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演化和介紹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4年12月2日 (二) 21:48由李彥廷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上課內容

  • 甚麼是恐龍??
  • 恐龍的起源
  • 恐龍的演化
    • 看與恐龍共舞
  • 肉食性和草食性
    • 恐龍報告活動
  • 化石的形成
  • 界、門、綱、目、科、屬、種
    1. 二名法
    2. 爬蟲綱個目以及各目的帶表性動物
    3. 爬蟲綱代表性動物
  • 蜥臀目和鳥臀目
  • 各恐龍分類與介紹
  • 地質年代表
  • 六次大滅絕
    1. 6500萬年前大滅絕
  • 評量

要會的基本單字

  1. Dino,意思是恐怖的;極其巨大的

甚麼是恐龍??

恐龍(學名為Dinosauria)是出現於在中生代時具有優勢的多樣化陸地脊椎動物,曾經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在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大滅絕絕滅,只有鳥類倖存。恐龍是|動物界|脊所動物門|爬蟲綱|蜥臀目和鳥臀目|

恐龍的起源

恐龍的祖先是中生代三疊紀的爬蟲類動物。

恐龍的演化

  • 中生代的大型爬蟲:
    1. 翼手龍
    2. 恐龍
      • 蜥臀目:腕龍.地震龍.圓頂龍
      • 鳥臀目:暴龍.異特龍
    3. 魚龍
    4. 蛇頸龍
      • 滑齒龍
    5. 滄龍

肉食性和草食性

  • 恐龍有分肉食性和草食性
    1. 肉食性的恐龍長的滿口利牙,容易撕裂獵物,牠不只吃草食性恐龍,也吃同類。
    2. 草食性的恐的牙齒很平,是專門磨碎植物的根部,牠們也會吃蕨類,據說牠們的胃能絞碎最印的植物。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意思

  • 化石就是古生物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但簡單來說就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

形成過程

  1. 古生物死亡。
  2. 慢慢的被許多泥沙掩蓋。
  3. 在這個過程中有古生物遺體的有機質被分解殆盡,堅硬的部份例如:外殼.古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
  4. 最後完整的古架就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化石化作用

  • 化石化作用總共有三種:
    1. 礦物質填充作用
      • 礦物質填充作用是指某些無脊椎動物貝殼或脊椎動物骸骨中的有機物分解消失以後留下了中空的部分,在地層下被埋藏日久以後,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礦物質(主要是碳酸鈣)往往在其孔隙中經重結晶作用變成了較為緻密、堅實、並且增加了重量的實體化石。
    2. 交替作用
      • 交替作用是指生物的硬體組成的物質在被埋藏的情況下逐漸被溶解,再由外來礦物質逐漸補充替代的過程。常見的交替物有二氧化矽.方解石.白雲石.黃鐵礦相應的過程就可以叫做矽化、方解石化、白雲石化和黃鐵礦化。
    3. 升餾作用
      • 升餾作用是指古生物遺體在被埋藏之後,不穩定成分分解、可揮發物質往往首先揮發消失,最後只留下碳質薄膜而保存下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稱為「炭化」。

界、門、綱、目、科、屬、種

二名法

  • 二名法又稱雙名法,是依照生物學上對生物種類的命名規則,所給定的學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種誌》(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後,成為種的學名形式。正如「二名」字面的意涵,每個物種學名的由兩個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種小名)。

五界

  • 動物界
  • 植物界
  • 細菌界
  • 真菌界
  • 古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