找到意義與價值
看到條
目內容
時間
消化
能轉述給
別人聽懂
時間
消化
相容於
救急模式
須進入
深思模式

(二)多工作事模式

沒有人能真正一心多用。

多工
作事
模式

┌人體壓力升高(救急模式)→致病
┼對各項工作的標準降低→自我感覺良好,客觀與主觀脫離
└不斷流入的「新」資訊活化酬賞系統→成癮→沒網路或手機沒電時產生戒斷反應:焦躁不安,壓力升高

使用3C產
品時間過長

┌在壓力升高後沒有適當的時間抒緩壓力→致病;
┼花太多時間將注意力關注在「新」資訊→導致人際關係疏離
└救急模式所佔的比例太高,缺少深思模式消化資訊。

但3C產品不離身,優點是快速反應,佔得先機。

(三)「專注力」是珍稀的資源

用更炫的
圖照影片
吸引人
→→

←←
  1. 「專注力」是有限而珍稀的資源
  2. 可透過訓練取回人掌控專注力成為主體
  3. 培養「喜好」,有一方天地安頓自己,自資訊洪流中抽離
  4. 將工作切成小工作,由完成一個個小工作鼓勵自己,培養有條理整理、分類、分割工作的能力

學習強度、密度/學習方向、內容

知識管理伙伴

筆記本→電腦單機→伺服器

知識產生的速度比學習的速度快太多。

有用知識產生的速度比學習的速度快太多。

教出 Maker

文明在在使人客體化、工具化,maker 找回人的主體性

因應科技顛覆與生態災難

因應傳統

新技術圖示

課綱是一層膜

過濾學習內容,新東西難以穿透

自造教育可以穿透,突破課綱制度的頑固過濾

體制學校

老師守著課綱,訓練同學因應考試,沒有教什麼

關於辦學

321

你們辦學甚為可行,主要是你們有團隊、有動能和有顧問。

一、有團隊

辦學首要在團隊,且核心團隊成員須有互信基礎,否則沒問題會變有問題,小問題會變大問題。從另一面說:核心團隊間有互信,外人覺得難以克服的問題,可以用互信來超越問題。 旁人辦學要組建一支高度互信的團隊,求之不可得;而你們則有過去一年同學的經歷,自然就有了。

二、有動能

成敗之間,往往不只看結構是否合理可行,更要看團隊中有沒有人可以注入強大的動能。宛如一部車子,單單車體構造優良不夠,沒有油料,還是無法往前走的。

而你們團隊中,子欣和音秀都面臨一個處境:把小孩送體制學校,一切操之人手你們必不甘心;莫不如自己掌握命運,去消除孩子被體制教育摧殘的風險。

有一個寓言故事是說:一條獵狗將兔子趕出窩了,一直追趕他,追了好久仍沒抓到。一個牧羊人見此情景停下來,譏笑獵狗:「你們兩個之間小的反而跑得快。」獵狗回答說:「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倆的跑是完全不相同的!我只為一餐飯而跑,而他卻是為生命而跑啊。」 成功的人,往往是有強大動機的那群人。

三、有顧問

千金難買早知道。辦實驗教育,風險往往在不知道這麼做結果會怎樣。但是你們的顧問們見多識廣,其實也不是什麼事都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顧問可以幫你們的很多,等於是有一部分辦學的人生底牌已經幫你們偷看過了。

兩個關鍵:

雙北的小五小六生應在 8 萬人以上,其中如有 1% 不想唸體制學校那就有 800 人,而你們的目標是在這 800 人之中,招到其中的四十分之一。

鳥巢的疑慮可能在招生,更具體說是:你們能不能撒出一張網觸及這 800 人,而讓其中的四十分之一覺得你們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不會很難,但關鍵是時間。現在要布這樣的網還來得及,但如果不能寫出一份出色的辦學計畫,讓其中的四十分之一覺得跟著你們學是個好主意,「觸及了」也沒有意義。 所以猶疑不決才是你們天敵!事情不可行或者你們團隊能力不夠不是!

一個提醒:

在你第一屆辦學的過程中,可能沒賺到多少錢。你們會得到的是別的。 要賺到錢得在你們有實力拓展辦學地域之後。所以一開始先別以賺錢為目標,不然會更猶疑不決。 沒辦法,要賺錢不然就是腹地要大(須時間),不然就是單價要高(你們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