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前時代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2月23日 (二) 18:08由陳思諭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代表文化

  • 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網形文化,左鎮人文化等為代表
  • 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代表
  • 新石器時代中期:圓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芝山岩文化等為代表
  • 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等為代表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等為代表

舊石器時代晚期

  • 長濱文化: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人口不會很多,他們不知道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可是已經知道用火。距今50000年以上。

八仙洞遺址:出土器物以石器為主,屬礫石工業砍伐器傳統。

  • 左鎮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

  • 大坌坑文化:因此大坌坑文化可能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祖型文化,也可能是整個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型文化,來自大坌坑遺址。這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台灣本島與澎湖。大坌坑文化時期,其聚落還甚小,通常位於河口或近於海岸的階地、台地上,以狩獵和漁撈營生。大坌坑遺址的所在地是在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側、觀音山的西北麓。範圍約南北350公尺,東西500公尺。

新石器時代中期

  • 圓山文化:代表遺址有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土地公山遺址、狗蹄山遺址。年代大約是距今3000年至距今2000年前,台灣大坌坑文化及細繩紋陶文化之後,於台北盆地北側的發展的史前文化。圓山文化因地形等因素,文化相貌相當較少。

貝塚為該遺址或圓山文化的最大特色,保存大量食用後的貝殼、獸骨、魚骨及各類陶、石、骨角器,而其中貝殼種類有烏蜆、牡蠣、九孔螺、芋螺、川蜷螺、千手螺、窗貝等等,這些種類多半屬於半淡半鹹水性的貝類,可驗證圓山時期臺北湖為一鹹淡水交雜湖泊

  •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4500年前,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為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 芝山岩文化:農作有木器、繩索、稻穀、植物種子等等。它主要為農耕用具。芝山岩文化有其兩層定義,一則是指於芝山岩遺跡發現各史前時代文化層的總稱。普遍說法是指1979年,在地表下約兩公尺深處,挖到的新文化層。

新石器時代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