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識讀/胡英文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7年10月16日 (一) 08:54由胡英文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鐘毓與鐘會

注釋

  • 少有令譽:年少就有美譽
  • 敕:皇帝詔書
  • 聞:聽說
  • 曰:對..人說
  • 語:告訴

大意

鍾毓、鍾會年輕時就有美好的聲譽,十三歳的時候,魏文帝聽到了他們的名聲,告訴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十分恐懼慌張,汗水就和水漿一般流出(流了很多汗。)。」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十分恐懼顫抖,所以流不出汗來。」

惡搞改作

鍾毓與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為什麼妳臉上都是汗?」鐘毓對曰:「皇帝太可怕了我怕被他修理所以一直流汗」曹丕又問了鍾會:「為什麼妳不流汗」,對曰:「我被嚇得流不出汗來!」

七步成詩

注釋

  • 菽:豆類
  • 釜:鍋子
  • 萁:豆莖
  • 嘗:曾經
  • 東阿王:曹植
  • 行大法:處死
  • 漉:把東西浸到水中

大意

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裏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爲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惡搞改作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不想要那些豆子的殘渣我只想要汁。萁在釜下然,豆子在鍋子裡一直哭一直哭; 豆子跟豆秸是親戚都是同一條根的,豆秸怎麼可以欺負豆子呢ˉ

歷史的五個大階段

階段一

共主時期(夏商周) 各有各的地盤,每個地盤的人會找一個最厲害的人做老大。當老大要去打仗,小弟會跟老大一起去攻打別國。 沒事的時候老大會要子民固定捐獻和送禮讓大家不要忘記她這個老大。

階段二

第一次大分裂 第一次大分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地盤,每一個人都想比別人強。所以就開始徵求人才改良新的制度。

階段二

第一帝國 秦、漢帝國,統治了全天下,只求穩定性發展,每一天都要過一樣的日子。

階段三

第二次大分裂 第二次大分裂是在三國、魏晉、南北朝。當時也是拚命的招攬人才,改良許多的制度。

階段三

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是隨、唐,講求穩定發展。

階段四

農牧帝國興起 這個階段是游牧民族開始興起的年代,與漢人、外國人互相爭天下,與漢人、外國人輪流統治。

階段五

現在

陳元方答客問

注釋

  • 期:期約
  • 舍:ㄕㄜˇ
  • 不:ㄈㄡˇ
  • 相委:拋棄
  • 顧:看
  • 引:拉
  • 乃:竟然

大意

陳太邱和朋友約好了中午要一起出去玩,因為等不到朋友,所以陳太丘決定自己先去玩。有人過了很久才到,問他的兒子,才得知爸爸已經自己去玩了。結果他一聽便非常生氣,明明約好了居然拋棄他自己先走。 陳元方聽了,便說你晚到就已經很無理,他還當著小孩面罵爸爸更無理。陳太邱的朋友聽了很羞愧,要去拉陳元方,陳元方就不理他就進家門了。

惡搞改作

陳太邱和他的朋友約好了結果他就被放鴿子開始惱羞就自己去玩了

晉明帝

注釋

  • 潸:然而
  • 涕:眼淚
  • 致:導致
  • 乃:竟然
  • 色:表情
  • 以:所以
  • 邪:呢
  • 然:如此
  • 異:訝異
  • 重:再

大意

晉明帝小時候坐在元帝的腿上,元帝問了來自長安的人,聽到長安的狀況,並流淚了。明帝問父親因為什麼哭,元帝把剛才的話告訴他,然後問你認為長安跟太陽哪個遠? 明帝回答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由此可知太陽遠,元帝感到驚訝。隔天,元帝把大臣都朝上朝,問了明帝一樣的問題,明帝竟然說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明帝回答說太陽近,元帝問為什麼說的跟昨天不一樣?明帝回答抬頭只看得見太陽,看不見長安。

惡搞改作

元帝問明帝太陽跟長安哪個近?明帝回答太陽,第二天元帝又問明帝太陽跟長安哪個近?明帝回答長安,元帝問為什麼說的跟昨天不一樣?明帝回答我沒有太陽來的朋友不過我有認識長安來的朋友所以長安近

捉刀英雄

注釋

  • 乃:才
  • 以:生得
  • 形:樣貌
  • 使:使者
  • 床:椅子
  • 既:動作結束
  • 令:命令
  • 然:如此

大意

曹操要見匈奴的使者,他認為自己不能震服匈奴,就讓別人代替他,他就請那人問匈奴:覺得曹操如何?曹操自己假扮士衛在旁邊聽, 使者說:魏王很有威嚴,站在旁邊的那個士衛,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不想讓匈奴使者知道自己的拔炳,便追殺了匈奴使者。

惡搞改作

曹操要見匈奴的使者,他太膽小不敢自己去,就叫工具人去,他就請工具人問匈奴:覺得曹操如何?曹操自己假扮士衛在旁邊聽, 使者說:魏王很有威嚴,站在旁邊的那個士衛,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不想讓匈奴使者知道自己的拔炳,所以就把他給殺了。

中國古代的人事制度

各歷史階段的資訊工具發展和資訊工具對公職人員的選拔影響

  • 共主時期:共主時期的資訊工具是用刀在竹子或竹片上刻字,當時只有貴族能讀書,所以就是都是貴族的人擔任。中央管制採公宰臣尹。
  • 第一次大分裂和第一帝國:筆和墨發明出來了,也就更方便了,有竹、邸報。貴族教貧民書。春秋戰國時期公職人員都是自我推薦的,各國都不統一,每國都想比另一國強。秦漢帝國則是用鄉里選舉得方式選拔公職人員,中央管制採三公九卿制。
  • 第二次大分裂和第二帝國:紙被發明出來了,減低了很多成本,文字都寫在紙上,或用拓印,還有報紙可以看,而且可以大量印刷、裝訂。第二次大分裂是公職人員採九品中正,中央管制採過渡制。到第二帝國的時候用科舉考試選拔公職人員,採三省六部制。
  • 農牧帝國興起:資訊工具有紙、印、書和小報,這時期也是用科舉選拔制度。
  • 現代化:發明了報紙、電波、電腦、手機、網路,要做很多事都很方便,公職人員用公民選舉、考試和專政。中央管制就是府、院跟黨、院制。

三公九卿

  • 隋唐確立後延續到清末。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動,三省制,各不同時期有過一些調整和補充。
  • 三省:中書省(決策,起草皇帝的命令)、門下省(審議皇帝的命令)、尚書省(行政,執行皇帝的命令)。
  •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而且將行政、軍事、監察分開,相互制衡,更方便皇權來操縱和控制。
  • 六部:吏、禮、戶、兵、刑、工。是針對國政分工精準的中央行政機構。
  •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成祖設內閣,內閣大學士沒有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
  • 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設立軍機處。

三省六部

  • 秦漢時期。
  • 三公指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和太尉(主持軍事)。行政、監察、軍事等權力融為一體。
  • 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
  • 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這九個部門的長官。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

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不同

  • 三公九卿是將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三省六部則是分門別類非常精準的一個組織。

將進酒

注釋

  • 將:拿
  • 樽:酒杯
  • 且:姑且
  • 鐘:編鐘
  • 饌:美食
  • 玉:珠寶
  • 鐘鼓饌玉:請樂隊來伴奏
  • 徑:直接

大意

李白和他的兩個朋友在喝酒,一開始感嘆生命很短,一下就從黑髮到白髮。 後來提到人生就是要玩,不用捨不得花錢,錢再賺就有了。 李白說喝酒就是要有下酒菜才好,我們在喝三百杯。 李白喝到醉醺醺的唱起歌來, 希望自己痛痛快快的喝一直不要清醒。說以前的聖賢都非常寂寞說,只有喝酒才能留名。 然後舉了陳王辦酒宴喝酒用斗裝的例子, 還跟他的朋友說只需要把錢拿去買酒就好,把身上的衣服和配飾也都拿去買酒喝, 讓我們把煩惱拋下吧。

理解與思考

  1. 「天生我材必有用」為什麼要接「千金散盡還復來」?
    •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再講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賺錢的能力,所以接著說花掉的錢再賺回來就有好了。
  2. 「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要接「陳王昔時宴平樂」?
    • 因為惟有飲者留其名是再說飲酒的人在歷史上留大名,為了驗證這個,因此舉了陳王以前在平樂舉行酒宴的例子。

北京話與河洛話

  • 北京話與河洛話有什麼不同?
    • 北京話有的河洛話沒的音:唇齒音.翹舌音
    • 河洛話有的北京話沒的音:入聲.閉口音.深喉音,河洛話有7個音。
  • 今天何洛話為什麼比北京話保留了更多古代中原的古音?
    • 因為河洛話跟北京話是不同的,從唐代那時候就有了,保留了許多的古音。但是北京話是從滿州清代的時候才發展出來的分支。
  • 下載河洛話版的「將進酒」,並在安靜時自己專心地聆聽一次,然後在本段中寫下自己聆聽時的感受與心得。
    • 雖然跟我們一般講話的感覺完全不同沒有看字的話我因該也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但還是覺得它是一首很好的詩。

第二次大分裂時代

  • 東漢末年政治混亂:漢人與允許胡人遷入長城南邊地帶居住,因為漢人欺壓胡人的關係,而胡人反抗漢人,漢人不服胡化,胡人不服漢化,造成兩端混亂。
  • 造成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兩個事件:黃巾之亂、董卓之亂
  • 胡、漢關係到底該怎麼辦:我認為不要漢化也不要胡化,全部重新統一,例如全部重新換一個新的姓
  • 哪些朝代或國家提出哪些方針來解決這個問題?誰沒有成功?誰成功了?是用什麼方法成功的? :北魏推動漢化,不成功;北齊推動胡化,不成功;北周推動漢人、胡人結婚(強制配對),成功。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西晉司馬家沒有內鬨(八王之亂),天下仍能維持統一嗎?說明你的理由:我覺得就算沒有內鬨還是無法維持統一,畢竟漢人一直欺壓胡人,而胡人當然也會反抗,這是兩端想法不一的問題,這個情況並不會因為沒內鬨就改善。
  • 在胡漢關係找到解答之前,即使前秦符堅打贏了淝水之戰,他就能夠統一天下,建立長期穩固的王朝嗎?說明你的理由:我認為是不行,許多漢人都不服從前秦符堅,就算打贏了,沒有讓人心服口服的理由的話,還是會有許多人不服從他。


馮諼客孟嘗君

注釋

  • 屬:告訴
  • 好:愛好
  • 諾:答應
  • 以:以為;輕視
  • 食:給人吃
  • 具:食具
  • 有頃:過了不久
  • 鋏:劍柄
  • 比:使之同等
  • 駕:駕車
  • 揭:舉起來
  • 過:拜訪
  • 客我:待我如賓客
  • 彈:敲打
  • 惡:討厭
  • 給:供給
  • 記:佈告
  • 習:擅長
  • 責:債
  • 署:簽名
  • 負:對不住
  • 謝:道歉
  • 倦:忙於事務,疲勞不堪
  • 憒於憂:心煩易亂
  • 懧愚:懦弱無能
  • 沉:沉浸於
  • 羞:不以為羞
  • 市:買
  • 反:返回
  • 寡:沒有

大意

成語典故

  1. 雞鳴狗盜
  2. 狡兔三窟
  3. 高枕無憂
  4. 紙上談兵(須含秦趙長平之戰)
  5. 毛遂自薦
  6. 虚位以待
  7.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8. 奇貨可居
  9. 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