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2月8日 (一) 14:47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以物易物:人人都是零售商,社會很難有效分工

討論一:貨幣有那一些功能?

直接功能:

  1. 交易的媒介
  2. 衡量價值
  3. 儲存價值:被儲存的價值必須被保證能兌換、提取,這就是「信用」。
    • 萬物可換,萬人相信。仰賴人群的共同想像。
    • 最早以物資為貨幣,物資本身的價值就是信用的擔保;後來用貴金屬為貨幣,由於「無法大量濫發」,容易建立人群的信心;最後靠國家發行「法幣」,由國家擔保可兌換的信用。

間接功能:

  • 促成廣大人群的分工合作。

濫發貨幣,「法幣」信用破產

  • 元朝
  • 一次大戰後的德國
  • 在中國大陸戰敗的國民黨政府
  • 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

討論二:交易的本質,每一筆交易,最終交易的到底是什麼?

  • 提示:電影「鐘點戰」。
  • 最終交易的是「人類的時間」。
    1. 生計時間,維生時間
    2. 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休閒時間
    3. 消費時間

三種產業

  • 製造產業:如農工漁牧,交易的是「貨物」。
  • 服務產業:醫療、教育、餐飲、觀光,交易的是「勞務」。
  • 金融產業:交易的是「合約」。能兌現價值連城,無法兌現就是廢紙一張。要保證儲存的價值可以兌還,就必須防止詐騙,所以要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 銀行:授信(授予信用),讓人可以先支用未來的價值,即以自己未來的價值交換別人過去儲存的價值。
      過去
      未來
      • 分期付款
      • 貸款
    2. 保險:運用「大數法則」控制風險。例如,運用生命表辦理人壽險。
    3. 票券

討論三:同樣面臨戰爭短期支出急速膨脹的財政難是,為什麼明朝政府借不到錢,荷蘭政府可以借到錢。

成就金融產業的條件

  1. 可問責的政府。
  2. 透明的資訊(新聞自由)。




公司

供需

與別人合作

與未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