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出版/黃玟淇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6年3月10日 (四) 22:37由黃玟淇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自我介紹

我是黃玟淇,正值豆蔻年華,是個青春有活力的14歲少女!我的個性算是馴善、蠻平易近人的。我現在對我的未來沒什麼想法,雖然我沒有百者不撓的精神及毅力,但我相信慢慢琢磨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我的主題備課與發起

我的主題備課分別是「死亡」跟「人性與人格」。而我會做它們來當我的主題備課是因為我認為它跟我們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又很好奇,所以才會選它們來當我的主題備課。

而在這之前,我對它們的見解還很淺,所以需要網路上的知識和老師的協助。

好的開始

前置準備

我覺得死有如深眠,但只差在永遠都不會再醒過來了;我也曾經想過,等我走了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只能在回憶裡找尋某個人,卻不能在創造新的回憶。而這個話題的確很沈重,所以應該拿來上課應該會很悶,所以在前幾個禮拜前老師跟我討論備課的呈現方式。我先找了生物學對死亡的定義;接著我找了土葬、火葬、海葬、天葬、木乃伊它們適用的文化及方式和盛行的地方,最後還做了簡單分類表格;我想上這個課的原因是因為,從懷胎十個月,到出生、走路、講話,每個人的生命是得來的如此不易,而死亡卻只是一剎那,生命是如此脆弱,所以希望每個人找到生命價值,珍惜自己,並勇敢的活下去,做出不要讓自己人生後悔的事。

最後我找了有關生死的影片及文章:「柯文哲-生死的智慧」、「柯林斯城傳奇」;柯文哲的影片內有說:「醫生只是個生命花園的園丁,面對草木的枯榮,首要選擇的就是善待,每個病人都有血有肉,懂得全力搶救、適時放手,才是尊重生命。」聽了我深有感觸,加上我之前常聽到安樂死的議題,所以也想來介紹一下安樂死。安樂死有好的死亡的含義,是給予不治之症的人了結生命的措施;接著我又找了自殺,這真的很矛盾,自殺的人或許不知道被安樂死的人是多麼的無奈,有些人飽受病痛折磨、有些人看到他那麼痛苦而逼不得已的,各個都是希望為他做出最好的選擇,正因為愛他所以才不讓他痛苦是吧?

因為每一大段都有討論,所以我在上課前出了作業,已便大家討論。

在死亡之後,又會有無限生命的誕生,而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的是每個人獨特的性格。

有的人為了活下去而用盡了不同方式,要掙錢、吃飯,時常做了違背良心的事,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人性的本質太主觀了,但也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我查了一套廣泛被使用的大五模型和九型人格,最後也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表再自己另外用SVG圖表統整供給同學參考。

HumanityDiagram.svg


後向同學介紹大家常聽到的多重人格和反社會人格:多重人格心理學上的正式名稱叫解離性人格,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24個比利;另一個反社會人格是他們社會化不足,與平常人相較缺乏感性且易怒,還有介紹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它位於人的前腦,是和情緒反應相關的區域,約有4%的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並不發達甚至沒有,無法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們通常較缺乏良心良知,不會關心他人的感受。