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6年7月6日 (三) 00:32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水利

都江堰是世界上「無壩水利」的代表作,經歷兩千多年而仍可使用。

其主體工程是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構成。

二次分流

  1. 第一次分流是由「魚嘴」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
  2. 第二次分流是內江江水再次分流,一道走「寶瓶口」進入成都平源溉灌區,多餘的江水再由「飛沙堰」分流由到外江排走。

「寶瓶口」是人工開鑿湔山,兩千多年前只能用火燒、水澆,歷時八年才開鑿成功。

而「魚嘴」是用竹籠裝石頭堆出來的。竹子強靭,而激流可以自石縫流過,所以可以抗住江水,但仍然每年仍須歲修。

「堰」是指低矮的堤。「飛沙堰」不高水小時可以自堰頂漫過,水大時直接衝垮堰體,達到大量排洪的作用。

都江堰是刻意選在岷江由山丘進入平原的一道彎道上修建。彎道水流一側形成凸岸一側形成凹岸,表層水流向凸岸,底層水流向凹岸(請參考影片一的 16:33~16:53 及影片二的 10:00~10:26),所以含沙少的清水(表層)流向內江,含沙多的濁水(底層)流向外江。

而內江水雖然含沙少,但是仍會有沙石堆在寶瓶口前的鳳棲窩,所以仍然需要每年歲修,將鳳棲窩的沙石淘到石馬或臥鐵露出來。

竹籠歲修

冬春枯水,用榪槎吊起竹籠將江水截流,然後淘挖河牀。先修外江,後修內江。

歲修要領一:

  • 深淘灘:鳳棲窩的沙石要淘到石馬或臥鐵露出來。
  • 低作堰:「飛沙堰」不可修得太高。

歲修要領二:

  • 遇彎截角:堆積的角要截掉
  • 逢正抽心:江心要往向挖,加大水的流通量。

現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