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簡史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6年4月25日 (一) 08:10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前置複習

英文

  • 印度:India
  • 印弟安:Indian
  • Nesia 尼西亞,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群島。Indonesia(印尼)是指「印度的群島」。

山、水、半島

  1. 落磯山
  2. 安地斯山
  3. 阿帕拉契山
  4. 阿拉斯加半島
  5. 拉布拉多半島
  6. 佛羅里達半島
  7.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8. 猶加敦半島
  9. 五大湖
  10. 密西西比河
  11. 亞馬遜河
  12. 的的喀喀湖
  13. 西北通道(從東京到紐約走西北通道(紅色)與走巴拿馬運河(綠色)比較)
  14. 哈德森灣
  15. 墨西哥灣
  16. 加勒比海

地球造陸運動(美洲)

  • 23:00~26:00:大西洋中洋脊現在仍繼續將兩邊的板塊推開。
  • 31:10~41:30:
    1. 太平洋板塊潛沒到安地斯山下面,海水把金屬礦帶到安地斯山下方。
    2. 安地斯山長 7000 公里,將鹽沼推高,玻里維亞佔有全球 50% 的鋰儲存量。
    3. 本來南美的河流向西、北、東流的都有,但因安地斯山持續抬高,形成亞馬遜河流域,流入大西洋。
  • 46:02~47:30:玉米、馬玲薯、蕃茄、巧克力(來自可可),是起源於美洲但風行全世界的食品。

現代智人散布至全美洲

  • 這張圖片顯示智人是由西伯利亞到白令海峽再沿著海岸線散佈到全美洲。
  • 當時的美洲還有冰河期顛峰的餘威,整個北美幾乎都是結凍的。
  • 當時的人不可能跨越如此廣大的冰原,所以他們只好繞過冰原沿著海岸線前進。
  • 1.15萬年前正是最後一次冰河期的末期,當時北半球的大片地區都是冰天雪地,冰層中有大量的水,也就是說那時的海面比現在低得多。
  • 如今的大片海洋那時都是陸地,可以斷定當時的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是通過陸橋連接在一起的,這座陸橋就是如今連結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可能也正是克洛維斯人在1.15萬年前進入美洲時所採取的路線。
  • 最早的美洲人是來自亞洲的克洛維斯人,他們獨立的統治了美洲,1.1萬年的時間,直到以哥倫布為首的歐洲人在1492年來到美洲。

北美

克洛維斯矛頭

  • 年代:1萬3千年前
  •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出土
  • 長度:大概兩三英吋(5~8cm)
  • 材質:燧石
  • 克洛維斯人生活時期接近末次冰期尾聲,為氣候開始變暖的時候。隨著環境改變,北美洲特有動物如大犛牛、乳齒象、長毛象等,因為難以適應新的棲息地而逐漸消失,不過克洛維斯人的出現,可能是牠們終究難逃絕種命運的原因。這群人僅用了幾年時間,就殺絕了美洲大陸上的一切巨獸。
  • 克洛維斯矛頭兩側起伏很漂亮,而且這樣結構讓獵人只要射到動物時,都會造成動物大量失血。因此獵人不必百發百中或射中動物的致命部位,不管射中哪裡,都會造成獵物因大量失血而逐漸衰弱,最後乖乖就擒。
  • 克洛維斯文化中最特別的器具就是克洛維斯矛頭,克洛維斯矛頭是雙面的,一般兩面都有凹槽的槍頭。由於在猛獁象遺骸的位點也有發現克洛維斯矛頭,一般都接受克洛維斯人獵殺猛獁象。
  • 猛獁象本身只是克洛維斯人其中一種食物,他們也會獵食古風野牛、乳齒象、地懶、貘、古代羊、馬及其他細小的動物。總數有超過125種植物及動物曾被克洛維斯人所使用或吃用。

水獺外形個煙斗

  • 年代:西元前200年到西元100年之間
  • 出處:美國的俄亥俄州土塚市
  • 高5.1cm、深10cm、寬3.3cm
  • 經緯度:40.3664、-82.7901
  • 世界上人類最早使用的煙斗,人類抽菸斗的歷史從此開始。
  • 抽菸是北美洲宗教和禮儀上必備的一部份,北美東部部落會進行大量的菸草袋作為貿易項目,部落的人民往往會用菸斗抽菸。菸草作為醫藥用途,作為一種止痛劑。它被用於耳痛和牙痛,偶爾作為膏藥。

中美洲

分為三期:

  1. 前古典:前1500年至300年,奧爾梅克文明
  2. 古典:300年至900年,馬雅舊帝國、特奧蒂華坎
  3. 後古典:900年~1492年,馬雅新帝國、阿茲特克帝國

奧爾梅克文明石製面具

  • 年代:西元前500年到前300年之間
  • 出處:墨西哥
  • 材料:綠岩
  • 大小:高13、寬11.3cm、深5.7cm
  • 經緯度:24.028、-102.828

前1400年到前400年統治墨西哥,在墨西哥灣側是中美洲的母文化,傳至馬雅及阿茲特克。文明成就有:

  1. 中美洲最早的城市
  2. 書寫系統
  3. 數字有零
  4. 曆法
  5. 平頂階梯狀金字塔,平頂上蓋神廟
  6. 城市是祭祠場所,只有神職人員住,其他人不住在城市中
  7. 木乃伊
  8. 灌溉
  9. 有六米高的巨人像(約三四十噸)
  10. 浮雕
  11. 玉雕
  12. 泥人
  13. 開始拜羽蛇神

特奧蒂瓦坎

  • 特奧蒂瓦坎是「眾神之城」的意思
  • 前200年開始,西元300~600年頂盛,城市人口達 20 萬
  • 活人祭
  • 其太陽金字塔為美洲最大,基座則為225公尺乘以222公尺,接近正方形,高64公尺,以前平頂上有神廟還要更高。
  • 拜羽蛇神

馬雅王室放血浮雕

  • 來台展品為「馬雅祭壇」
  • 年代:700~750年
  • 位置:墨西哥恰帕斯州亞旭蘭城
  • 材料:石灰岩浮雕
  • 大小:高109cm、寬78cm、厚6cm
  • 內容:國王授予皇居私人建築,而皇后拉繩穿過自己的舌頭。

石製球賽儀式腰帶

  • 年代:西元100年到500年之間
  • 出處:墨西哥
  • 大小:高12cm、寬39.5cm、長50cm
  • 經緯度:24.028、-102.828
  • 文明:瑪雅文明

馬雅舊帝國

  • 前1500年開始發展。
  • 首都蒂卡爾,人口最多時 5 萬人。
  • 曆法:20天×18月+5禁忌日,共 365 天。
  • 使用象形字。
  • 會造紙,有紙書,但被歐洲傳教士以異端燒光了。

馬雅新帝國

  • 搬到猶加敦半島
  • 首都奇琴伊查
  • 天文,曆法更強了
  • 會將美少女和財物投入聖井,獻祭給羽蛇神

瓦斯特克人女神雕像

  • 時間:前900年~1251年
  • 地點: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
  • 材料:石雕
  • 大小:高150cm、寬57cm、深14cm
  • 瓦斯特克和阿茲特克(併吞前者)都崇拜女神「特拉佐蒂奧托」,會吞吃汙穢,掌理生育

阿茲特克帝國

  • 在13世紀變得強大,盛至16世紀,1521年,阿茲特克帝國被埃爾南·科爾特斯帶領的西班牙征服者所征服,阿茲特克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至今人們只能依靠有限的資料(如手抄本)來了解這個神秘的美洲古文明。
  • 都城在今天的墨西哥城,人口達 20 萬
  • 滅掉瓦斯特克
  • 收貢,但不直接治理
  • 曆法:365天
  • 用象形字,有書、地圖
  • 用活人祭拜羽蛇神
  • 種玉米、豆類、龍舌蘭,用龍舌蘭來:
    1. 吃。
    2. 釀酒。
    3. 以纖維做繩子。
    4. 用葉子蓋屋頂。

托爾特克

  • 公元800-1000年間。
  • 「托爾特克」的意思是「技工」,後來的阿茲特克文化認為自己是托爾特克文化的繼承者,阿茲特克的口頭傳說和圖畫也經常描寫托爾特克帝國的歷代統治者的事跡。
  • 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的伊達爾戈市圖拉鎮附近,其中的建築和圖畫有的和奇琴伊察考古發現的瑪雅文化有相似的地方。

墨西哥科利馬犬形容器

  • 年代:西元前300年到300年之間
  • 出處:墨西哥科利馬
  • 材料:陶
  • 大小:高23cm、寬18cm、深22cm
  • 經緯度:19.24、-103.8
  • 文明:瑪雅文明

科利馬人

  • 墨西哥西岸,和墨西哥中部互不相屬。
  • 豎穴墓、洞穴墓,以精美陶器陪葬。
  • 狗會陪靈魂進入來世,所以用犬形陶器或真犬陪葬。

加勒比海泰諾人儀式座椅

  1. 年代:西元1200~1500年
  2. 來自:多朗尼加共和國,聖多明哥
  3. 經緯度:18°28'00"北069°57'00"西
  4. 材料:木頭

泰諾人

  1. 泰諾人(Taíno)隸屬阿拉瓦克人(Arawak),是加勒比地區主要原住民之一。
  2. 在15世紀後期歐洲人到達之前,是古巴、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島(現在的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大安的列斯群島中的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部和巴哈馬等地最主要的居民,在那裡他們被稱為盧卡亞人(Lucayans)
  3. 他們所說的泰諾語,屬於阿拉瓦克語系(Arawakan)之一。

南美洲

奇爾卡部落

  • 西元前8000年
  • 採集、狩獵
  • 種植豆類作物

交叉手神廟

  • 大約四五千年前
  • 因交叉手臂的塑像和圖案而得名
  • 整個廟宇用粘土建造起來

查文文化

  • 安第斯山母文化,有如類似奧爾梅克的文明之於中美洲
  • 發端於公元前1500年,鼎盛於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200年
  • 最重要遺址查文德萬塔爾是一處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高山上的古廟群
  • 查文德萬塔爾只是一個祭祀中心,居住人口不超過3000人,出土文物中包括來自很遠地方的產物,譬如秘魯南方的硃砂、智利北部的青金石、厄瓜多爾沿海的大鳳螺等等。藝術品中的一些圖案和形象,還說明這裡與亞馬遜盆地也有交往。

帕拉卡斯文化

  • 以帕拉卡斯半島為中心的文化,即今秘魯南部伊卡大區附近
  • 年代約為公元前900年~公元400年
  • 紡織工藝方面表現出令人驚異的成就,他們的織物色彩豐富艷麗,可以從中分辨出190多種不同顏色
  • 發現了不少木乃伊,他們身上大多穿著極其鮮艷的服裝,那些服裝在紡織、剌繡、染色等方面無不顯示出令人讚歎的高超技藝

納斯卡文明

  • 納斯卡文化有可能是在帕拉卡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的地理位置大體相同
  • 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之間
  • 陶藝是非常出色的,納斯卡陶器的底色一般都是磚紅色或橙色,上面以紅、黃、褐、紫、黑、白、灰等多種不同色彩描繪出鳥獸、花草、神怪等等的圖案,造型非常生動。據分析,這些陶器的表面塗釉很可能有8次至10次之多
  • 沒有建造規模巨大的神廟,人口密度也不及北方鄰居,但他們的水利工程成就卻讓人歎為觀止,且百思不得其解,那正是著名的納斯卡地畫。在秘魯西南沿海一片250平方公里的曠野上,那些碩大無比的奇異圖形,晰蜴、蜘蛛、章魚、蜂鳥、猴子,只有在太陽升起的時候,站在附近的高山之巔才清晰可辨,等到太陽當空它們便消逝無蹤了

莫奇戰士造型壺

  • 年代:西元100至700年
  • 位置:秘魯北部,靠太平洋岸
    經度:-80.5
    緯度:-6.2
  • 製作材料:黏土
  • 大小:高22.5cm、寬18cm、深17cm

莫奇文化

  • 納斯卡的北方鄰居是莫奇人,他們的勢力範圍比納斯卡要大得多,人口達到數十萬人。
  • 莫奇可能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那裡的出土常圍繞戰爭主題,學者們說它是一個好戰民族。
  • 莫奇陶器兼具生活器具和塑像的功能,被製成人像、人頭像、動物、果實、傢具、船隻、房屋等等的造型。手持武器的戰士,脖頸上套了繩索的赤身裸體的俘虜或奴隸的陶像特別多,其中有些被認為是人祭中的劊子手。一些表現性生活的生育的陶像闡釋了當時社會中的性別角色,還有表現各種病患的陶像,專家們甚至可以看出患者得的是什麼病。
  • 莫奇陶器精美連結1
  • 莫奇陶器精美連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