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改良公共教育的課程實驗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7年1月18日 (三) 22:37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緣起

振鐸學會的宗旨本來就是教育改革與教師進修,早在 1995 年就在會內進行過理想學校企畫的專案討論。但目標僅設定在探討什麼樣的學校才合於教育本質,且具備可操作性,沒有要真正去籌設一所學校。

近十幾年來,台灣自學的風氣漸次打開,辦教育不再需要昂貴的土地與房舍投資,可以將資金主要用於課程與教學實踐上面,所以振鐸學會自 2009 年開始,著手籌備「六年制學程」,至 2013 年開始招收同學。預備將一個班由國一帶到高三,中間不經過高中升學考試,以便回歸學習本質去進行課程設計。

由於這個課程實驗的目的是去「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所以學生單位成本不能高於政府對每位中學生投入的單位成本,否則政府只要說找出來的方法「太貴」不是公共教育體系負擔得起來的,六年制學程的理念與實踐經驗就不具參考價值了。

雖然目前這個課程實驗只進行到一半,但大約可以得出結論:除了「國際化教育」會涉及出國旅費之外,其他諸如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人力配置、大量選修、更多符合未來需求的資訊教育、同學的職涯輔導與職場實習,完全是我國公共教育負擔得起的,只是其財務結構會與目前的體制學校完全不同。以六年制學程為例,「國際化教育」另計,學生的單位成本在每年 12 萬到 14 萬之間,完全和公立中學相當。

「學習典範」上的差異

雖然台灣實驗教育的型態很多,但本文中所指稱的實驗教育是專指和六年制學程採用相似典範的實驗教育––以尊重多元智能與適性學習,想要走向務實致用與適性揚才的理念教育。雖然這些也是教育部與國家課綱所揭櫫的目標,但體制學校中的多數班級,卻走上以「趕進度」與「應試」為目標的經營道路,搞得大多數同學「民不聊生」而厭惡學習。

實驗教育體制學校

學習公社:
學習網絡交點
生活、經濟、治理融合的有機體
彈性、成員的動機較好
主要活動聚焦於學習,與學習無關會被質疑
親、師、生共學,歡迎參與
透過反省與思考重構權力關係

科層制學校:
龐大科層體制末端派出所
跑課表、考試為主,加有限的生活實踐
僵固、成員無力感強、削弱動機
paper work 極多,過度儀式化
是老師與行政人員的學校,排斥其他人參與
複製社會主流的價值與支配關係

只有教育人員本於專業所生的保障教師鐵飯碗
人事成本適中,足以養家,不足以遊山玩水人事成本過高
專、兼的薪酬差距小很多專、兼的薪酬差距過大(剝削)
教育人員和百業交融,多樣性良好學科教師自成封閉的集團,不與百業交流
承認學生的差異、以個別指導為基礎課程對象預設為高度相同規格的學生
由聽課而選課而組課,最後課程與生活結合聽課、寫作業、月考
選修課多,而且開始的較早學科老師會什麼,學校開什麼
領域、主題課程多,大區塊排課學科割裂學生的完整學習,排課破碎
學期排課,會因應學習機會調整課程週課表,很難機動調整
跨校選修很自然學校間合作,困難重重(科層制限制)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適性學習強迫學生依國定課綱學習,跟不上也一樣要
基本能力的單元較少,但重要性較高學科專家濫權,將什麼都塞進課綱中
過程技能的訓練較多過程技能的訓練過少,時間用來應試訓練
務實致用、learning by doing趕完進度、大量考題練習
強調學會,單元少一點沒關係強調學過,沒有真的搞懂沒關係
讓每位學生都能自學習中受益只關心前 5% 的學生,其他人當陪讀沒關係
學習公社與家庭相互滲透,是社會重建的一環很難將正外部性由學校折射到家庭
總成本差不多,差別在「教育哲學」
普遍因家長溺愛子女,讓變得不習慣走正確而辛苦的路
普遍因為時代因素,學習以外會佔據同學注意力
都有社經不平等的因素在內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此點需要(學校/公社)與家庭共同努力

看完上表,多數人應該會覺得實驗教育在課程與教學上較體制學校更為合理。而導致兩者差異的並不是實驗教育的物質條件較高,相反地多數的實驗教育反而因為沒有政府的經費支撐,在財務上艱苦經營,凡事精打細算、斤斤計較,摳門得很。差異也不是來自實驗教育的辦學者比體制學校的辦學者更聰明能幹,你把這些實驗教育的經營者丟進體制學校中,他們除了少數幸運的例外,一樣做不出符合學習本質的課程與教學。

差異源自兩個方面:第一,兩者所依循的典範不同,第二,兩者「既得利益」的成分比重不同。而這兩個方面尤其以典範的不同更為根本,因為不同的典範會對「既得利益」有不同的抵抗力。

「科層暨市場體制」與「互聯共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